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

2015-05-26 06:42宋亦琴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实词文言词义

文言文因其年代久远,缺乏语言环境,总给学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很难“亲近”。但是文言文又是高考的必考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回避的。于是很多学生见到文言文就头疼,更有甚者见文言文就“死”!虽然文言文看似高不可攀,但其实文言文的理解、翻译,文段的把握等主要靠的就是实词的理解。《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之一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文言文词义推断方法。

一、教材迁移法

纵观历年高考,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词都出自于教材,掌握好教材,就能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基础。每当我们阅读课外文言选段时,首先要想到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知识,将自己所学迁移到新的文言阅读中。

如“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句中“缒”的意思可以联系《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缒”,解释成“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

可见,及时积累教材中学过的典型的实词意义并将其灵活运用、迁移到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中对我们在考试实战中非常重要,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成语联想法

成语从古汉语而来,其中保留了古汉语许多实词的用法。如“欲盖弥彰”的“彰”解释为“清楚”,我们在《劝学》里就有学到“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就是解释成“清楚”。我们若能利用现在掌握的成语中的某些语素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无疑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条捷径。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积累、整理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中的重要语素含义,学习和考试时就能事半功倍。

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的“速”我们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的“速”来推知其意思为“招致”。再如2014年广东卷第5题的B项“将论囚”中“论”可根据成语“论功行赏”中的“论”解释为“衡量、评定”。

三、成分判定法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某个词可以依据它们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判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重庆卷)

A.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除:台阶)

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

C.群丐请从之任所(之:前往)

D.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间:间或)

此题选D项。D项“间”此处作状语用,所以确定为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因此,正确认知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帮助我们的推知该词的词性,顺利解题。

四、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称位置上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处于相同位置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14年北京卷)

A.愿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

此题B项“覆溺之虞”的“虞”的意思与上句中“风波之恐”的“恐”意思相近,可解释成“担忧、担心”。

五、语境分析法

语境包括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语境分析法也就是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的含义。如2014年湖南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根据上下文可知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所以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造”是“造访”的意思,这是根据语境分析而得。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决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一些“拦路虎”,我们只要掌握适当的方法,就能“手中有米巧做炊”。

宋亦琴,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猜你喜欢
实词文言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字意与词义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