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在发展迅猛,以速度为崇拜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从传统的线条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学习传统,研究传统,继承、创新,才能创造出新的“线”世界。艺术的创新,离不开学习和借鉴。这些都能对现代书籍插图设计产生广泛的借鉴并影响深远,对于现代书籍插图设计有很大的启迪,值得不断的讨论、研究与总结。线条作为中国古代插图艺术的精髓,其光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中国古代插图中线条的艺术
中国绘画的线语言拥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一直发展到今日,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始终。线条在中国绘画中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它以深层的民族心理为内驱力,以浸透着画家情意的笔力为基础,将自身的格调和美感发展成超越时空的形式极致。“线”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我们民族在审美意识上所特有的对美的情感体验和方式。线自身的内涵使它成为中国绘画中当之无愧的主角。即使是历经朝代的更替,特别是受到现当代各种外来艺术思想的冲击,对于线的形式及存在方式问题也发生激烈的争论,但线语言仍然凭借自身的丰富内涵而立于不败之地。故线条对于中国画家而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和认知能力,散发出其灿烂辉煌的艺术魅力。从顾恺之首开笔线形式规范,到梁楷创立人物大写意,还有陈洪绶的奇古造型,都可大致领略我国绘画断代史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的几个节点,也可看到中国笔线形式的演进流程与多向发展。因为线这种造型手段的独立性,使得线在描绘物象的生长规律的同时,本身就带有一种形式化的倾向,所以线一方面要求具体地描述形状,另一方面还要求条理化,线本身也要达到一种美的线型组织,如画衣纹,事实上的衣纹和用线组织过后的衣纹很有出入,组织过后的衣纹线变得更加好看了。简约的线条需要画家对形体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精而造线、简而意足,以一当十,意尽其妙。
线条是造型艺术中最基础的,也是绘画创作和艺术设计表现力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它有着很强的表现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线是绘画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是中国绘画最主要的表现方法和最基本的风格特征。《考工记》中有载“画缋之事”其“画”字就是勾线的意思。唐代的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无线者非画也。”线的艺术在插图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中有许多线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启示,比如铁线描、兰叶描、屋漏痕等等。线的内涵的补充与形态的创造,线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符号,是主观的、个人的创造,它的价值就是个性。这种创造是对于生活、对物体的强烈感受,使人能从这些符号中寻求某种新的领域和境界,线必须是写出来的,写必须以“立意为本”,写之前必须蓄意,这样的写线才能“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而只有写才能体现出线是“骨飞”“骨力”,写出来的线有韵律和节奏的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
中国的绘画是线条的艺术,没有线条就没有中国的绘画艺术。线条担负着造型和抒情写意的双重任务,线条有其自身的形式感和表情。线在中国绘画里不但是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手段,还是决定一幅画表现力和生命力的关键。线条的视觉作用,被各个时代的艺术家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魅力。中国古代插图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线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线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古代插图的内容极广,信息量很大,其艺术水平和艺术价值都很高,从原始社会彩陶文饰上幼稚天真的线描到清代的绘画大师含蓄内敛的用线,都是借线条来表现的。无不渗透着中国绘画独有的精神。插图中的线不仅可以造型,用于装饰,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功能,更重要的是线可以表情达意。作为文化和艺术的载体,这些插图作品不仅丰富了书籍的内涵,更丰富了中国的艺术风格。这些作品大都以线造型,生动传神,讲究意境,时至如今仍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
二、国内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社会的转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实施所带来的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对艺术家创作体裁和样式的选择产生了很大冲击,由于插图报酬低微,对大多数画家已失去吸引力。而书中增加插图则意味着印制投入的增加,虽然成本不大,但出版社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出发,也不愿为之。加之插图创作须精研原著、详考物象,对画家的艺术修养及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有较高的要求,而若随意挥洒即兴挥毫简便快捷既无需动脑考辨物形,又获利迅速,使画家逐渐远离插图领域,而转入其他画种,以至于造成插图园地日渐凋零的局面。另外,少数出版社和书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愿在书内放插图,无非是怕增加出书成本,或者嫌麻烦,不愿费力劳神。部分通俗读物质量下降,造成插图艺术的品位逐渐滑坡,致使不少高水准的画家渐渐冷淡了插图,要寻找一位插图高手已如凤毛麟角般难以寻觅。这是整个插图艺术领域当前存在的令人忧虑的问题。殊不知当今的信息传播媒体已不仅是单纯的文字传递这一形式,视听传播已直接冲击古老的“铅字文明”。在高速信息时代,直观的图像已使“一幅图相当于一万字”成为可能。插图已不是一种点缀,而是当今书籍形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
