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审
微情境是指内容短小的故事、影像、视频、图片、音频等,能引发学生身心积极反应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主题班会中,教师创设微情境,有意识地将学生引入其中,学生通过阅读、参与、体验、交流、感悟等途径学习,领悟情境中的道理,提升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微情境 主题班会 创设运用
情境教学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在主题班会课中,运用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体验情境引发的思考。然而,长期“表演式”的主题班会课,情境冗长而拖拉,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没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无法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微情境的类型
创设微情境,就要了解主题班会的微情境类型。根据情境内容、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主题班会微情境分为四种类型。
1.案例展示型
案例展示型即教师通过视频或音频、图片或文字等呈现生动感人的故事、鲜活典型的案例、热点的新闻事件等微情境,学生借助微情境开展学习,运用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分析和解读微情境,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2.问题论证型
问题论证型即教师设置问题,依托课堂小组讨论、分组辩论、个人演讲等活动形式,将学生引入微情境中,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科学方法、已具备的评判能力等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类微情境在主题班会中较为常见,但有些教师所给出文字信息量过大,问题情境不精准,讨论的面广,问题的切口粗放等,只能称之为情境,而不能成为微情境。
3.角色扮演型
角色扮演型即教师以学生的生活或者是社会生活事件、现象等为背景,进行情境的创设,编制主题班会教学微情境剧本,通过特定角色将学生引入微情境中,学生根据角色进行自我定位,模仿、演绎生活中的场景,提升对事物或事件的认识能力,领悟微情境要表达的寓意,提升情感。
4.游戏活动型
游戏活动型即教师在主题班会之前或者是教学过程中设计“小游戏”,要求全体学生或是部分学生参与活动,达到参与、体验、感悟的效果。“小游戏”微情境有别于游戏,它不在于热闹的场景,更注重于通过游戏所要传递的思想,以及游戏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它小而精准。
二、微情境的创设
1.微情境素材来源
创设微情境,首先要有相关的素材。根据素材搜集来源可将素材分为三种。
(1)历史文献素材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思想深邃,是我们精神的宝藏。传统文化中许多的文字、诗句、典故都蕴含着做人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教师要善于积累这些历史文献素材,包括古代的寓言故事、古典诗词、名人典故、经典书籍等,创设微情境。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做到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积累。
(2)现代网络素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查找更加方便快捷,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及时。网络新闻、网络视频、网络电影、网络音乐等已然成为德育素材的材料文库。在花样纷繁的网络资料中,教师要根据德育的实际需求,选取适合教学、有价值的情境素材,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对素材进行筛选和编排,创设微情境。
(3)师生自制素材
历史经典与现代网络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很多的素材学生已经了解,并进行了相关学习。运用这样的素材进行情境创设,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班级生活中,教师要注重班级资料的积累,包括班级活动、运动会、学校的各种比赛等相关视频、图片搜集整理,以及学生生活中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如信件、贺卡、日志等。同时,可以根据主题班会内容的需要进行案例展示,或作为表演素材、制作视频素材等。
2.微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是为教学运用而服务的,运用情境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情境?怎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微情境的创设。
(1)情境呈现,短小精悍
微情境是微小的情境,在创设微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体现情境的“微”。教师要根据主题班会的教学需要搜集素材,并对所搜集的素材等进行整理和编排,创设微情境。如果是文字展示情境,文字量最好在150~200个字符之间;视频、音频等情境,时间最好控制在3分钟之内,时间不宜过长。文字量过大或者情境时间过长,将影响到学生的阅读,致使情境的即时效应延迟,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对教学情境中表现内容进行精简与锤炼,删除无用信息或者是不准确的表述,避免对微情境表达内容的影响,做到短小精悍。
(2)情境选择,贴近生活
情境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微情境选择的内容要生活化,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出现过于专业、难以理解的文字等微情境。例如,在主题班会《我与责任同行》中,教师根据当时的热点事件“最美司机吴斌”创作了微情境,教师将要表达的内容用图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创设了1分50秒的微情境,并设置情境问题。引入“最美司机吴斌”的感人事迹,教师运用了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使素材来自于现实生活,来源于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通过观看微情境,被吴斌的事迹而感动,在感动中引发了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3)情境设置,利于交流
微情境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创设微情境,是在教师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品读和感悟的基础之上展开。教师作为情境的编写者,第一时间与情境材料进行对话与交流,我要教什么、我采用该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会怎样学等情境进行界定。然后跳出编写者的思想意识,联系现实社会生活情境进行再次的对话与交流,精选教学素材,编写微情境。学生对情境是陌生的、新鲜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已经具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情境进行分析和判断。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同,对待事物的情感价值观也不同,导致相同的情境在认知和价值观判断等方面产生冲突。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利于学生的交流。例如游戏活动型的微情境: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将回形针放进去水会溢出来吗?如果水没有溢出来,杯子最多能放多少个回形针呢?此情境就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为每个人在实验游戏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通过交流彼此成功的原因,体验游戏中蕴含的睿智方法和人生哲理。
三、微情境的运用
1.利用微情境,激发兴趣
主题班会是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教学的安排,以及班级重大的活动、决策、存在的问题等展开的教学活动。主题班会往往带有群体指导的性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一直是教师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要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微情境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例如,在主题班会《规划精彩人生,放飞人生梦想》时,教师运用微情境:《人生85年浓缩为41秒》的视频。时间虽然只有41秒,但是41秒却展现了85年人的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
2.巧用微情境,突破难点
指导性的主题班会,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在学生的眼里,这样的主题班会就是说教,无非就是让我们好好学习,遵守纪律,热爱祖国等。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接受着这样的教育,那么在高中主题班会中如何突破德育难点呢?在主题班会《规划精彩人生,放飞人生梦想》,教师为了突破时间管理这一难点,创设了微情境:S同学,担任班长、校学生会干部、社团骨干职务。一天早上,他碰到隔壁班好友,约好中午去学校新华书店。可是,一踏进教室,同学告诉他,刚才团委老师找他,让他通知各班班长原定十二点四十分的班长例会取消,并且班主任找他,请他准备下周的班会;紧接着校园广播通知“中午十二点三十分开始进行校园十佳歌手选拔活动”,S同学是参赛选手;S同学一听,头都晕了,这么多事情撞在一起,真让人分身乏术,该怎么办?此情境教师展现的文字量为180个字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来完成上述的任务,最后得出结论:要合理地分配时间,做好时间的管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妙用微情境,自我内化
主题班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团体性的指导,做到外在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改变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参与、体验微情境,在情境中对话与交流,感悟其中的道理,做到自我内化。在进行主题班会《生命的价值》时,教师引用了这样的微情境:画面展现出一位船长携妻子驾游艇出海游玩,不幸妻子被章鱼缠住窒息昏迷,正在他迅速驾船返岸欲救妻子性命之际,突然发现海底有红光闪过——这是海啸即将发生的征兆。而恰好他知道20分钟后有一艘大型游轮即将驶过这片海域。在茫茫的海洋上,船长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是迅速返回港口救治生命垂危的妻子,还是停留在原处,向即将到来的游船报告海啸险情?学生通过对情境激烈的讨论,有的说船长停在原处,向游船报告海啸;有的说救助妻子,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各种回答进行着思想的碰撞,阐述着对生命的认识,结果当然没有对错,只能通过生活去感悟。道德两难的微情境,妙在它没有唯一的答案,也没有结论,它需要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悟,去理解、去判断生命的价值,达到自我内化。
参考文献
[1]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郑航.基于情境的道德教学及其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4(9).【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