《一个善良女子的爱》的叙事研究

2015-05-28 22:53方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叙事人性道德

摘  要: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叙事委婉,布局精妙,她擅长将一些普通的事情和各种难以把握的情愫聚合在一起,描绘出逼真的现实。《一个善良女子的爱》这部中篇小说就延续了她一贯的风格,在叙事上大显身手,将长篇小说的丰富内容浓缩到短短几十页的精彩叙述,使读者在穿透日常生活中感受人性的差异和复杂。

关键词:叙事  人性  道德

二零一三年加拿大女作家艾丽丝·门罗,凭借其精湛的短篇小说问鼎诺奖,成为了继契诃夫后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巨擘。门罗的短篇小说没有宏大的民族主义情怀,也没有针砭时弊的感慨,更没有英雄主义气质,她与契诃夫等其他现代主义作家一样,关注的是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不一样的是她的焦点聚集在女性这样一个身体、声音、行动都处在边缘化的群体上,关注她们在平静的外表下汹涌着怎样如火的激情,又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以及生活对她们持久的砥砺和歇斯底里的重创。

她的中期代表作《一个善良女子的爱》就是这样一部探讨女性生活的作品,语言的经济简朴,刻画的细腻精准,结构的时空乱序,语调的平稳徐缓,都令读者在峰回路转的叙事中体验人性的诡谲,感受平凡人生活的艰难与分裂。作者不在情节上大笔着墨,反而用精明的叙事策略来代替情节的吸引力,以达到通过叙事来绽放主题的新奇效果。正如作者所言“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1](P2)本文正是要通过对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歆飨门罗的短篇小说,以真正洞烛其中盘迂隐冥的人性。

一、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指对文本内部的情节结构的安排,它是小说中的骨架支撑起的血肉丰腴的文本。一部小说通常会由不同的单元组成,各个单元之间关系的存在形态就是叙事结构。它既有动态的结构,诸如文本场景化、叙事场面的蒙太奇化等,也有以情节的排列组合为主的静态结构。门罗的这部小说在叙事结构的安排上则动静结合,呈现一个立体式的结构框架。

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开头是个引子,作者选取当地一个乏物可陈的博物馆,对其进行看似漫不经心的描绘,但却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两个重要的线索,首先是威伦斯先生的死,其次,匿名将威伦斯先生的工具箱交给博物馆的是何人。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交代,但其背后的疑窦却令人想要抽丝剥茧般往下读,谁发现的尸体,死因是什么,凶手是谁……这颇似侦探小说的开场一下就为情节的展开萦绕了层层悬念的氤氲,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在小说的第一章故事正式铺展,讲述了三个男孩在日德兰郊外玩耍偶然发现尸体并报案的过程。其中,作者运用动静结构互渗的叙事技巧,将一天中发生的事精准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整个情节结构是一个目击者提供证据式的静态状态,而其中穿插的对三个男孩的家庭生活的描绘则是运用了动态蒙太奇手法,从共时上将三个不同画面拼贴在一起,并在场景中来回跳跃,让读者既看到了三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了解到了人物心理性格等方面特征,也从侧面展现了当地的人情物理,加深了情节的背景特征。

同时这一章也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原则,有开头,发现尸体;有中间,回家;有结尾,报案。因此从小说整个结构中来看它是独立的。然而鸟瞰小说又会发现,这四章之间巧妙的组合又完整一体。第一章日德兰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三个小男孩发现尸体后报案。后面三章则是发生在另一个时间场景中的故事,女护士在患者家中发现了威伦斯先生死亡的秘密,前者与后者既没有人物交叉,也没有重复性,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叙述断裂状。但是这两个部分却通过富有镜头感的画外音“继续往前走”(307)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历时上的继承关系。但它们也是小说的两条重要线索,只不过第一条线索在报案后就终止了,并将一系列围绕死因的问题抛给读者去揣测。而第二条线索在时间上补偿了之前的断裂叙述,使故事在另一空间中以另一种叙述角度延续发展开来。两条线索一前一后接续了死亡事件的脉络,使得看似松散独立的结构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二、叙事幅度

小说中作者在叙事时间的安排裁剪则充分展现了叙事幅度的运动性和延展性,让读者看到了奇势迭出的叙事怎样在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和语言文字的空间中展开。

而叙事时间又基于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来展开。在小说的第一章,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基本上是吻合的,在时距上也体现了一种场景的再现。故事具体到某地某年某日的清晨,于无形中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讲述了三个在河边玩耍的孩子发现了一具尸体,并回家吃完午饭后报案。故事的发生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而作者也篇幅精简、干净利落地叙述了这一天的事是如何发生的,从大的外部世界到个人家庭,恍如投影在屏幕上一样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使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呈现对应。

