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致使阅读学习与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如教学资源局限课本,而且教师讲得过细过多,学生阅读实践的时间被挤占了,出现“高耗低效”的现象等,与新课程强调的有效教学目标不符。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正视上述问题,探索多样路径,改善阅读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有所感悟,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
一、开发资源,革新教学方式,激趣引情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未能由应试教育带来的阴影与束缚中摆脱出来,只注重教材这一资源,而忽略了其他丰富多彩的资源,教学方式缺乏变化,比较模式化,阅读学习氛围显得沉闷呆板,学生阅读热情普遍较弱。相反地,如果充分开发与利用诸如趣味故事、诗词、多媒体等多样课程资源,可营造情景交融的氛围,创造更新颖有趣的学习空间,拓宽同学们学语文及用语文知识的领域,让阅读学习更具吸引力,引发学生学习情感,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利用多样课外资源,改变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激趣引情,让学生乐于阅读,更快的融入文本意境,才会有较高的阅读效益。
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板块《听听那冷雨》一文时,在导入环节,先用多媒体展示台湾诗人高雨秀所写的《相思》这首诗,不显示标题,并请一位学生朗读,提出问题:①你们认为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相思)②那又是谁对谁的相思呢?(大陆对台湾的相思)而后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导题:这是一首主题浅近而鲜明的新诗,羽化相思来传达情感,表达大陆诗人对台湾的思念。在今天的教学中,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久居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创作的类似题材的作品,继续感受相思之情。这样,通过整合课外资源,以抒情诗歌进行情绪化导入,并在同学们朗读中,让课堂弥漫情韵,形成情感型的学习环境。同时,这一素材导入,诗意浓浓,富有文化味,那浓郁的“相思”表现了我国特有的文化情怀。另外,这一导入并未刻意追求形式,彰显了语文本色,更好的服务于情境设置,服务于文本解读。
二、明确主体,学生自主研习,高效阅读
由新课程标准看,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们的阅读实践不能被老师概括讲解与琐碎分析所替代。然而,教学实际却并非如此,不少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权威,老师们占据绝对的话语“霸权”,讲得过多过细,学生们充当旁衬,缺乏真正的阅读体验,很难产生智慧型劳动,影响阅读效益。所以,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要挤占学生自学时间,而是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交流探究,调动已有经验与知识来和文本对话,感知文本意境,感悟作者心境,领悟作品深意,创造性解读,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高效阅读与学习。
如教学《江南的冬景》时,在课堂上给了同学们充分的自由,使其诵读品味,涵咏鉴赏,交流探讨,教师适机指导与提示,让学生由学习被动转向主动学习,由“学会”变成“会学”,高效阅读。如分析第8节语段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用浸泡法咀嚼诗词,再想象图面,逐渐还原意境,有所领悟。当学生再读课文,精炼内容后,可要求他们找出本文比较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方面,展开小组交流,选出代表汇报。对于少数学生的独特想法与见解,教师要注意肯定与爱护,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理解与感受。同时,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予以总结,归纳本文值得借鉴的几点:选材、衬托比较与描写等。这样,将阅读权利还给学生,强化其阅读鉴赏与自主研习能力,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品味文本的意境与诗意美,增强阅读效益。
当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效益的提高所涉及的因素多方面的,还有如教学语言是否富有艺术,规范而生动,精炼又幽默风趣,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备课是否有效、具有弹性,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课堂的衔接是否自然;教师对课堂的把握与调控是否机智有效,能够捕捉多种课堂生成资源,促进语文阅读动态生成;学生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化等等。这样,通过多方面思考,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师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悦轻松,自然形成较高的教学效益。
戴琴,教师,现居江苏阜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