时到今日,社会文化环境发生着深刻巨变,传统的书籍出版业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和新材料不断涌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曾经辉煌过的插图艺术遭受冷落,绘画形式的优秀作品更为鲜见。在这个所谓的“读图时代”,充斥人们生活的是满眼的复制作品和数码图像。到底是什么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文化?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插图这种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将走向何方?成为当今关注插图艺术发展的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曾对任教的广西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的191名同学进行了一次关于阅读插图本情况的调查。在书刊阅读的次数上,79%的同学会在一周内看几次,基本不看的有21%。在阅读的来源上,约66%的同学依然选择了去各类书店或通过网络购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34%的同学通过电脑获取知识,浏览网页和查阅电子书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手段。问卷调查中,当提到印象中最为熟悉的插图书刊时,许多读者会联想到《读者》《女友》《家庭医生》等杂志,也有一部分列出了《红楼梦》《水浒》等古典名著。当问到最需要插图的图书种类时,他们更多的认为在儿童读物、文学名著、时尚杂志和艺术图书中应该出现。这些读者的年龄大都在19~21岁,正处于主动接收大量外来信息的时期。插图的应用对他们知识积累有多大的作用呢?书籍插图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才能吸引年青一代的关注呢?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书刊的读者群体并没有因为信息时代里数字化的风行而急剧缩小,阅读书籍插图的载体文学读物依然是年青人喜爱的生活方式之一。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由于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音画兼备的多媒体效果等,迅速适应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成为越来越普及的信息载体。对于如何保住纸质媒体的传播优势,同学们的答案也提供了一些启示,在一些书籍中广泛应用精美插图无疑是个好办法。
书籍插图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头换面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台湾绘本画家几米的作品像一阵温情的风吹进了千万读者的心灵,从台湾到大陆、香港、澳门,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开始从精美的绘本里熟悉这个人的名字。《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月亮忘记了》等多部作品,展现出了惊人的创作力和多变的叙事风格,在出版市场兴起了一阵持续至今热力不减的绘本创作风潮。几米的作品里,插图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与文字部分交相辉映,给读者创造出了一个文字所难以表述的联想意境。仅仅通过色彩、造型就能充分的表述文本内容,完全摆脱了“文以配图”的束缚,让“图像”自由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
另外还有台湾朱德庸的《醋溜族》《涩女郎》,蔡志忠的中国古籍经典漫画《菜根谭》《中庸》《老子说》等。这些独特的绘画风格赢得了从少男少女到白领阶层数千万读者的喜爱。
三、中国古代插图中“线”的艺术给现代书籍插图设计者的启示
(一)线的表现艺术对插图艺术设计的影响
线的表现形式给画面带来的最大艺术效果,就是产生一种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线条所产生的节奏与韵律,呈现一种流动美。它就像一支乐曲,把你带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犹如长笛般悠扬婉转,或是交响乐般浑厚壮阔。节奏源于音乐中节拍的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不同的线条能产生不同的节奏和韵律。在视觉表现艺术中,节奏是联系各种形态元素的抽象结构。这种抽象结构通过图形等视觉元素,在画面中持续有序的连续重复,或者以强弱、虚实的变化所产生的运动来表现。在插图作品中,线条所表现出的各种视觉元素的强弱对比,疏密聚散的变化,都能形成一定的节奏与韵律,从而丰富插图的画面效果。插图设计者从画面的整体出发,以线条来表现出所想要表现的律动效果。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用线的长短、疏密、粗细、虚实等的交错、组合、呼应、形成整幅画面的主体旋律。
当插图设计者要表现鲜明、准确的变形和夸张效果时,就要舍弃和剔除一切繁琐杂乱的因素,集中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强烈、更有艺术性。在变形和夸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差异矛盾越尖锐,其蕴含的张力就越趋强化,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越鲜明。也就是说,变形和夸张的形式都是一种张力之美的表现。张力越强化,作品也就越具有艺术冲击力。线条作为造型的基础,在插图的变形、夸张中理所当然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我国的现代插图家卢延光,就是善于变形、夸张的杰出代表。他的插图所刻画的人物造型夸张、张条流畅,有着强烈的形式美和装饰效果,能给人一种丰富瑰丽的感觉。他创作的《中国一百神仙图》中的郑庄公,线条所表现出的夸张的服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既丰富了画面效果,又让人印象深刻。从古代的顾恺之到现代的卢延光,我们可以看到线条的运用是创造形式美的重要因素,线的表现力对于插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线条在造型、形式美和表现情感等方面对插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信古老而恒久的线条表现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营养,继续在插图设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形式服从内涵