但是从第二章心力衰竭开始到最后一章谎言,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的对应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故事时间发生的先后与话语时间不一致,前者明显长于后者,时间的跳跃性很大。故事时间跨度约为一个多月,而作者却截取这段时间内的几天来叙述,选用“一天晚上”(337)“有几个晚上”(337)等这种含混模糊的时间段。这种叙事时间的裁剪不仅在讲述过程中过滤了许多琐碎的赘述,使叙事免于冗沉拖沓,也揭露了男主人公鲁珀特对他妻子情分的浅薄,因为只有在晚上他才会回来看一眼病危的妻子,且只作几分钟的停留。此外,这几个模糊不清的时间点实际上与第四章中女主人公伊妮德所写的六篇日记是相对应的,这种暗合是对日记中当天发生的事的一种扩展。也就是说,在女主人公粗略的日记中缺席的事件,在作者的叙述中得到了还原。这种彼此在时间上呼应,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的方式,使得叙事张弛有度,情节收放自如。其中的不一致性,非但没有打破叙事流畅的美感,反而在时空乱序中让读者捋清了前因后果。

当然,作者不会按照故事时间的发展平铺直叙,在时序的安排上,作者对小说时间的编排也是变化多端的。插叙、追叙、预叙在文本中来回穿行,就像在织布机上跳跃的飞梭,使线性的故事在多维的时间中充满着律动的美感。小说讲到伊妮德在奎因夫人家当家庭护士之后,作者又将时间拉回到十六年前,用一段插叙描述了她在此间的生活状态,使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在伊妮德的人格构建上。然而在奎因夫人葬礼结束后,伊妮德打算让鲁珀特供认杀人的事实时,作者又插入了伊妮德小时候撒谎事件,让原本已经确凿的真相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在之前描写她与鲁珀特独处的时候,作者又追叙了他们俩高中毕业后第一次遇见的情景。回忆式的叙述充满了对时间的感慨,离过去越远回忆越少,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悄无声息地埋葬了。最后对于威伦斯先生死亡真相的揭露,作者也同样运用追叙手法将故事拉回过去。不过作者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她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与流转的时间变化相结合起来,不仅在情节上拉拢了读者,更在叙事上使其感受到了作者的功力。endprint

三、叙事方式

小说延续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模式,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视角,像一个悬在空中的巨大摄像头,客观地俯瞰一切。因为知晓一切内情,所以行文中作者难免会对人物行动做著者介入式的评论,对读者的思维做有意的引导。

在第二章心力衰竭中,伊妮德对母亲说要去做注册护士,但作者却突然现身在她们的谈话中,并连续采用了两个反问句“如果……,对吧?”“既然……,对吧?”(323)仿佛是在与读者交流她对此事的看法。此外,作者精简的介入式评论对小说主题的阐释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当伊妮德从性梦中醒来,看到屋外草地上的牛徜徉在大自然中时,作者却客观冷静地说:“当然,牛的这种自在终会结束,结束在屠宰场里。结束就是灾难。不过,人也一样……所有这些都可能在瞬间颠倒过来。”(333)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牛的自在只是暂时的,死亡最终会毁灭一切,毁灭就是灾难。而人也一样,邪恶、恐惧无处不在,它们与善、爱一样是人性的两面,处于互相较量中。人性中的邪恶也会毁灭一切,会颠覆原本平静美好的事物,且它对人的毁灭不亚于死亡。

当伊妮德站在奎因夫人生前曾经居住过的房间里时,脑海里不断回响起“谎言”一词,此时作者的声音又参与进来,并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提醒了读者对真相的思考。同时作者还想把读者也拉进小说,所以文中多次使用了第二人称“你”,实际上就是文本中读者的替身,是全知的作者对读者的召唤。目的是有意引导受述者对真相进行合理的怀疑,让复杂幽暗的人性开始浮出水面。

虽然是全知的视角,但作者并未极尽能事。从故事空间与情节的层面来看,作者选择了一个开放的空间,使情节能在其中多元化的展开,呈现开放式的结局,使主题的深度与叙事的开放度成正比。

