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亏秀++杨栋
摘要:[JP3]发球水平的高低反映在两个指标上,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只有成功率没有速度或只有速度没有成功率都不能称为高水平发球。在竞技比赛中“一发”水平至关重要,但“二发”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整场比赛发球的稳定性和整体水平。“二发”多以上旋球为主,从技术角度看,前臂肌群的快速力量应该是其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因而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武汉体育学院网球专选学生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上旋球发球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得出:1)实验选取的自变量,即网球运动员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指标是合适的,其方法能较为有效地提高网球运动员前臂肌群的快速力量;2)针对训练方法选取的测量指标(因变量)是合理的,能够测量出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的效果;3)实验组实施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后,前臂肌群的快速力量、上旋球发球的成功率和速度优于对照组。[JP]
关键词:前臂肌群 ; 快速力量;上旋球发球;网球
中图分类号:G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2-0101-06
Abstract:The level of serve is reflected in two indicators, namely, serve speed and success rate The serve with speed but without success rate can't be called high level serve, and vice versa In a competitive game, though first serve is important, the second serve level greatly affects the stability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serve throughout the game Topspin serve is preferred in the second serve, and technically, the forearm muscle speed force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i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research mad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forearm muscle speed force training effect on serve level of tennis professional students in th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at 1) The experiment's independent variables, namely the index for tennis player forearm muscle speed force training methods is appropriate, which can improve these muscles more effectively; 2) The measure index for training method selection (dependent variable) is reasonable and can reflect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he muscles;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t used the forearm muscle speed force training methods produced more forearm speed force, more success rate of second serve and "topspin serv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o used normal strength training
Key words: forearm muscles; topspin serve; topspin serve;tennis
在网球比赛中,一名优秀选手发球时,往往可凭借快速的击球速度、精准的落点、刁钻的角度和强烈的旋转造成对方接发球困难,影响对方的接发球质量,甚至造成对手接发球失误,从而在发球环节建立起优势。通常情况下,快速有力的“一发”发球,常常能够带来直接得分,或更多地造成对方回球质量不高, 为自己主动、有效的进攻创造机会[1];“二发”时,运动员经常会选择以控制角度和落点为主的上旋发球来保证发球成功率的同时,尽可能地加大旋转和运行的速度,造成接发球的难度[2]。实战中,虽然凶狠、快速的“一发”发球在比赛中经常可以直接得分,但“一发”的成功率相对而言会比较低;“二发”的成功率虽然高,但一定高度的旋转和运行的速度是“二发”质量的保证,是“保发”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无论是在实战中,还是在实战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科学研究中,如何提高两次发球成功率同时提高运行或旋转速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自然会成为永久的课题[3]。但网球发球是一连贯的动作链和相应的力量支撑,想全面系统地研究各个技术链节点及相应的力量训练显然不是短时间,一个人或几个[JP2]人能做的事,这需要不同的人长时间、多次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二发”技术水平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层面有所涉及,但实践性的研究还没发现。本研究试图主要采用实验法验证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二发”技术水平的影响。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网球上旋球发球力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以“快速力量训练”“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网球上旋发球”等为关键词,以“快速力量训练对发球水平影响”等题名进行模糊方式的检索,查阅并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资料。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整理,深入了解国内外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与总结了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网球上旋发球水平的影响,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训练方法手段测量指标及发球水平测量指标等内容,为本研究专家访谈提纲的制定、调查问卷的制定、论文的论证等提供了理论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为提供更充分的论证依据,笔者走访了武汉体育学院网球运动训练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武汉市各大网球俱乐部中资深的网球教练员,共计 10 人。目的是咨询以下4方面问题:1)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网球“二发”上旋球水平的影响;2)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3)训练方法手段测量指标;4)“二发”上旋球水平测量指标。
