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作文序列训练必要性

2015-05-25 14:48翟志松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作文农村语文

翟志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写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世界进行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的能力。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性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为此,新《课标》中对初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规定: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一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综上可见:作文教学在整个教学,特别是初中各科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与写作的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看教材。

目前的语文教材的特征是重阅读,轻写作。虽然有的教材中有作文训练目标,不同学段也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总觉得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即作文的训练缺乏系统化,实际操作性不强。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是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编排的一些写作练习题,单元之间的训练内容相对独立,没有必然的联系,并没有体现写作训练的序列性。此外,作文教学的教参也不像阅读教学的教参那样丰富多样,而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教师在作文辅导时就因为缺少辅助,而变得随意起来了。

再来看我们教师。

作为农村中学教师,说老实话,相对于城里教师是苦一些,他们的工作量相对也大些。还有他们的流动性也远大于城里教师,所以要想搞个系统训练就不太现实了。平时农村中学教师的作文教学以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写作知识教学成为主要任务,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非主动性地位。其中一些教师缺乏明确的计划,没教案上课,显得很随意,只顾作文的次数达到要求,很少对学生进行作文能力训练,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当然,我们有不少教师有“春蚕”“红烛”精神,在批阅作文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而无暇顾及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谈不上有效策略的研究,导致作文教学的过程变成了训练应试模式的过程。

最后来看咱学生。

最近,我们搞了个“对初中学生读写情况的调查”。其中问到“对待老师布置的作文是什么态度”时,85%的学生都说头疼,应付了事,兴趣不浓,只有极少数同学说喜欢写作;当问到“你对写作理论和有关写作技巧知道的情况”时同样是如此,绝大部分同学说一点不知或略知一二,只有极少同学说已有一定掌握。甚至当问到“想不想提高写作水平时”,竟然有人说 “不想”,“要不要进行作文序列训练”,回答是 “无所谓”。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实是任重道远。

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农村学生的阅读面,以及所见的世面,是狭窄的。进入初中,同学们的整个学习负担重了,学制也只有三年,不及小学长,作文训练就显得时间紧张了。还有,小学与初中,初中各年级之间的作文教学又缺乏很有必要的联系性、连续性和深入性。

师生双方,一方是或有量无序或放任自流,一方是或毫无兴趣或急于求成。即使有经验或方法,也未免是零零碎碎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好好坐下来,静下来,探讨针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最好是将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序列体系。

北大教授章熊十分明确地指出:“写作训练系统化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所以,重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合初中学生语言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和潜能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的作文新体系就很有必要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特点。学生的地域特点、年龄特点、生理特点、思维特点、生活阅历、认识能力等等方面我们都要研究,并结合作文规律和学生能力发展规律,研究有效途径,优化写作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写作作出循序渐进的分布训练安排。当然,占主导地位的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不能忽视,要引导和调节学生的写作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掌握和运用好每个写作环节,尤其是三种文体写作的各个环节,探索出三种文体在训练操作步骤上的具体内涵,并通过三年的系列训练,逐步达成写作要求,从而走上个性化艺术创作之路,最终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我们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吸取前人经验,比如周末就可以布置学生去读,去摘抄,去试写,从而积累好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还要引导学生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赛等,让同学们在益智活动中获取读写的乐趣。另外,作为农村孩子,我们也要利用好我们的优势,收集鲜活的农村素材,为动手写作准备好第一手资料。当我们的学生觉得想写,可写出来还不够行,那我们就鼓励学生别灰心,先来一下模仿。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别人,我们在写作时就有章可循了,就降低了难度,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当然,模仿(仿句、仿文)不能硬套,还要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力求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学生在写作上才会有进步,有收获。

其次,作为教师,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一些工作外,还要努力做好下面一个工作,即作文批改的有效性工作。以往,我们考核语文教师的工作,如作文,就只看布置学生做了几篇,教师批改了几篇,把作文篇数和批改篇数作为考核语文教师终结性定量评价机制,使得教师把大量精力用在批改之中。事实早已告诉我们,学生拿到批改好的作文本,更多的是只看分数,而不太多的细看老师的批改。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让老师少做而多效,我们就要进行思想解放,多在学生身上动脑筋。新《课标》里也说:“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心得,能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所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既解放了教师,又锻炼了学生。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去做呢?我觉得动手批改前,先要授予其方法。第一步,每位学生写好作文后先自行独立阅读一两遍,看内容是否切题,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第二步,同桌互改。可快速浏览,勾出错别字、病句;再读第二次,从头到尾精批细改,写好眉批,眉批要有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准确性;三读,既检查批改情况,又酝酿总批,总批要简明富有启发性、具体性和建设性。接着,学生动手批改,教师巡视加强指导。学生在批阅过程中要能适当做好笔记,写下体会,送教师审阅。教师认真审阅,留下重点方面以便评讲使用。当然在评讲时,教师还应不只停留在学生批阅提供的资料上,教师也要有自己看阅学生作文后的体会,并在具体评奖时以激励为主,予以评点。要知道,我们的评价体系现如今要以激励为主,要不断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总之,在评阅作文时教师要放手,但不放纵。师生要共同努力,要立足农村作文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使学生写作能有新意、有特色。

最后,就是不懈探索,研究三类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特征,编出适合我们学生的作文校本教材,并循序渐进,抓好训练落实。我相信,假以时日,树立信心,我们农村孩子的写作天空定会阳光灿烂。

猜你喜欢
作文农村语文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