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奠基石,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朗读已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难的一个环节。文言文作为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教学中,教师教文言文就是把教参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统统灌输给学生。大量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师的细讲详析之中,一篇篇承载着传统文化底蕴的文言文,变成了一个个呆板的文字符号,学生成了装载这些符号的容器。结果文言文教学只能是低效劳动,教师讲授如痴如醉,板书设计密不透风,学生却满头雾水,昏昏欲睡。虽然课文的边边角角都挤满了批注,但学生脑袋里却是一片空白。文言文的学习形同嚼蜡,索然无味,枯燥无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的关键在于朗读的层次性,为了彻底灌输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课程理念,文言文教学应当以层次朗读为突破口,以“读”促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领悟文言韵味的能力。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分层次、分步骤的文本阅读方法,下面我以执教《与朱元思书》为例,谈谈文言教学的四读法。
一、初读,观其大略,疏通文本
初读是一种浅层次的朗读,一般安排在课前预习和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新课导入之后)。一方面,预习初读,要求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思考课文的大意;“观书贵疑”,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思,疑中求解,预习时要求学生划出难译的词句、不懂的文意,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为深入学习文本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新授初读,引导学生读得准确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文言味,帮助学生疏通文本,从整体上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在整个初读过程中,学生刚刚从课外走入课堂,注意力没有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往往出现厌倦初读,不认真初读的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和潜能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设计高质量的课前预习也显得尤为重要。
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课前我设计了四条预习题:1.字词正音:缥、邈、泠、嘤、鸢、戾。2.解词释句:净、绝、湍、负、轩邈、直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4.思考: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富春江的景物特征?为什么?5.初读质疑。
课上,导入新课后,首先读中理——疏通词句的意思;其次读中感——解决预习题第三题;然后反馈、订正预习情况。在这一过程的整个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借助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范读、互读、单读、齐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要有所收获:读准确、读流利、读准节奏、读出文言味,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充分初读文本,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还能使他们对文言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了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而不只是得到点滴的观感,进而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精读,探其美点,深入文本
精读是一种围绕重难点的深层次的朗读。精读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内容,把握文本风格主旨等,能让学生的认识在感知基础上得到升华。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无论是形象、主题、立意之美,还是语言、结构、意境之美等,都可算得上是一篇篇声情并茂、如诗如画的文言美文。通过精读探美,能让学生理解文中形,体味文中情,领悟文中理,感受文中雅,领略深层意蕴、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不仅展现了语言美、情趣美,还展示了写法美。所以我把“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确定为本课时教学的重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1.采用“山水之美,美在”的句式,探景物美。示例:“山水之美,美在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志趣?探究作品的情趣美。3.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的?提示:从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文章结构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探究作品的写法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回答问题,通过朗读来表达观点。如第一题的教学片段:
师(范读):……山水之美,美在水急(陈述语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情感奔放,强弱突出,节奏鲜明)
师:刚才老师读出了水的美吗?你们感觉到水急了吗?
生:感觉到了。
师:你们是怎样感觉到的?
生:读得抑扬顿挫。
师:具体一点。
生:重读“甚箭”、“若奔”,因为这些词表现了水急的特点。
师:如果要想读出景物的特征,就要重点读出表现景物特征的词语,再从课文中找找哪一处美景打动了你。仿照这样的句式读一读,概括一下。(规律性总结)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读与思结合,读与导结合,读中探索、读中理解、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掌握技巧,让学生更有效地走入文本的深处。
三、赏读,绘其意境,体悟文本
赏读是一种传情达意、体现个性的朗读,是学生对文本充分解读后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赏读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文本的意境美。“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是写还是读,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只有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朗读,呼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才能对文本立意、艺术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感悟,才能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意境。在这个背景下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赏读铺设了一座通向体悟文本深层美感的桥梁。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骈散相间,节奏和谐,辞藻隽永,意境清新,情韵悠长的美文。它恰似一首古筝曲,或急或缓,或高亢或低沉,将一卷富春美景图在读者面前缓缓打开。赏读此文,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促悟”的方式。以“情”为核心,读出缓急轻重、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读出和谐欢乐、生命勃发的形象美;读出轻松惬意,厌弃尘俗的含蓄美。如学生朗读“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时,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化朗读。有的学生重读“高山”、“竞上”、“轩邈”、“直指”强调高峻陡险,轻声缓读“皆生寒树”强调多,重读“千百”缓读“成峰”强调生命,表达礼赞之情。有的学生认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是静态描写,应读得舒缓些,“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是动态描写,应读得气势磅礴些、欢快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得津津有味,达到了“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赏读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把握和体悟文本的一种方式,更是实现学生心智与情感和谐生长的一种方式。
四、品读,促其拓展,深化文本
品读是个性化阅读的方式,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享受语言魅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力。这一教学环节,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上,教师教学生学其文,悟其情,体其意,最终的目标是化其行。这就是要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学生的灵感。通过前面的几个环节,学生已经有了语感的积累、情感的积淀、审美的情趣,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有效的拓展,把文本的语言材料加以引申运用,迁移反馈,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以深化、内化,精神得到升华。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在对课文充分朗读、理解的基础上,我结合文章的写法美,适度延伸,设计了这样一道片段写作题:运用你学到的写景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如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恰当的修辞)完成50字以上的写景片段。提示:选择一个写作对象,可以写家乡的风云雨雪、天空云彩、山水树木等。从学生课堂完成的几例来看,这种延伸促进了学生运用能力的生成,激发了思维的火花。
生1:有人喜欢皎洁的明月,有人喜欢壮观的瀑布,有人喜欢夜晚的星空,而我却喜欢那变幻多端的云。故乡的云十分美丽,有时薄得像一层纱,有时厚得像一层被,有时分散或一块一块的,有时聚成一座小山。故乡的云十分可爱,时而像一只小白兔,一蹦一跳像和谁赛跑似的,时而像一只大黑象,鼻子里都是水,哗啦哗啦地往下流。故乡的云变化多端,我最爱故乡的云。
生2:山有山的性格——沉稳,水有水的特点——灵动,天有天的胸襟——广阔。而我则喜欢那似有无的春雨,每当春雨来临之际,我总会马上跑到雨中,静静地陶醉在这春雨中。听!万籁俱寂,给人以回味!看!万物苏醒,给人以清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立足文本,注入源头活水。这既开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提高了学生鉴赏力和创造力,达到了文言阅读的最高目标。
初读感知、精读探美、赏读悟境、品读拓展,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概括提炼,称之为文言教学四读法。这四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层次分明地反复去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汲取营养,领悟韵味。我相信,四读法必将会成为文言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地走进文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