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范画以其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一直广泛运用于幼儿美术教学中。但随着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范画的单一性及对儿童想象的限制性,让教师对它的使用“如坐针毡”,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将范画的运用简单化、直白化,范画“泛用”现象比比皆是。
美术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范画:侧面的小鸡永远指向一个方位,童话的城堡总有尖尖的屋顶,可爱的孩子一直高举双臂……教师总是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将丰富、立体、动态的世界以单一、单薄、单体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既是自身审美能力的一种缺乏,更是对儿童学习特点和认知特征的误读。这种内容单一的既无特点更缺亮点的范画,会让幼儿产生“形式”上的默认感,即认为按教师这样画才是“美”的、“正确”的。这种错觉对作品本身的欣赏毫无帮助,甚至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牵绊,会在“温水煮青蛙”中让幼儿逐渐丧失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而且,教师往往会以一张范画贯彻活动始终,依据“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作画”的形式开展绘画教学。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程序看似能改变儿童的绘画行为,但会让儿童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教”,不再主动探索、发展自我的表达风格,其技能的掌握是单一的,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并非开放、立体、多
元的。
此外,范画引导指向不明,泛泛而谈。教师往往“就事论事”,只说明和解释范画的呈现内容,缺乏对画面重点的挖掘和延伸性引导,讲解内容“泛泛而谈”,指向评价语单一,阻碍幼儿绘画自主性与创意性的发挥,使幼儿的美术创作“墨守成规”。
范画“泛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成为他们美术创造的“绊脚石”。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下列实施策略化“泛”为“精”。
一、课前根据目标设计范画
不同的作画形式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组织方法,教师应在对教材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和绘画方式的特点,预设适当数量的范画,要注意使用的方式和时间。
1. 以提高绘画技能为主
绘画方法的掌握与想象力的发展并不是两个具有冲突性的“对立面”,而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绘画方法的掌握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表现,而范画恰恰能在绘画方法学习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提供的范画应能表现出物体形态的多元性,使幼儿能了解物体的多种形态。例如,“画蚂蚁”是幼儿中班的美术教学内容。课前,教师可以带幼儿一起看蚂蚁,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征。绘画活动中,根据蚂蚁头、胸、腹三部分的基本特征,教师为幼儿展示不同蚂蚁的动态及生活场景。这样的范画,既能让幼儿快速掌握蚂蚁的基本画法,又能让幼儿创造性地表现蚂蚁生活的动态场景。技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因此,范画的使用时间可略长,结合教师示范,可留于区域中继续展示。
2. 以发展想象创意为主
主题意愿画是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定的物体或情节进行扩展性想象,并以绘画呈现的一种作画形式。这类绘画,重在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因此,范画应更多地体现“引”的作用,拓展幼儿的思维,使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绘画内容有效整合。例如,主题意愿画《太阳的五彩衣》,其目标是让幼儿通过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想象出各种形态的太阳光芒。教师可在幼儿自主讨论的基础上,适时出示几款不同组合的“五彩衣”,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特点,之后再隐藏范画,让幼儿自主设计。此类范画的出示时间略短,是幼儿自主讨论和教师讲解的视觉补充。当幼儿开始作画时,教师要隐藏范画,以免使幼儿产生记忆性绘画。
对于创意想象画,一般无需范画,确实需要时,在运用时要强调“导”的重要性,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内容和方位去想象,在尊重幼儿想法的同时,拓展幼儿的新思维。范画的准备应富有想象性,帮助幼儿积累多样化的表象经验,创造出更为多样化的物体形象。例如,想象画活动“‘Y的创想”。教师的引导主要分为方向性引导(从不同方位看“Y”,想象它是什么)、功能性引导(从物品功能角度让幼儿想象“它有什么用,可能会是什么?”)、延展性引导(通过添画完成想象)等,使幼儿的思路变得开阔起来。有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已经不再单纯地进行单一“Y”形想象,而将“Y”形与特定的场景、环境进行联想,使单一的想象性绘画扩展成情境性想象绘画。因此,范画应在幼儿创意想象表述后出示,在他们开始作画前隐藏,以免幼儿模仿。而且,教师还可将幼儿的想象经验加以总结和提升,在色彩、构图和内容拓展等方面给予进一步的启发与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3. 以提升审美情趣为主
美术欣赏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对作品的品评能力,其作品的独特性和对比性则应更为鲜明,以利于幼儿的观察、对比,感受不同作品在画面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特点。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欣赏主题提供较多的同类范画(经典作品和幼儿作品可交替),让幼儿在欣赏中交流,提升审美情趣。
二、课中结合教学运用范画
范画只是提供的一个模板,如何运用好,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灵活变通的。
1. 现场运用活一点
出示范画的方法有“全开放”“半开放”和“点式开放”,但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把握。
全部呈现,指的是全部将范画呈现给幼儿,在画面的整体性方面给他们以直观感受。由于其过于直观、全面,易产生思考空间小、想象闭塞等弊端,实际运用过程中应谨慎斟酌。
欲语还休,是指呈现部分画面,使画面体现得并不完整。教师可结合一定的情境,在边想、边讲、边画的渐进过程中让幼儿讨论、思考,在范画的原有基础上增添缺少的内容,以完善画面。同时,教师要注意范画的停留时间。停留时间过短,不利于幼儿对画面内容及整体构图的把握、理解,使他们作画的目的性不明确;出示时间过长,又易让幼儿产生依赖和模仿,失去自由表现的机会。
