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维珊
【摘 要】受考试政策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被人为异化,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流于形式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语文的本质正在被忽视甚至遗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优质课堂;生活;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改革似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仍令教师们无比困惑,甚至是担忧。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考试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课堂变成了无尽无休的习题训练课。
这一切在高三表现得尤其明显,高三的语文课,几乎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练习课。各类专题,各个考点,从字词到作文,由总结方法到习题演练,一个都不能少。可最终结果是学生有可能考得了高分,而没有去完整地阅读过一本名著;有可能写得了一篇50分的考场作文,而写不了一张规范的请假条。
甚至在高二下学期,为了攻克会考,提升学生的会考率,老师们便放弃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所谓的会考复习,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从字音到作文,面面俱到,但考下来成绩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理想。
无论是什么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也对语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但结果往往急功近利,仅仅盯住考试,盯住最后的那个会考率,平均分,及格率,最终只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考试的形式不变,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标准仍是分数,学生需要靠分数考大学,老师需要靠分数评职称,甚至学校也需要靠成绩来评等级。考试模式不变,语文教学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语文教学的目标会在这样带着镣铐的集体舞中慢慢被异化。就现实而言,其实已经被异化了。异化的目标将使语文不仅使去人文性,连起码的工具性也将失却。最终,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学生借之进入大学校门的考试工具,从中学到什么能有益于其终身的东西大家并不关注,大家只关注其中哪些东西能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
二、真正优质的课堂该是怎样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理念也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课堂违背了语文课的本质,误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有的就把桌椅的位置变化一下,让学生围一个圈,吹吹牛,就变成了合作学习;再比如自主学习,有的语文课堂就规定教师只能讲15分钟,剩下半小时让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学生在讨论中出现错误也不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引导,盲目表扬,还美其名曰“翻转课堂”;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脱离知识与技能,机械地注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艺术课等。
今天的“以生为本”,课堂更加热闹了,有音乐,有影像,有表演,有朗诵……表面上有声有色,实际却丧失了语文课的本质。若遇到临时听课,总会漏洞百出。即使遇到上公开课或示范课,也是故意演练成“以生为本”的课堂,反复磨练,争取做到无懈可击,但其实还未必能打造出真正的优质课。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性质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我想,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课才是优质的语文课。无论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侃侃而谈,连一张请假条都写不出来的学生注定就是没有学好语文的。
三、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该怎样处理
语言依存于生活,所有语言作品的创造也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语文教学中,即有语言知识的教学,也有语言作品的教学。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和语言作品,都应与生活联系起来。
现实却是,学生每天的时间被大量的习题训练和补课占据着,基本上是“家庭--学校”一线式生活模式,对周围的世界变化感知相对较少,越来越缺少了捕捉生活的敏感度。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受考试指挥棒影响,生怕自己的学生考试时考不好,也不愿真正从学生素质成长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思考语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为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也在不断地联系生活实际,但遗憾的是,学生与生活现实总体上有很大的距离感,难以与老师形成共鸣,更难在情感上深入文本之中。如此状态持续下去,语文教学将就文本而谈文本,与生活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趋于形式化。而形式化的语文教学,势必直接阻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请假条都写不出来的学生的出现,就再正常不过了。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姑且对语文教学做一个呼吁,呼吁有一天不以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要以课堂的热闹程度来衡量课堂的优质与否,希望我们的师生都能自觉地参与阅读,增加学生,提升修养,让教师在教书中获得乐趣,学生在学习中也能真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钱动水.用“合二而一”思想指导初中语文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4(12)
[2]杨怀萍.让研究性学习植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
[3]王孝礼,杜秀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1(14)
[4]应德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