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晓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语文教师必须从感知美、想象美、情感美、理解美等方面着手,帮助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让学生去感受、欣赏美的形态并具备创造美的能力。本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心理结构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更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其中不仅汇聚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名篇佳作,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种族的审美情趣、要求和理念,更包含着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凭借其美学资源方面的优势,帮助、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美、正确地欣赏美、准确地创造美,这将有益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激起阅读兴趣,在积淀中提高审美
兴趣是激发与鼓舞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力与源泉。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从内心产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并主动去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淀,在积淀过程中去提高审美。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在教学过程需向学生推荐并引导其如何阅读经典名篇。例如,对书中的主要人物及情节进行简介。在名人事迹的激励与鼓舞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活,充满了对阅读的期待,期待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以“巧设悬念”的方式激起学生对阅读文章的探究欲望,如出示题目书名,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假想;在遇到精彩段落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主动进行阅读。总而言之,教师需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感到书的魅力,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积淀,在积淀中提高审美。
二、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激发审美情趣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期待与向往,这种期待与向往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课堂教学上升到情感审美的层次,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审美的情趣。那么,怎样使学生得到“耳濡目染”呢?
课文的教学毕竟与一般的文学欣赏不同。除了某些美感直觉力强,能直接领悟到课文的部分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要获得课文的美感愉悦,还必须有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美感氛围,以达到美感愉悦的效果。具体来讲,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还能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有趣教学。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学语言的幽默与风趣。如此,不仅能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因自我的成功而欢笑,还可以让程度不好的学生因这种愉悦、和谐的氛围而触动。第二,教师应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教学用语,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都对语文丧失了兴趣,原因之一是教师枯燥乏味的语言,学生既不会感到愉悦,更不会产生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使学生愉悦地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容美,从而深层次地把握学习内容。
(二)利用音乐感知课文,创设审美情境
部分文章可以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以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氛围。例如,讲授《春》一文时,教师可先播放《春江花月夜》这首古典乐曲,以营造愉悦的氛围,接着再在音乐地伴随下,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音、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沉浸在愉悦之中,最后让学生跟着音乐伴奏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初学阶段就获得了对课文较为感性的审美愉悦,对教学产生了朦胧的美感,为深层次的理性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等。这样一来,不仅能营造具有审美性、愉悦性的课堂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其兴趣,使学生轻松地享受文章的美感以及文章带来的愉悦,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激情渗透,使学生乐于感受美、欣赏美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大多是经典名篇。这些文章思想深邃、形式优美,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能够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享受与启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挖掘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在思想与情感上产生触动,诱导学生去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文章中的美的事物进行深层挖掘,对之进行整理与重组,然后根据教学的需求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之中,有计划地向学生展现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等,以生动、具体的美的意象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中的美好感受,從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安塞腰鼓》为例。这是刘成章的一篇美文,它歌颂了激荡的生命与磅礴的力量。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真实场面,接着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富有情感的朗读,最后以文章为媒介,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与语速去朗读,促使其在感受文字美的同时,感受到安塞人打腰鼓时的忘情与狂野以及腰鼓带给我们的力量。
总之,要想培养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从感知美、想象美、情感美、理解美等方面着手,促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去感受、欣赏美的形态并具备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