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志
写好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改好作文更是一个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有些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随意而写,绞尽脑汁挤出点东西,凑成一篇作文,写好后就万事大吉了,看也不看,交卷了事。学生只管写,教师只管改,“重写轻改”阻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是很不好的一种现象,这也是造成学生写不好作文,害怕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导致学生不会修改作文,难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其实对一个学生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好一篇作文比重新写一篇作文训练效果还要好,提高得还要快,学到的东西还要多。现在的情况是学生不修改作文,不习惯修改作文,许多学生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修改作文。这样就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并指出:“不仅要注意观察作文修改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学生通过反复修改作文,才能逐步摸索写作规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从而使综合写作能力发生质的飞跃。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写完后,还应在老师指导下反复修改。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同学们要重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重视修改方式、方法的学习,才能逐步走向自觉修改作文的路径。
一、改出作文的精彩
一篇好的作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古人云:“意在笔先。”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如何确立主题,怎样写出新颖、独特的文章。没有主题,作文就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不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在没动笔之前,首先就要把作文的主题确定下来,然后才能围绕确定的主题去选材、去组织材料。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方向盘,就像一部车子一样,车子往哪个方向走,全靠方向盘来掌握,而一篇文章要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就看文章的主题怎么确立。但是我们的学生作文很多时候没有主题,作文写好了,交上来了,老师看来看去就是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说的是什么,没有主题。
一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光头风波》。这篇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主题,作文内容就是向读者讲述了一件关于光头的故事,而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说明什么,给读者什么教育,给人们什么启迪,都看不出来。要修改这篇作文,就需要确立好主题,通过这一光头的风波向读者表达一种思想,确立好主题再围绕主题进行组织材料,这样就要好一些。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位同学进行了对作文主题的思考。
这篇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说是关键句:“看到光头要倒大霉了!”正是这一句话引出了后面的所有风波,而这些风波好像都是这一句话的诠释,而光头是引起这些事情的原因。那么是不是看到光头就会倒霉呢?很简单,这是不可能的。人们不会因为看到光头就会倒霉,这只是一种荒诞的说法,否则我们都不会剃光头,也不会有和尚了,因为如果谁看到就会倒霉,谁还敢再让光头出现呢?而造成风波的原因恰恰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好,才会倒霉的。因此可以把主题确立为人会不会倒霉,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认真做事。如果不认真做事,好事会变成坏事;如果认真做事了,坏事会变成好事,因此人们只有认真做事才能避免倒霉。这样确立主题后,让学生再次修改,就形成了第二稿。
第二稿的主题确定了,也能突出主题,只是表述语句上、内容选择上同第一稿有出入,在这几方面还是第一稿好一些。因此,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又进行了修改,就形成了第三稿,也是定稿。
第三稿很明显比第二稿和第一稿要好很多。这一稿不但确立了主题,并围绕主题进行重新构思行文,围绕主题进行选材,而且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方法进行写作,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也更精彩,应该说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文。
二、改出作文的高度
确立主题是作文的关键,一篇作文一定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作文的主题确定了这篇作文的高度,对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方向正确、意义积极的主题不能算是好文章。作文主题的确立其实很简单,确立主题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般来说,面对题目,应从题干的每一个字去考虑,对题目进行全面、整体的分析,准确理解其含义,切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
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能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写作时尽量从正面表达思想,有时也可结合现实从反面立意,也就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相对的立意角度,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新颖别致的主题是指确立的中心要有时代性,要有新意,要与众不同。我们在确立文章的中心时,要充分理解、挖掘材料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要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认识事物,写出新意,给读者以启示;还要以独特的视角进行构思,见他人之所未见,发他人之所未发,善于从平凡的人和事中提炼出不平凡的主题思想。
修改作文时联想的方法是不可少的。在作文中可以通过对平凡事物的精雕细刻,以显示深层内蕴,并巧用联想,由物及人,从而表现文章主题。要紧密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进行联想,借人借物进行联想。引起联想的事物与联想到的事物、人物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联想要为突出文章中心思想服务,如果单是为了联想,即使联想得再合乎情理,再形象、生动,也是无益的。抓住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展开丰富联想与想象,新观点就纷至沓来了。在运用此法时,注意要用得恰如其分和层次分明。恰如其分,是指所咏物的品性与所歌颂的精神或人确有相似之点,不能生硬地拉在一起;层次分明则指咏物抒情时要由外形到品质,由物体到精神,一层一层地深入写来,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
三、改出作文的方法
人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修改前,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知识,如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等。这样,在感性地品读文章背后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助于领悟写作的规律。然后,要明确修改的范围和要求,总的来说,一是看语言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贴得体等;二是看结构,要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等;三是看中心,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等;四是看材料,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另外,还必须掌握统一的修改符号。
作文修改绝不是自由放任随心所欲地修改,需要在老师示范性的作文修改基础上进行修改。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改,无非给学生示范,那样想不合适,那样写不妥当,一定要这样写才对。”叶圣陶先生的这番话,强调了老师的示范性作用,学生要竭力在老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得到启示,学会自己修改。
学习作文修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大处说,引导学生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因此,必须制订整体计划,确定一定的阶段目标,决不能一曝十寒,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修改时,应从最基础的格式、书写、标点、错字、病句入手,经过几次专题修改,逐步对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学生可用修改符号,然后根据修改符号在原文改,也可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但是要注意修改作文不要流于形式,要养成良好的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改出作文的硕果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写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每一个大作家的作品都经过了无数次修改,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他写文章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王安石 “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无数次的修改才得来的。
作文的修改,可以先看文章各部分材料是否能充分表达这个中心;然后修改字词句段,要从全文需要出发,把它放在整篇或整段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分析。修改时发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全都解决,就需要进一步观察,进一步调查,才能收集到更具体、更准确的材料,从而修改好作文。当然修改文章主要应以自己修改为主,但是在修改过程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别人帮着修改。比如请老师提出意见,帮助解决,受到启发后再进行修改也是很好的方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作文修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实践中,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改出精彩作文,改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