原本伊妮德想要以自己的方式逼鲁珀特去自首,可是当她到鲁珀特家中听到耳边回响的声音时,她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经撒过谎。谁都会撒谎,这是人的天性,难道奎因夫人对她所说的真相就不是一个谎言吗。伊妮德逐渐取代奎因夫人在家庭中的角色足以形成撒谎动机。奎因夫人死后,她也许可以和初恋情人鲁珀特生活在一起,但奎因夫人却说鲁珀特正是元凶,这样一来伊妮德便陷入了道德困境中。如果奎因夫人没有说谎,那么她就有责任让真相大白,如此她便不可能与初恋重叙旧好,她会因背负失去他的沉痛而无法承受自己的生活。但如果奎因夫人撒谎,那她就是因怀恨伊妮德即将取代她生前的一切而蓄意制造这种困境,使其进退维谷,惶惶不可终日。而伊妮德在几番心灵挣扎后选择沉默,选择等待事实自然而然地到来。故事结尾对真相语焉不详,因为真相不是目的。在错综复杂的叙事中,作者窥探的是人性。任何故事都是偶然发生的,但这种偶然性中却包含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它昭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缠绕的令人窒息的复杂关系,人性中隐藏的令人怵栗的阴暗。门罗用精致细腻的叙事方式,将最难以摹状的人性揭露得如此深刻复杂,在探究人类灵魂的深度上她丝毫不亚于契诃夫。

四、叙事语言

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克布森认为,文学性是关联于语言艺术技巧的,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正是语言。因此叙事语言的精妙与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水准。

该小说语言平稳流畅又不失精准细腻,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可谓炉火纯青。作者主要是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间接引语来呈现人物心理意识。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使作者对人物的意识了如指掌,随时都能做恰如其分的描绘。当伊妮德对奎因夫人感到茫然时,作者用了大段语言来表达她内心的想法,她对奎因夫人从心里感到厌恶,但为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她又不得不以其想象的同情心照顾她。当性梦醒后,她又意识到自己对病人的冷漠、憎恨与鄙夷,于是想要善待奎因夫人,强迫自己讨好她,但适得其反,她越同情越善待,内心越厌恶冷漠。于是伊妮德就在这种矛盾的心境中来回摆渡,找不到平衡点。

作者对于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同样也熨帖地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当伊妮德的父亲反对她做护士时,作者采用“母亲说,父亲反对女儿做护士是因为……”(319)这种间接引语方式叙事,使父亲不便说的话能有效的表达出来,既不显得尴尬,也传递了父亲的考量,侧面地流露了父亲的心理活动,同时也节省了叙事。

而小说中人物对话的简短明快不仅使人物的心理富有层次,更显得言有尽意无穷。奎因夫人不满丈夫只来看望她几分钟,因此对伊妮德说:“简直让我觉得可笑,哈-哈-哈,你-好-吗?啊-啊-啊,没事我就走了。”(313)这九个字丰富地说明了鲁珀特对奎因夫人的敷衍、躲避和厌恶。而当伊妮德回答“不会吧?”(313)奎因夫人也模仿伊妮德的话语口气反问道“不会吧?”(313)这三个字也同样传神地表明了奎因夫人对她的怨怼、嘲讽及蔑视。简短的对话并没有削弱语言的表达力量,相较于长句,质朴的短句反而更为响亮,充满了冲击力。就连伊妮德的日记,也采用经济的语言,清晰渐次地交代了奎因夫人的病情,呈现一种整体连续性。而其中对鲁珀特点到为止的记录也暗含了她的特别关注,虽然很克制,但还是泄露了出来。

小说语言不仅精悍,还呈现一种诗意的美感。尤其是心灵顿悟式的语言使小说取得了抒情诗一样的审美艺术效果。在描写丧妻后的鲁珀特时,作者只用了两句“你可以感觉到黄昏更短了”(357)和“一只茶杯没有托碟,孤零零地立在桌上”(357)来表现,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人物内心感情的外化,客观对应物将人生的一切都凝聚其中,悲凉之情随之呼之欲出,直逼灵魂。当伊妮德最后顿悟释然时,她身边的小船仿佛呈现“一种轻微的诡秘的运动……一切都归于沉寂了”(367)这也是她内心情感的投射,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接纳使她获得了内心的平稳。

小说的语言总是不温不火,不紧不慢,像山涧一样自顾自地流去。但平缓经济的语言并不代表没有力量,它一点点地渗透,细腻到每一个行动,精准到每一个字,最终撬开了人性的裂缝,让读者看到了幽暗的深渊。

作者用多元的叙事手法演绎了一个关于死亡和道德的故事,让复杂的故事在多维的叙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小说在叙事中透视着道德和人性的复杂,道德上的获得总是要以牺牲人性中的某一部分为代价,或者人性需求的满足总是要受到道德的制约,人性与道德无法以双方都满意的关系共存。小说没有给出结局,其实正是对生活中找不到解释的对应,但作者又将这种困惑抛给读者去思考,这正是小说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注释:

[1]李文俊:《英语中篇小说精选读本》,爱丽丝·门罗著作,庄嘉宁译:《一个善良女子的爱》,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367页。本文引用皆出自该书,下文只标注页码。

参考文献:

[1]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戴维·洛奇著,卢丽安译.小说的艺术[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3]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4]唐伟胜.叙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方程  福建泉州  华侨大学文学院  362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人性道德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