1.23问卷调查法
1.231问卷的设计
为了确保本文选取实验指标的有效性,在实验前笔者制定了一份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内容筛选表,题目名称为:有助提高网球 “二发”上旋球转速和运行速度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筛选表,以此通过有关网球教学与训练方面的专家的评价来确定科学的实验指标。调查问卷的目的是为了调查获得有助于提高网球 “二发”上旋球转速和运行速度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指标。其中 15 项提高前臂肌群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指标是根据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结合本人的经验,对本研究的初始指标进行补充、筛选获得。每项指标进行了 5 个等级的划分。请各位专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各项指标进行等级评定,然后根据专家评定结果,选取综合指数排在前 5 位的 5 项指标作为施加因素,即自变量指标。
1.23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问卷调查的时间是 2013 年 4 月到 6 月期间,对有关网球教学与训练方面的专家(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和俱乐部网球教练员 4 人进行了调查,具体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 1。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请相关专家对问卷的内容进行内容、结构有效度性检验,依据回收的专家调查问卷看,专家对问卷内容表示认可,见表 2。从表 2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专家认为该问卷的有效性较高,因此该问卷可以作为实验指标筛选的依据。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文在 2013 年4月和 6月分别对所有的专家进行了 两 次调 查,进行重测信度检验。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计算得 :r=086(P<001),该结果表明该问卷作为实验指标筛选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信度。
1.24实验法
1.24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验证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对网球“二发”上旋球水平的影响。
1.242实验范围及对象的选取
实验范围确定为武汉体育学院 11 级运动训练专业的网球所有专选男学生,运动等级均为国家二级运动员。实验对象从该范围内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获得,共计 20 人。再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10 人。
1.243实验变量的设计
自变量:采用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各个指标的平均综合得分排在前5位的5项指标,分别为:1)屈臂负重手腕屈伸;2)屈臂负重手腕绕环;3) 屈臂负重手腕内收外展;4)屈臂负重手腕旋内旋外;5)握力器握力。
因变量:根据设定自变量,结合专家访谈的结果,因变量设定为以下指标, 分别为:1)20 次屈臂负重屈伸手腕计时(10 kg);2)20 次屈臂手腕负重绕 环计时(5 kg);3) 20 次屈臂手腕负重内收外展计时(5 kg);4)20 次屈 臂手腕负重旋内旋外计时(5 kg);5)10 次握力器握松计时(10 kg);6)二发成功率(20 次);7)二发(上旋球)即时时速。
1.244实验方法
本实验采用双盲实验的方法,整个实验过程不向学生、教练及测试人员说明实验目的。
1.245测量工具及方法
1)前臂肌肉力量训练指标测量工具及方法
①测量工具:哑铃 5 kg 和 10 kg 各 2 个:选择楚霸哑铃,规格1~10 kg中的5 kg和10 kg两种;握力器2个:选择爱伯特握力器,承重量:10 kg。秒表2块:选择天福牌PC80秒表。
②测量方法:按照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不同方法对负重的要求,采用手持等重量哑铃负重的方式,快速运动 20 次,秒表计时,1 次进行 1 个人。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 10 次握力器的秒表计时。
2)发球速度测量工具及方法
①网球拍:网球拍选用统一的 WILSON 威尔逊球拍。型号:7197102;拍面:100 平方英寸;重量:106OZ/301 克;长度:2725 英寸。
②美国博士能手持测速仪 10-1911 型:测速仪测速精度是:+/-2 kph(公里/小时);+/-1 mph(英里/小时);仪器的测速范围:球类:16~177 公里/小时(27 米以外测量有效);详细参数:产品型号:velocity(10~1911cm);测量范围: 球类:16~177 公里/小时 10~110 英里/小时;作用距离:针对球类:0~225 米;测量精度:10 mph 、20 kph;单位显示:公里/小时(kph)或 英里/小时(mph);重量:539 克;规格:109×213×512 mm。
测量方法:为了达到较高测量准确度,该测试仪要求尽量减少测量的角度,保持与球运动一致的方向。因而,该测量在测量球的运动点和角度上作了如下规定:发球的即时速度一般指的是拍触球的即时速度,该研究考虑测量难度和仪器的限制,测量的点在球落地时的即时速度;测量人站位在发球人后侧2米距离,裁判椅上测量。
1.246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实验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内容及步骤
训练内容:在每周正常上课时间中进行训练。前臂肌群快速力量是在每节训练课的后半部分进行,总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训练内容(指标)、方法、量、强度等见周训练计划(见表 3)。
在地点、内容、训练时间上与实验组一致。在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内容及方法等上按照原计划进行,原计划中一般采用俯卧撑、前推杠铃、卧推等力量练习。
1.247实验控制
1)自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在前臂肌群力量训练上采用了经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的 5 项训练指标及相对应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不做其他任何干预。
2)实验对象的控制:首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因变量的测量,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要求实验前两组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实验时间和地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保持同一时间和地点。
1248实验时间
2013年9月~12月,共计10周,进行上旋球发球的教学与训练。
1249实验测量测量方法及步骤
所有指标的测量都是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随机编号,确定测试顺序。测试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自的场地上按照顺序和每一项指标测量要求进行;在发球测量环节,请专业的网球教练作为评委对发球种类进行评定,即,对发出来的球是否是上旋球进行评定。
125数理统计法
