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威
板书,是课堂上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对语言讲解的有效补充。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比不上投影方便、生动,板书也成为不少语文课上可有可无的内容。是板书过时了,还是我们使用不当?我在课堂上不断尝试、革新,让这个传统的板书同样焕发新的活力。
通常,板书就是老师写、学生看。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觉得,板书只是老师的事,跟自己的关系不大。这样的板书自然引不起学生的注意,写跟不写也就差不多了。而我则要求学生“老师动笔,学生即动笔”,哪怕是我在写课题,也要求学生一笔一画地把课题写一遍。比起投影的直接呈现,老师板书多了“写”的过程,学生的印象要深刻许多。更多的时候,我板书的课文关键内容、写作特色以及容易写错的字等等,学生都要认认真真记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我的课堂上成为“不动笔墨也不上课”。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班的学生都养成了及时记录的听课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调动多种感官记忆的内容,学习的效果越好。只看不写,只是视觉记忆;一边看一边写,就是把视觉与体验学习结合起来,记忆的质量当然不同。
写完的板书,通常在课堂总结时还会派上用场。比如,在教学《郑和远航》,我主要板书了这些内容(见图)。总结时,我说:“《郑和远航》共写了郑和七次航海,其中——”我指着板书让学生接着说:“详写第一次远航,略写其余几次。”我:“写第一次远航,课文从——”生:“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方面来写。”我:“写出了郑和远航的——”生:“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我:“从中让我们明白了郑和远航在历史上具有——”生:“重大意义。”由于板书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让我在备课时,认真设计板书的内容,做到准确、精练。这样在课堂上,抓住关键词、及时复习巩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回,听薛法根老师教学《鹬蚌相争》。“鹬”字比较难写,薛老师先板书一个特大号的“鹬”字,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形声字,鹬就是生活在水边的一种鸟。”接着老师擦去“鸟”留下“矞”字,问学生:“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字吗?”学生齐声说:“yù。”老师接着说:“这个字上面是一个‘矛,下面这个字是窗户的意思,表示矛从窗子刺穿过去。”说着再擦去“矛”留下“冏”字,“这个字大家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孩子们特别兴奋,异口同声地说:“是jiǒng字!”读完,老师把“冏”字也擦去了。最后,老师板书“矛”“冏”“鸟”组成“鹬”字,学生又完整地写了一遍这个字。用薛老师的话说“这个字这辈子都不会写错了”。这段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薛老师没有使用常见的课件,仅仅通过板书,就让教学大放异彩,秘密就是他打破了板书中的定势。一般板书的过程就是教师写的过程,其实,“擦”的过程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是创新学习的过程。这种把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交替进行的教学,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果。
有了这样的发现,我也悄悄地在自己的教学中开始尝试。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最后总课文时,我对学生们说:“《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生:“议论文。”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擦。我:“议论文都有自己的——”生:“观点。”我:“这篇课文的观点是——”生:“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要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主要采用了——”生:“举例子的方法。”我:“其中正面的例子有——”生:“李时珍、齐白石和爱迪生。”我:“反面的例子有——”生:“雨水。”学生说完,黑板也被我擦得干干净净,而课堂学习的核心内容却深深印在学生脑海里。
这一招,用在复习课上效果特别好。复习成语,我指名让学生上黑板听写,再对照批改。写好的成语,我会重点进行提示、板书,比如“一丝不苟”的“苟”是“马虎”的意思,“迫不及待”的“及”不能写成“急”,等等。我同样要求老师写的内容自己也要及时记录。写完后,所有人再对照板书一边擦、一边读背,大家特别认真。有时候,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我在课前就把相关内容写在黑板上,课堂上引导孩子把内容补好。之后,再带领他们逐题擦去、逐题记忆,大大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都说一支粉笔就能把课上好的老师,才算厉害的老师。这正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能。板书,本来就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不墨守成规,多创新、多变革,这项传统的方法同样能常用常新。(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