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杰
【摘要】伴随着当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对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具备英语的交流能力可谓是我国人才走向世界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教学倾向,使得中学生英语水平呈现“哑巴英语”的现状。本文通过深入了解翻转课堂教育方法及应用现状,提出将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中英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132-01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能力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英语教育一直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后,无法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这种问题便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模式不够完善。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求对于英语教学方面十分迫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好可以解决我国英语教学的问题,值得众高中借鉴。
一、翻转课堂的优势及发展
翻转课堂英文译为“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对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把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时间内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在主动的学习上,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翻转课堂独特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课后作业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优势体现如下:
1.教师角色的独特性
首先是教师责任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讲授教学内容,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其次是对教师能力要求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收集制作教学材料的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最后是对学生考核方式的改变,翻转课堂要求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要求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疑惑的时候,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
2.学生角色的独特性
首先,学生角色的转变。翻转课堂内容很多需要学生自学完成,学生从接受者变成了传授者;其次是学习者自己制定步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制定学习策略,这样更适合自身发展;再次,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后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的态度。
3.课堂时间重新分配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推翻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时间,老师可以将教学资料发布在网络上供学生们课后自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网络信息反馈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有充足的时间去组织讨论和进行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们学以致用。
(二)我国的发展研究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学者和教师根据时间和精力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很多学者认为教学内容的传输不是课堂设计的重点,而重点是如何促进学习者死守信息。如何做好课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设计
在翻转课堂的设计中,视频不应该超过十分钟。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逻辑能力都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一次性灌输的内容过多,学者不但没有办法接受,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2.教学视频设计
在教学视频设计中,教师要给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引导,例如适时的停顿,倒退,重放等以引起对方的思考,引领学习者按照教师的目标思考。而录制视频时要尽量避免无关的信息,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基于翻转课堂的掌握
基于掌握翻转课堂不要求学生特定时间完成特定的学习,而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提纲,学生根据所看到的视频,创建一个自己的习题库,老师规定学习完成期限,学生可以自己制定學习的步调和时间。
二、英语翻转课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是不是能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是翻转课堂的关键。要设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创建相关性
中学英语中内容包括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巧的账务,文化背景的了解等等,内容比较杂乱,在设计课堂内容是应该充分考虑到内容的关联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组块
翻转课堂内多采用不超过十分钟的视频的“微课程”原因是学习者的专注力、自学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中无法维持较长的时间,视频时间过长,既不利于充分理解,也很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厌烦心理。
(二)教学视频的设计原则
视频是学习者直接学习的对象,是教师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体现。在传统式教学中教师是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判断教学效果的,确定是不是进一步的讲解。而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是无法直接得到学生的直接反应,所以设计视频很重要。
设计视频时要做到内容准确,还要保证内容浅显易懂,保证学习者能够理解,学习者自己自学的过程是依靠教师的指引达到领悟的。在教学视频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引。另外教学视频的内容传输形式要简介,充分利用标注、色彩等与教学结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本文通对翻转式课堂的简单介绍,提出了在高中英语课堂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希望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改革中,给予一些指导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孙杰.“翻转课堂”:一种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转向——以“影响价格的因素”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