预设留白,即教师既不提供完整的范画,也不进行有序的示范,而是通过提供基础轮廓,借助教师的语言引导,让幼儿在观察和讨论中形成不同的表象,进行创造性的自主绘画。这种范画对激发幼儿绘画欲望、促进创造想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大班想象画《有趣的螺旋线》中,教师可先画出一段螺旋线,提问:“这些连起来的小圆里会藏着什么?”幼儿纷纷展开想象,提出很多以圆为原形的物体,教师再略加点缀,将幼儿的想象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可大大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2. 动作示范添一点
范画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需要与教师的肢体动作、语言引导、现场示范等相结合,从而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引发他们主动地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蝴蝶飞”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蝴蝶找花为主题,依次画出蝴蝶的基本结构,在与幼儿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强调对称在蝴蝶画中的运用。将范画与情境、引导和示范相结合,既让幼儿掌握蝴蝶的绘画方法,又可拓展画面的内容。
3. 讲解评价细一点
在范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范画与讲解相结合,可以采取设情境的方式。游戏化的情境性教学能为范画的使用增色添彩。但教师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符合绘画主题和范画内容。特别是想象性作画,讲解与提问更应以情境的延续、发展和物体的多方位、多角度为引导内容,使幼儿的想象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表现。例如,“好吃的小鱼”绘画活动中,教师可先以“你吃过鱼吗?”“妈妈烧的鱼味道怎样?”的提问重现幼儿的生活情境,再辅以不同品种、不同烹饪、不同佐料的范例“鱼”,从而激发幼儿想要表达“妈妈烧鱼”的欲望。特别是小班幼儿,“青青草地送小羊”“浴室里的泡泡”等具有情境性的语言,更能增强范画的使用功能,不会使范画成为幼儿单纯的模仿对象。而且,讨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无论将哪类作品作为范例,都应充分引导幼儿进行欣赏、交流、思考和讨论。讨论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火花,让幼儿享受自己意见受到尊重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对“范例”的欣赏、讨论中,更有兴趣和欲望进行美术表现。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范画与评价相脱离。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答案,教师不能把“范画”当作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唯一答案,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进行评价。画家克利说过,画画需要时间,看画也需要时间。教师的评价要脱离范画的束缚,立足于儿童的作品。第一,评价应多元开放。在幼儿眼中,太阳有红的、灰的,是五彩的;苹果是圆的、方的,是多变的……教师应以开放的提问和描述的语言,倾听幼儿的想法,肯定他们的作品,更要支持他们天马行空般的创意。同时,评价方法要从教师主导性评价拓展到幼儿间的互助式评价,以丰富评价的形式和内容。第二,评价应凸显重点。教师评价应关注细节,突出重点,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更要关注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创作能力的飞跃,不能以范画、成人的要求或以是否达到某一美术表现技巧为标准,对幼儿美术作品进行“好与坏”“像与不像”的评价,这会干扰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阻碍他们在美术中的表达。
三、针对年龄使用范画
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使用范画时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
1. 重视年龄特点
对于小班幼儿,要显性范画明目标。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行动思维,从美术教育理论来说,这一时期的幼儿行为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作画的特点是边想边画、边画边想,而范画是吸引小班幼儿注意、激发绘画兴趣并维持绘画内容的有效手段。因此,提供给小班幼儿的范画应内容明确,画面清晰,主体物突出,并适当延长留存时间。
对于中大班幼儿,可开放性范画能够促进想象。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中大班幼儿逐渐从直觉行动发展到具体形象,头脑中的表象经验日益丰富。特别是大班幼儿,已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该阶段的幼儿不仅在事物轮廓的把握上有了更高的水平,在创造性绘画方面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因此,教师所提供的范画应更为多元、开放,并将范画提供目的从关注物体外部形态的表现转变为关注物体动态的表现,以激发创造想象能力为主要内容,让幼儿能够想得出、画得出。
2.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经验水平、绘画能力会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实际能力和作画水平,提供有效的辅助范画,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逐步掌握绘画技能,开拓绘画形式,建立自信心。
同时,在选择“范画”时,教师不能完全以自己的审美取向替幼儿做出判断,要避免以教师的个人审美偏好影响和误导幼儿,充分尊重幼儿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
总之,范画可以激发幼儿的美感,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科学运用范画,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培养幼儿的综合性的表现创新能力。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对观察方法的掌握。要使范画运用事半功倍,提升儿童观察力,引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自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在范画使用的过程关注幼儿能力的培养,借以提升儿童欣赏和表现“美”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学前教育发展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