中国古代插图的表现形式与当今对比,其多样性往往受材料、手法、工艺、技巧等众多的限制,虽然在明代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对于普及和传播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现代的艺术设计不仅在这些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和演变,而且随着电脑的普及更使得插图艺术的表现样式更加宽泛和丰富。无可否认,形式的多变对于设计和艺术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形成多样的艺术风貌,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的是,不能陷入到仅仅对形式和技巧的无限追求中,而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形式是应该服从内涵的。内涵如同灵魂,而形式是身体,二者固然都不可或缺,但内涵是重点之重。对于当今的插图艺术设计来说,这仍然是个重要的启示。
(三)深厚功底的重要性
对于当今日益发展的艺术设计行业,基本功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似乎技术的先进、科技的发展、形式的多样都远远超越于对基础的训练。基础训练真的不再重要了吗?中国插图艺术中的精湛作品不计其数,我们不仅感动于作品中的艺术气息,更感动于古代艺术家对艺术不断追求的精神。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来说,深厚的功底是十分重要的,哪怕有更多感悟和思想,而不训练基本功是仍然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这一点从古代插图艺术中明显可见,那些所有感人的插图艺术无不是画家辛苦付出的结果,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插图艺术。从古代插图艺术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深厚的基本功对审美、艺术创造、设计需求不仅不可缺少,而且相当重要。时代在进步,插图艺术在发展,我们研究古代插图艺术并不是要试图回到古代的审美意识中去,而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扬和变通,使未来的插图艺术与设计秉承中国的艺术精神,发扬光大,不断创新,真正形成多元化的、新时代的、中国独有的插图艺术风格。
(四)时代与跨越
我们在欣赏中国古代的插图艺术作品时,觉得那是“古代”的,带有明确的时代烙印,无论从表现形式上还是从创作手法上,甚或从作品中塑造人物的形态上都能清晰感受到当时的时代特征,但无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现代人的“古”是过去时代的“新”,因此,古代的插图或艺术作品是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对于当今的插图艺术设计来说,对时代性的表达并不是一味的崇洋,也不是一味的沿袭传统,而是塑造今日中国人自己的时代特色,这个时代特色是在充分利用现今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仍不忘自己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背景,使新的创造有根有基,并能自我完善。那么,时代性是否仍能作为当今插图艺术设计的启示之一呢?
最近十几年,不少现代中国画家在继承产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新线条。例如,李可染创造了深邃含蓄的线条,刘文西创造了长于描绘北方人物古朴刚劲的线条,吴冠中创造了极富韵律美的与点分离的长线条,等等。这都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与抒情功能。如何挖掘文化深层的内涵与精髓,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美的线条,使之能和插图创作融合起来,在不断创新中形成新的形态,获得新的生命力。
结语
如今很多插图画家都面临全球化与民族化的问题,在“传统风格”与“国际风格”中摇摆。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与外界多年的交流中,都会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我们不能否认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已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现代书籍插图设计大多照搬国外的风格,比较缺乏民族性,难以体现中国特色,没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插图创作设计的同时要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关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插图艺术中的线条魅力就是我们现代书籍插图设计的源泉,要将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精华融入其中。中国现代插图艺术设计需要在吸收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变革和发展。
在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作品更显得弥足珍贵。各种文化的冲击,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它在每个时期都寻求着它所值得借鉴的东西。在我们追求书籍插图设计的民族特色时,我们更应当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可能有利于插图设计发展的因素,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各种养分,保持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从中国古老插图艺术的线条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插图设计的灵感,让这些古老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的线条,能成为我们现代书籍插图设计师们的源泉。希望通过本文的一些探索性研究,能从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插图艺术中发现值得我们学习、宝贵的线条的“魅力”。从传统的线条中得到启迪,获得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