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阳 李慕期
齐刺结合药物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临床观察
李 阳 李慕期
梨状肌综合征;齐刺;药物注射
梨状肌综合征(piriformis syndrome)是由于运动或者外伤引起的梨状肌肿大、变性和纤维挛缩,致使坐骨神经在臀部受到卡压的一种综合征,在下肢神经慢性损伤中最为常见[1]。严重者可导致腿部肌肉萎缩,是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一种,也是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常见原因[2],占腰臀腿软组织损伤的15%~25%[3]。我院自2007年开始采用齐刺结合药物注射方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共76例进行临床观察。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014年间在我院门诊治疗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以密闭信封法按1:1分为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0岁,平均37.8岁;病程3~97天,平均34天。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20~69岁,平均38.2岁;病程2~91天,平均32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①有外伤或受凉史;②臀部疼痛,严重者患侧臀部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剧痛,多数伴有下肢放射痛、跛行或不能行走;③臀部梨状肌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直腿抬高在60°以内疼痛明显,超过60°后疼痛减轻,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④X线和CT检查排除腰椎病变和椎间盘突出症。所有患者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组采用药物注射与齐刺结合治疗,针刺治疗:患者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肢屈髋、屈膝各呈90度;医者在患侧梨状肌体表投影处用手进行按压、触摸,寻找到痛点或触摸到条索状物,此处即为阿是穴。取0.30mm×75mm毫针,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阿是穴采用齐刺法,于最明显压痛点中心直刺1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再在其左右约1.5寸处各斜刺1针,针刺时针尖要抵达梨状肌部位使之得气,得气后捻转针体1min左右使针感向下肢传导。再针刺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min,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药物注射:患者俯卧位,在臀部压痛最明显处(即阿是穴)作为进针部位,作好标记。再选用9号腰穿针从标记点垂直皮肤刺入,抵梨状肌时出现麻、胀或酸痛感,用注射器回抽无回血时,注入混合液(曲安奈德10mg,1%利多卡因4mL)。拔针后用棉球或纱布覆盖针眼,黏贴胶布,局部按摩2min左右,观察30min。5天1次,共4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药物注射治疗(用药、剂量与治疗组相同),5天1次,共4次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患侧下肢感觉、循环等情况。3个月后随访观察患者疼痛感觉、患肢活动度等。对两组复发率进行比较分析。疼痛感觉采用数字分级法(numericalrating scale,NRS),疼痛程度分级标准: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疼痛完全消失,梨状肌牵拉试验阴性,局部无压痛,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疼痛基本消失,局部有轻度压痛,长时间行走活动后可感疼痛。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显著改善。
3.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2例(2.6%),对照组复发8例(21.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梨状肌损伤在软组织损伤中常见而严重,表现也较为复杂[5]。梨状肌综合征属中医“痹症”、“筋伤”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与发病机制多为劳累、跌扑闪挫或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临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注射、针灸治疗或者手法等等[6-9],严重者需手术治疗[10]。
药物注射是采用局部麻醉药和激素药等对局部痛点进行注射,以消除梨状肌、坐骨神经及周围组织水肿、粘连,减轻梨状肌相对于坐骨神经的张力,缓解血管痉挛及局部肌肉紧张度,从而缓解疼痛。临床上采用单纯药物注射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止痛时间维持较短[11],小腿及足踝等处疼痛采用药物注射优势并不明显,因毒副作用的限制,阻滞药物单次用量又不宜过大,虽可缓解症状,但不能解除纤维粘连瘢痕形成。
针刺治疗梨状肌综合征有着悠久的历史,而齐刺法能够较好地“针达病所”,发挥针刺的疏通作用。《灵枢·官针》说:“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梨状肌损伤的发生多由于气血与风寒湿邪三气相互交错缠绵而为病,故采用齐刺法治疗该病符合《内经》“以治寒气小深者”的指导思想。同时,三针均向病灶处刺入,增加了针刺的刺激量,增强了针灸的“疏通”作用,祛除局部位置较深的寒气、瘀血诸邪而解除痹痛。针刺主要在两条相关经络循行路线(梨状肌综合征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络)选取一定的腧穴进行治疗,使两者优势互补,达到加强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减轻肌紧张,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另外,针刺治疗具有灵活取穴、多处取穴的优势,针刺方法按“以痛为腧”和“循经取穴”的原则,通过针刺来消除和减轻肌肉、筋膜等处的疼痛,使由此所继发的肌痉挛自然消失,达到无痛或者显著缓解疼痛的目的,起到“去痛致松,以松治痛”的作用[12]。本组结果显示,药物注射与齐刺结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可增强止痛效果,该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支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1]张立生,刘小立.实用疼痛治疗手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12.
[2]孙树椿,孙之镐.临床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47-551.
[3]韦贵康.实用骨关节与软组织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8-23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5]郑玉涛,叶维建.梨状肌损伤的局部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9.
[6]许丽玲.中医中药治疗梨状肌综合征85例报告[J].四川中医,2006,24(4):89.
[7]严相默,孙玉.触痛点阻滞[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4(2):93-96.
[8]马立国.骶骨移位手法矫正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103-107.
[9]许永良.理筋手法配合温针治疗梨状肌综合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381-382.
[1 0]张海波.梨状肌综合征29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志,2004,19(5):388-389.
[1 1]桂柯科,尹望平.梨状肌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上海医学,2011,34(12):977-979.
[1 2]吴焕淦.针灸疗效与穴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1):1452-1457.
(收稿:2014-08-13 修回:2014-09-22)
浙江省湖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2013GYB1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疼痛科(湖州 313000)
李阳,Tel:13857271239;E-mail:liyang02yu@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