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敏
2014年9月,我任教小学一年级语文,从教十余年第一次接触低年级,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严峻考验。
开学第二周,在孩子们稍稍进入状态的情况下,我着手创建班级图书角,开始我的美好阅读计划,我始终坚信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收集图书大概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在收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学生家庭阅读环境的缺乏。很多孩子家里居然找不出一本儿童读物,只好临时去书店购买。到最后全班共计收集图书48本,班上的图书角成立了。我依次为每本书贴上标签,准备好图书借阅登记本,安排好图书管理员。图书角正式开放了。
每周四的阅读课上,热闹非凡,借书的学生一窝蜂似的涌上来。借到书的自然兴高采烈,没借到的表情焦急。与此同时,借到书的和没借到书的,全在高谈阔论,貌似交谈,貌似争论;在看书的和没看书的,全在说话,又像聊天,又像交流。总之,教室里又吵又闹,完全违背了我 “通过阅读,以静养静,以静传达静”的初衷。如此闹腾,期待他们静心阅读简直是痴心妄想,我开始口头教育,谆谆教诲,两三周下来,情况依然如此。
或许是我操之过急?但我不忍计划半途而废。静下心来,我开始思索如何改进现状。
首先,打破集中借阅制度。学生可以随时借阅,避免一窝蜂和盲目跟风,看见别人借,自己也去排队借。不是为了读书而借书,只是为了跟别人一样,手上拿着一本书而已。
其次,阅读不限时间。除了固定的阅读课,其他任何时间如课间休息、中午到校、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都可以借书看。
周四的阅读课改为每周故事会。
终于,课堂安静了,然而同时安静的还有图书角的书。没有人抢着借阅,甚至没有人主动借阅了。没有了固定的借书时间,孩子们不知道借阅了……
或许他们压根不明白什么叫“随时”,课间,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地追跑打闹,嬉戏玩耍。一年级的孩子,哪有那么高的境界,主动拿书读啊,是我太理想化了。
我又开始苦口婆心:在班会课、晨会课、语文课反复强调阅读的好处。同时,我还使出了杀手锏:表扬和赞美。有两次课间,我看见班上超好动的彭乾律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在看故事书呢!这一幕又让我对孩子们的自主阅读重新有了希望。在课堂上,我表扬了他的自觉阅读,还颁发了表扬信。从其他孩子的眼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羡慕与嫉妒。
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我经常发现有人在课间时走到图书角选择自己想看的书;有的孩子也不会去外面玩沙子了,留在座位上看书;也有人三三两两,围成一圈,一个人在讲书中的情节,其他人在倾听,那神情,不知道有多认真。他们全然已经忘记被老师“骗进”阅读时的动机了,为了表扬和表扬信。他们已经投入到书中的情节中去了,也丝毫觉察不到老师在偷偷地注视着他们。
号召依然号召,倡议依然倡议,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像成人,如饥似渴,他们没有功利,全凭天然。
我依然期待着,有一天,学生们早早来到学校,上课时间还没有到,他们并没有无所事事,更没有在校园里追跑打闹,而是在自己的座位上,拿着一本书……
我期待着……
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早:10月20日,星期一,往往周一的课最难上,孩子们过了一个周末假期,心一下子收不回来,课堂纪律便会乱糟糟,而我还要上一个上午的课。想到这我的心情有些糟糕,可当我拿着教学资料走进教室的时候,眼前的一幕使我怔住了:第四大组大约有十一二个孩子每人手里捧着一本书;第三大组也有三四个孩子在埋头看书,没有人觉察到我进来。我也不忍打扰,静静地坐在讲台旁。过了一会,上课铃响了,管理员立马收拾书。我真有一种叫她停下的冲动,因为,我看到了那些孩子眼中的不舍,他们的思维还不能从书中抽离,他们也不立马拿出语文书准备早读,而是双眼盯着桌面目不转睛地回味着刚才看过的故事。
我在想,如果铃声没有响起该多好!但更多的,我觉得是幸福,我迅速拿出手机,拍下这幸福的瞬间,若干年后,我会让他们看一看,他们给老师带来的感动。
无疑,那个清晨,给了我一份感动。(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jxjyzw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