采用 excel 2003 软件包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实验指标进行统计,并用[AKx-]±sd来表示。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实验前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实验前后各组实验指标进行配对样本 T 检验,以此结果分析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对“二发”水平的影响,其中﹡表示P<005 ,﹡﹡表示P< 001。
2结果与分析
2.1实验各测量指标的选取
2.11实验自变量的选取
自变量采用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各个指标的平均综合得分排在前 5 位的 5项指标(见表4),分别为:屈臂负重手腕屈伸,屈臂负重手腕绕环,屈臂负重手腕内收外展,屈臂负重手腕旋内旋外,握力器握力。
2.12实验因变量的选取
根据选取的自变量,结合专家访谈的结果,因变量设定为以下指标,分别为:1)20 次屈臂负重屈伸手腕计时(10 kg);2)20 次屈臂手腕负重绕环计时(5 kg);3) 20 次屈臂手腕负重内收外展计时(5 kg);4)20 次屈臂手腕负重旋内旋外计时(5 kg);5) 10 次握力器握松计时(10 kg);6)二发成功率(20 次);7)二发(上旋球)即时时速。
2.2实验前两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水平差异分析
表5 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臂肌肉群快速力量训练各指标统计结果,由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可知:所有指标均值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该结果说明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从统计学角度可以证明了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水平是基本一致的。
经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实验后除了20 次屈臂手腕负重旋内旋外计时指标均值差异具有不显著性外,其他指标的均值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如表6所示。
经配对t检验可知,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的均值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如表 7 所示。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只有 20 次屈臂手腕负重旋内旋外计时和 10 次握力器握松计时两项指标均值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其他指标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如表8 所示。以上结果表明两点:第一,实验组施加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对这几个指标有较好的效果;第二,实验组施加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优于对照组采用的一些基本的力量训练方法。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组施加的训练方法专项性、针对性更强。根据运动训练学原理,有针对性的对前臂肌群进行力量训练,其训练效果自然要好。另外,实验组前臂小肌肉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的设计都是围绕能够有效提高前臂肌群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其测试指标的设计也紧紧围绕前臂肌群力量指标而设计,就是说,在训练的专项化和指标的针对性上,都有利于证明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效果。这同时证明了实验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指标能够达到实验的目的要求;证明了这些训练方法确实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前臂肌群的快速力量。
2.4实验前后两组二发成功率与速度指标差异分析
经配对t检验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二发成功率和二发速度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该结果表明,通过二发技术的教学与训练和各自前臂小肌群力量的训练,使得两组二发成功率和速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经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二发成功率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而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二发成功率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 001)。该结果提示,相比较而言,实验组实验后在这两项指标上出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从均值上看,在这两项指标上,实验组都高于对照组,进而可以推断,此结果可能是实验组前臂肌群训练方法引起的,就是说,实验组前臂肌肉群训练方法应该优于对照组的训练方法。究其原因,无论是从运动训练的力量专项化训练原理还是从网球发球的运动解剖力学原理和生物力学原理来说,实验组采用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更符合网球发球前臂力量的需要,更有助于提高网球“二发”水平。[LL]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3.11实验选取的自变量,即网球运动员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指标是合适的,其方法能较为有效地提高网球运动员前臂肌群的快速力量。
3.12针对训练方法选取的测量指标(因变量)是合理的,能够反映出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的效果。
3.13实验组实施的前臂肌群快速力量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后,前臂肌群的快速力量、上旋球发球的成功率和速度优于对照组。
3.2建议
3.21在网球发球技术教学与训练的实践中,应适当地加入前臂肌群快速力量的训练,达到发球技术教学与网球力量训练专项化相结合的目的,从而更好地提高网球发球水平。
3.22由于实际条件所限,本研究在实验对象的选取、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不同指标、不同水平的设计上的不足,建议有条件的专家学者可以对该研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发现更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任欢中外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发球与接发球技战术对比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4
[2]邬刚中外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技战术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1
[3]杨宁2011 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男子单打四强技战术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