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访者的读书种类看,文史类图书居多。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类图书,各年龄段公务员都爱看。
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政府机构都会定期购买图书供员工阅读,其中不少是领导人著作。
南方周末记者 刘斌 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实习生 李岸东 高音子
2015年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在厦门大学考察。他专程到访“厦大时光”书店,并对在此购书的同学说,“世界读书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应该天天读书,这种好习惯会让我们终身受益。”
读书一直深受中国领导人重视。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三个月之后,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又强调:领导干部“少一点应酬,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当读书已成为领导人的生活方式时,普通公务员是否已养成读书习惯?他们平日里在读什么书?为此,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全国各级党政机构24位公务员,年龄跨度从20到60岁,以详细了解他们过去一年间的读书状况。
“很难有闲心看书”
24位受访者中,学历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只有两个例外。有23人都在过去一年内读过至少一本以上书籍。
一位大专学历的巡特警大队长一年内读了一两本党建书,三四本警务实战书,“此外还看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战争史、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只有华东某省会城市检察院一位处长全年读书量是“0”,理由是“工作太忙”。
读书数量最多的是50岁博士,一年读了超过三十本书,包括十多本教育学专著,十多本党建、政策类书籍和会议学习资料,以及少量闲书。除此之外,他自己还写了三本专著。
一位25岁的山东年轻公务员一年读了21本书。作为一名山东大学毕业生,她有常人不多见的阅读习惯,“我每天看书时间有四五个小时,通常都是自己买的纸质书,平时也会带kindle(电子书阅读设备)出门。”
从采访情况看,电子书成为年轻人读书时的首选。刚在检察院工作两年的女生赵冉(化名)说,她已经不买纸质书了,“都是用kindle看。去年读过的书包括《安全体系中的人性漏洞》、《汉武帝传》、《盗墓笔记》、《侦探小说集》、《小说嫡谋》五本。”
辽宁一位年届四十的检察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去一年工作太累,活儿都干不过来,“最累的是公诉、批捕、职务犯罪侦查几个部门,神经绷得那么紧,很难有闲心看书”。
不过,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我前段时间用手机上的App听了齐邦媛写的《巨流河》。”上述检察官说,听书时间也得挤出来,“要么是在上班路上,要么是晚上回家带孩子时候听”。
“单位有时会发 一些书”
从受访者的读书种类看,文史类图书居多。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类图书,各年龄段公务员都很爱看。
像上述25岁山东公务员,一年中读的21本书里,包括《红顶商人胡雪岩》、《苏东坡传》、《朱元璋传》、《张居正大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李鸿章传》等多本历史人物传记。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经推荐的《大清相国》影响极广,四位受访者都表示读过此书。天津一位公务员还发现,单位同事读的最多的就是这本书,人社部一位处长也透露,“开会间歇时,看到好几个人拿着《大清相国》看。”
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许多政府机构都会定期购买图书供员工阅读,其中不少是领导人著作。南方周末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江新语》购买频率较高,几乎所有单位购置的图书都包括这两本。
浙江一位政府办科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单位有流动书吧,定期购买书籍,大家可以借阅。”这位科长曾经从书吧专门借来《之江新语》看,“一是写材料需要,再就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要求,还有就是课题调研需要”。
他还透露,书吧里和习近平有关的书基本都有,还有《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李瑞环的看法与说法》等,“我看过一本朱镕基的书,感觉他讲了一些大实话”。
“除了习近平的著作,单位还会下发规范司法行为的图书。”前文提到的年轻女检察官赵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书看过之后要写心得体会,A4纸写三页,两千字左右。不过我们不会真看这些书,觉得会很枯燥。”
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副处级干部观察,市面上很多政治意味浓厚的图书往往卖给党政机构。
在他看来,如果真想学习政治动态、术语和理念,看《人民日报》比读那些书好。
一些基层司法单位在搞专项活动时,都会成立专项小组并给员工发书,比如司法改革专项工作小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小组等等。“看完书后都要写心得体会,我们都是直接抄单位印好的资料,资料则是各种领导讲话和文件的集合。”一位基层检察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司法改革那次,我们写完让省院来检查的人看了一下就发下来了。”
“单位有时会发一些书,但没人看。”江苏一位副局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们不是小朋友,靠教育约束一名干部远远不够,要靠严格的制度和道德。”
中央八项规定之下,一些政府部门也不再发放图书卡。江苏一位处级干部透露,“去年我们单位跟新华书店合作,他们列了个书单,我们每个人可以选择600块钱书,最后由单位埋单。”作为一名外事干部,这位江苏处级干部透露,单位在买书方面渠道很多,他刚买了些英语工具书,“现在什么都不能发了,给大家点精神食粮也不错”。
“看书主要 在于心态”
如果完全出于自愿,公务员喜欢读书的理由是什么?
由于身处不同领域党政机构,公务员若想持续提高业务能力,持续阅读专业图书必不可少。湖南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副科级干部,过去一年花了很多时间看专业书。在她看来,读书与工作及个人专业成长相关,“所以要毫不懈怠地学习”。
上述辽宁某市检察院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今对执法程序要求愈发严格,绝对不能出瑕疵,“所以平时我们必须把刑诉法、《人民检察院刑诉规则》放在身边,没事就拿出来翻翻。”
北京某区公务员小丽(化名),一年来为鼓励自己读书,经常在微博上发布看书进度。2015年3月,她发布的当月书目包括《平凡的世界》、《围城》、《金融的解释》等,她还说:“3月阅读量较少,健身两周参加了区里五公里长跑……”
“读书对公务员肯定是必要的,不然如何跟上形势呢?”上述拥有博士学位的处级干部认为,“读书也是自我充实提高的很好方式。”
上述年届40岁的辽宁检察官记得,大学时读过林语堂不少散文,但没怎么看过他的小说。最近,他把林的小说《京华烟云》找来看,翻完之后又开始看冯梦龙的《初刻拍案惊奇》,不过,“看了两章看不动了,他讲故事还是有点说教,都是因果报应。”
这位检察官早年主修国际关系,如今他已经很少触及此类书籍,也很少关心时事。“我的目标是干好工作,办的案件没有瑕疵,没冤枉好人也没让坏人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