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翔
《奥特曼》是日本圆谷株式会社拍摄的科学空想特摄电视连续剧,由杂志连载、电影、电视剧变成节目演变出现。1965年在拍摄世界著名特摄电影《哥斯拉》的日本电影导演——圆谷英二的亲自监制下,“空想科学特摄电视剧系列”的第一部《奥特Q》在日本TBs电视台开始播放,并引起巨大轰动,从而揭开了《奥特曼》这一深深影响日本和中国乃至全亚洲少年儿童的科幻系列特摄片的序幕,但是在第一部《奥特Q》中,并没有“奥特曼”这一角色,人类、还有各种各样的怪兽和外星人是影片的主角,每一集中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怪兽,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地球,消灭侵略者。虽然这部影片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根据受众心理特征来分析,这部影片只是满足了大众对于外星人、怪兽的好奇心理,并不能向大众传递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在影片播出一段时间后,观众的好奇心逐渐减少,收视率大不如前,以后的创作遇到困境。不久以后第二部拍摄的影片《宇宙英雄奥特曼》却取得了巨大成功,收视率居高不下,“奥特曼”这个词成为了当时社会上人人都会谈及的内容。并一直延伸到现在,影响了几代人。那奥特曼带给了观众哪些东西呢?
一、观众对英雄的崇拜心理
“英雄”这个词是个比较主观的概念。一般指在普通人中间有超出常人的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公众具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重大的事情。而且“英雄”是文学分析与心理学常用的概念。如童话中的主人翁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里的英雄。
那么,“奥特曼”这个英雄为什么会在当时的日本受到欢迎呢?在1996年播出的《迪迦奥特曼》的第49集《奥特之星》中描述到:“奥特曼”这个人物源自圆谷英二导演一个梦:“一天晚上他去龙森湖边散步,遇到了从外星来的宇宙超人,他是为了追捕宇宙逃犯而来到地球的,圆谷英二导演在梦中目睹了他和宇宙逃犯的英勇战斗,并成功将逃犯打败的情景,在导演的心里他变成了一个英雄。”圆谷导演醒来后对编剧说:“我们需要一个英雄,故事中英雄是必须的。”根据英语超人(ultra-man)音译过来的人物“奥特曼”就此诞生了。并在第二部《宇宙英雄奥特曼》中第一次登场。其实不仅在故事中需要“英雄”,在现实中同样也需要“英雄”,这个“英雄”可以是真实的人,但同样可以是人们心中虚构的“人物”,他们都会给人们的心里带来正义感和崇拜感。在影片中,奥特曼是正义、勇敢的化身,英勇地和邪恶的怪兽进行战斗,保护着人类,在人们看来,奥特曼就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在人类危难的时刻,“奥特曼”总会挺身而出保护他们,而且这个英雄不会犯任何错误,没有任何的瑕疵,是一个神一样完美的英雄。每次和怪兽的战斗都会取得胜利。于是这种“英雄”的情节深深影响着观众们。
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二战失败后的日本,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信心不足,急需要精神支柱,现实中的精神支柱原本是“天皇”,但是战后“天皇”走下了神坛,因而人们只能寄希望于自己心中虚幻的英雄人物,“奥特曼”的出现正是满足了大众的这种心理需求。从而获得巨大成功。
二、观众好奇心理与审美疲劳
(一)好奇心理
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
《奥特曼》系列影片,在刚出现的时候凭借其特有的拍摄手法和技术,以及前所未有的科幻题材和人物,充分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发现平时和普通人一样的“奥特曼”,变身以后居然成为了一个比人类大几百倍的巨人,在他的脚下人类变得像蚂蚁一样渺小,而且他还能像小鸟一样飞行,并具备各种技能,这些都令人们感到惊奇,不可思议。