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小娟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才开学的时候一个个在教室里才坐上几分钟就开始不安分了,有低头看抽屉里的东西的,有与周围小朋友交谈的,更有胜者是随便下位的也不少。有时遇到有趣好玩的内容,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长一些,一旦遇到枯燥的就不同了,一节课下来光用来控制班上的纪律就要花上不少的时间,而且教学的效果也不好。特别是计算类的课,本身就非常枯燥,再加上一年级小朋友好动的特性,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枯燥的计算产生兴趣,如何让活泼好动的他们能够主动的想去接受知识也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的刺激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动手操作是解决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水平的矛盾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也让小朋友能够自己动动自己的小手,利用简单形象地教具帮助自己理解算理从而掌握算法,小朋友们也会对计算课不再排斥。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九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的第一课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节内容。这节课的内容掌握的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在后面进位加法中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九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在不同算法的交流中初步理解“凑十法”的计算思路,能正确进行口算;二是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的能力,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三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九加几,如果单单从能够计算出正确的结果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小朋友都能计算的出来,甚至有的小朋友计算的很熟练,但如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节课的关键。在计算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将一个数分成1和几以及9加1等于10,以及10加几的计算都是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难点在与小朋友如何理解为什么要先算9加1,也就是“凑十法”。
这节课上完,在课堂上仅仅将新授部分讲完,而且讲的是跌跌碰碰,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思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引入
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图形和文字是分家的,图形是图形,文字是文字,很难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所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数形结合。让小朋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加深数与图形的结合,而且还要注意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计算的过程中小朋友光看数字可能会计算,但为什么这样算就要充分的借助图形来进行思考。我在复习引入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小朋友们,森林里在召开森林联欢会,你们想参加吗?
小明作为这次活动的负责人,为这次联欢会的召开设定了三关,并且只有闯过这三关的小朋友才能参加,你有信心吗?
那就让我们开始闯关吧!
1.课件出示“第一关”
先填出分成,再观察这几个分成,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第二关”
10+1= 10+3= 10+7=
10+4= 10+9= 10+10=
3.课件出示“第三关”
指名回答,对于两步计算的说说计算过程。
问:观察这两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在课前复习引入的时候设置的三关,一是分成,将一个数分成1和几;二是10加几的计算;三是9加1再加几的计算。这三关的内容其实就是9加几的计算过程,跟本节课也有着必要的联系,但小朋友仅仅将这些停留在计算中,他们能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很快的将结果计算出来,然后就已经将这些内容抛之脑后了。在后面的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根本就无法将这些知识点与这节课学习的新的内容联系起来,因为数字在他们脑海中是很容易淡忘的,也就使这部分的内容在复习之后就毫无用武之地,非但起不到为新知做铺垫的作用,反而显得有些浪费时间。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图形的印象要远比数字要深刻,所以在课前复习的时候可以加入数物体,让小朋友在动手圈一圈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物体10个一圈之后就更加容易数,充分体会10的必要性。在计算的过程中适当的用之前学习过的小棒图展示,通过向学生展示将计算得到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感受只要凑成10根就要捆成一捆,可以方便我们数,初步体会到“凑十法”。图形在学生脑海中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在后面教学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比较容易想到之前复习时的情形,也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点来进行思考,既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的时候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去思考、去尝试,这样的复习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适合学生现有思维的例题
一节课要想上的比较顺利,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每部分的安排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心,这里面包括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这节课中对学生的情况比较忽视,一味的追求课堂的有趣性,却适得其反。在这节课中的新授部分我是这样安排的:
(下转第86页)
(上接第51页)
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哪些东西?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1.气球:左边有9个红气球,右边有5个黄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9+5=
师:这个该怎么计算?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讨论,看看怎样摆比较方便。
比较两种摆的方法。得出将5分成1和4比较方便。
2.蝴蝶:左边有9只蝴蝶,右边有4只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
方法同1。突出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小结:观察这两个式子中,你觉得怎样计算9加几?
9+5=14 9+4=13
得出计算九加几的方法是:看大数 分小数
凑成十 算得数
这个例题的安排是在进入森林联欢会的场景中进行的,学生看到花花绿绿的气球和翩翩飞舞的蝴蝶很感兴趣,也能够很快的得到算式和计算结果。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局限于通过数的方法得到结果,并不能从中看出凑十的方法出来。特别是当我提到为什么的时候学生只能回答出是数出来的。当我让学生用小棒来摆一摆的时候,学生更加是不知所措,只是将手中的小棒照黑板上的样子摆成两堆,一堆是9根,一堆是5根,至于合起来,就是讲两堆小棒放到一起,如何合起来并且可以看得很清楚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尝试引导了几次之后也没有成功,最后只能回到让学生按照我写好的计算过程练着说,这时已经快下课了。一节课下来部分学生能够知道该怎么计算,但部分学生还是不清不楚,至于为什么这样算知道的学生就更加少了。可以说这个例题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摆设,只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却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题的选用要让学生容易进行思考,能够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看出该朝什么方向去想。我选用的例题虽然很有趣,但不利于学生思考,课本的例题却是很容易让学生想到要放一个到盒子里面凑成十个。低年级学生的思维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有时语言的描述远没有图形的描述来的直接,所以在选择例题图形时要注意符合学生现有思维能力。
三、注意适合学生发展的进度
虽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也能够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来得到知识,使知识成为学生自己学到的,而不是教师硬教的,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着很高的帮助,但动手操作也要注意一个度。在新授的时候,特别是探究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在练习的初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操作,在操作中巩固计算的算理,但在练习的后期要让学生逐步将动手时间的过程呈现在脑中,而不是还要继续动手才能得到结果。一步一步的加深对学生的要求,逐步逐步的加快计算的速度,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
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在计算课中大发光彩,但如何将其适当运用时老师要充分考虑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时有必要的,但必须进行有效的动手操作,特别是在这种计算的课型中,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但操作起来相对也比较有难度,教师就要充分的考虑到方方面面,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
(作者单位:金坛市明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