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珍
【摘要】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应当养成问题意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改革重点,问题意识则是其不断创新的源泉。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薄弱,使得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不能完全发挥。因此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 历史 教学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62-01
1.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大部分学生都不能意识到老师提问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在回答问题时,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在历史课堂上,没有提问问题的必要。即使有学生提问,提问的能力和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也比较弱,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提炼问题,也不能发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问题的热情度也不是很高,部分教师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学生提问问题毫无必要。并且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往往在课堂上喜欢提问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没有给学习差的学生同等提问问题的机会,这也与目前新课程理念相违背。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
2.1 传统教学方法不重视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课程当作记忆的学科,强调知识点的背诵。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强化,而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不断被弱化。教师的教学只重视知识掌握的结果,不重视知识的探索。教师的教学往往依赖教材,很多情况下让学生提问问题会被看成是教师权威的表现,是为了惩罚上课没认真听讲的学生。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成绩,但是学生思维变得懒惰,问题意识也不断弱化。
2.2 受教师主导观念影响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作为课堂中唯一有权威的人,学生会把教师和教材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充当听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重点知识和习题的讲解。讲解的内容大多也是课本中正确的知识,弱化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的能力,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形成的巨大的阻碍。
2.3 传统教学评价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教学评价过于重视考试,学习的第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这也成为很多事情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只通过学习成绩来进行衡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放弃学生一些能力的培养,只把教学精力放到提高成绩上。在一些老师的观念中,即使现在进行了新课改,但是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成绩为标准的,这不可避免的使教师仍然按照这种教学评价去设计课堂教学。
3.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3.1创设学生提问的课堂环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培养。首先,教师要形成现代的素质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建立在使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思想和实践的自由上,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巩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师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建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提倡和鼓励学生产生质疑和批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的提问问题,还要使学生对质疑有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哪种问题,教师都应当予以回应,并且针对较好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3.2 教师的启发与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时也不能急功近利,应当采取形式多样的手段来激励和启发学生课堂提问。教师可以采用史料法,利用多媒体或文字将教材和史料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学家研究历史问题时的过程。教师还可以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联结来创设提问问题的情境。此外,矛盾法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找出具有明显对比的知识点,针对其中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或者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问题。
3.3 注重课堂讨论
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和形成,还需要教师增加课堂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分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可以采取个人讨论、同桌讨论、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來。问题的回答也不必是统一或封闭的,完全可以采取开放答案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课下有时间去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运用课内外不同的历史知识,联系学习内容进行答案总结。
参考文献:
[1]汤晓珊.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4,08:152.
[2]李红卫.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08,12:150.
[3]连家平.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