缩小版的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房屋汽车模型,在特技摄影技术的催化下,在荧幕呈现给观众的就是和平时居住的城市一模一样的场景,“奥特曼”与怪兽在这些“城市”中战斗,会令观众感到更加真实,但是《奥特曼》并不是只有打斗场面的科幻片,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宇宙世界的相关知识和对宇宙未知地域的无限遐想,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人们对于宇宙知识的了解是比较匮乏的,因此人们对《奥特曼》中所讲述的宇宙世界充满了好奇心,急于想通过影片了解一下这神奇而有充满危险的宇宙世界,这部影片比较生动的描述了我们生存的地球以及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等科学知识,对太阳系之外的宇宙,影片也有讲述,比如人们对影片中所描述的“奥特曼”的家乡——“奥特之星”充满了好奇,想知道这个行星到底在宇宙的什么地方,能否用天文望远镜去发现他,可这个毕竟是虚构的事物,据影片中的描述,“奥特之星”并不在我们地球所在银河系中,它在距地球300万光年的m78星云中,依靠人类的力量是永远不可能到那儿的,这会使观众稍有遗憾,但它成为了观众心中或者说精神上的向往之地。
人类的好奇心只出现在自己没有接触到的新生事物上,而且有时间性,如果长期反复接触任何一件事物,好奇心就会逐渐消失,替代好奇心的则是审美疲劳。
(二)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是说当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反应就开始变弱。通俗点说,就是对于一种事物的反复欣赏所产生的一种厌倦心理。作为一个人来说,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认知和感知的原动力,如果一件事务或者行为长期的体现在眼前,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事务或者行为已经在心理上失去了好奇感,那么你的潜意识就会让你的头脑或者说意识转而去发现可以从新唤起好奇感的事务或者行为,这时,所谓的审美疲劳出现了。
观众对《奥特曼》中的一成不变的固定情节和剧情模式产生了厌倦,当初对影片的好奇心已经不复存在,观众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无论影片过程怎么样,取得最后胜利的总是“奥特曼”,久而久之,人们在观看《奥特曼》的时候就会出现“审美疲劳”。
《奥特曼》系列的固定人物和情节可归纳为:
人物:一个防卫队成员(奥特曼的化身)、一个防卫队女队员(对奥特曼充满崇拜)、其余防卫队成员若干人、一个与奥特曼化身关系密切的孩子、反面人物(怪兽的化身)。
情节:外星人或者怪兽阴谋侵略地球,刚开始计划总是可以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故事继续发展下,防卫队发现逐渐发现并阻止侵略的阴谋,侵略者不死心,派出强大的怪兽破坏城市,城市一片狼藉,于是防卫队使用飞机对怪兽进行攻击,但是丝毫没有作用,飞机被怪兽击落,在生死的关头,奥特曼变身出现(一定是在单独的条件下,不能有旁人在场),与怪兽展开战斗,刚开始奥特曼会占据优势,但是怪兽接下来会使用各种技能,奥特曼遇到危机,彩色指示灯开始变红,危急的情况下,发射光线把怪兽击败。最后向太阳飞去,转化为防卫队员重新出现。
这样固定和程序化的剧情模式使故事的创作遇到很大瓶颈,情节不变,故事老套,观众的好奇心逐渐减少,人们不太愿意浪费时间在可以想到结局的影片上,在经历开始的辉煌后,《奥特曼》系列的收视率开始大幅下滑,这也是直接导致了圆谷公司的破产,《奥特曼》系列面临停拍的危机。
结语
进入新世纪后,《奥特曼》系列通过拍摄40周年纪念版和电影版等方式,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中,人们发现,影片的制作技术有了大幅的提高,画面制作精良,各种电脑的特级效果和渲染,使激烈的场面更能对观众的产生视觉冲击。是“奥特曼电影”具有了美国大片的视觉效果,故事的情节也变得更有深度,更能吸引人,在《超银河传说》首次出现了黑暗奥特曼——贝利亚的反派角色,以及新生代奥特曼——赛罗,在观看影片后,观众发现赛罗居然是赛文奥特曼的儿子,这拉近了观众与之的距离,让我们感到,原来奥特曼也会有平常人所具有的特征,也会老去,这些创新的元素让观众大呼神奇,观众的好奇心又回来了,所以影片取得了巨大成功。
而且影片还通过与美国华纳公司合作,在中国内地首次公开上映,影片在中国的票房达到3000万人民币,超过任何一部在中国上映过的日本电影,因此,一部系列影片能否经久不衰,关键是要不断的创新制作模式和内在情节,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