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幼儿个体差异的教学思考

2015-05-25 21:56吴美华
江西教育C 2015年4期
关键词:圆点点数数量

吴美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要使每个幼儿通过学习后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针对同一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真正促进每个孩子在自身水平上的发展。

一、个体作业单练习案例分析

以数学10以内自然数学习为例,为了巩固学生对9以内数量的认识,能将9以内的等量具体物图片、图像表征和抽象数字做对应,笔者直接选择了教材上的一张现成的作业单(图一)让孩子操作。学生操作完后,笔者仔细看了一下他们的操作结果,惊奇发现有许多孩子都做错了。以陈同学(在班上属中等水平)小朋友为例:只有一组(图一)连得对的(六只西瓜、六个圆点与数字6相连),其余都是错的。于是笔者就把图一分解成图二、图三,让陈同学重新练习。

现象一:陈同学拿着作业纸(图二),直接把六只西瓜与六个圆点连上。师:你为什么这么连?陈:一看就知道。师:还有哪个你能一看就知道?陈:草莓、橘子、香蕉。接着看到图三,陈同学愣了。师:还有谁没找到好朋友,数一数,好吗?陈同学快速地数完圆点,并完成连接。

陈同学不用数就能帮助西瓜、草莓、橘子、香蕉这四种实物图形与同等数量的圆点相连,通过观察排列顺序进行集合比较。而对排列顺序不一样的图形、圆点,在教师的提醒下,运用点数的方法,快速点数并正确连接,数数能力较强。

现象二:幼儿拿着作业单(图三),笔者先让她把数字认了一下,她说得又对又快,把圆点与数字连起来时,5个圆点和6 个圆点不需要数就直接与数字连上,对7个圆点、8个圆点、9个圆点分别点数了一下,也能很快地与数字相连。

学生对5个圆点、6个圆点不需点数,可以直接与数字连接,能估测点卡数群的数量,表明已具备一定的估测数群能力,但目测数群的能力不是很强,对较多数量的圆点还是运用了点数方法。教师每点一个数字,幼儿都能很快读出来,可见其对数字符号比较熟悉。

现象三:把图一这张作业单让陈同学重新练习一遍时,陈同学拿着作业单,不需教师任何提醒,能够快速且完全正确完成。

学生在练习图二、图三的基础上,对图一的内容、形式已经很熟悉,不需教师的任何提醒,都能顺利正确完成,说明前两轮的训练对他已有很大帮助。

二、作业单个体差异设计策略

1.创造性使用教材。为了丰富幼儿的数学操作材料,许多幼儿园都为幼儿订了一本可操作的作业单。笔者工作的幼儿园使用的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我的数学》),内容主要是根据某一教学目标设计几张便于幼儿操作、形式较好、有代表性的作业单。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让幼儿操作现有的一些作业单,那幼儿的学习就缺少一种系统性、具体性。教师必须学会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借鉴教材上的形式,根据年龄特点、幼儿的不同水平、教学内容设计一套较完整的、系统的、可操作的作业单。

2.科学设计作业单。幼儿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该正确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现状,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数学活动材料,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要。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发展水平,更需要关注到活动内容和材料本身的系统性,即数学知识结构本身的逻辑性、层次性。因此,材料的投放应当是有序而递进的,有组织而系统的。如:在数学活动区,教师投放不同颜色、粗细和点子数量的塑料瓶、塑料管和花片,让幼儿自由挑选进行“插花”,以促进幼儿分类、对应、匹配、数、量等相关概念的发展。这样一套材料本身是有序而递进的,也是能够体现对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个别差异,并促进他们有效学习的。通过孩子们的操作可以看到,低水平幼儿会从颜色入手,将同样颜色的花片插入同样颜色的管子和瓶子中;中等水平的幼儿在考虑颜色的同时也会关注到管子、瓶子的粗细与花片中花心口粗细的相配;高水平幼儿不仅会根据颜色、粗细的特征进行匹配“插花”,还能根据花瓶上的点子数量来插相应数量的花。这样一套内容材料的安排,也为参与活动的每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教师只有仔细观察不同水平孩子的操作过程,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发展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找到更好的针对性指导方法,促进幼儿的进步与成长。

猜你喜欢
圆点点数数量
巧猜点数
统一数量再比较
看不到的总点数
画点数
破解“心灵感应”
多核并行的大点数FFT、IFFT设计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