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根
摘 要:通过对国外把观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经历的大致阶段回顾,总结了2001~2014年来国外课堂观察的发展,指出国外课堂观察研究中的一些特点:探讨课堂观察的价值意义和介绍有关课堂观察方法;把课堂观察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 把课堂观察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 把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方法。进而反思其在实践应用、方法选择和观察结果的处理这个几方面的可借鉴之处及其在学科角度相关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3-0064-4
关于“观察”,《辞海》中对其的解释有四种,其中第二种为: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方法,是对某个对象、某种现象或事物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有效的观察需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观察目的,以及关于所观察对象的一定预备知识,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记录和整理材料的具体方法等。观察和实验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观察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曾指出:所有的社会研究始于观察且止于观察,“无论从什么地方开始对任何一个社会机构之研究,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细致与长期的个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研究者能获得很多材料,并以此来清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与学行为发生的主要场所,蕴含着十分丰富且有价值的教育研究要素。因此,通过对课堂进行系统的、有选择性的、情境性的观察,可以收集到关于真实课堂的第一手资料,为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研究、决策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日常听评课不同,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行为构成。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专业的听、评课。
1 国外课堂观察发展历史
观察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是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实验以及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获得应用,后来又受到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才慢慢的被研究者引入到教育研究领域中来的。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斯(R.F.Bales)基于对教育过程是师生主体间的自由交往过程的认识,开发了针对社会小组活动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将参与者的行为分为四大范围,进一步对这四大范围细分,开发了关于人际互动的12类行为编码,并以此为研究框架,进行了课堂中小组讨论的人际互动研究,由此开创了系统的量化课堂观察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认为:语言是课堂中主要的教学行为,占全部教学行为的80%左右。因此,评价一节课堂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课堂中师生的语言行为进行互动分析。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并不断修订了用于记录和分析课堂中师生语言互动的“互动分析系统”(FIAC)。该系统包括三大部分: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和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的迁移矩阵。他将课堂中师生的语言分为10类,用编码系统对师生的语言进行记录,通过迁移矩阵对数据结构进行分析,从而改进课堂教学。另外,还有高尔顿等人提出的观察项目清单,此清单分为“对教师的观察清单”和“对学生的观察清单”。这一时期的课堂观察主要采用量化工具(如:观察表、编码量表和项目清单)记录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事件,所得结果注重量化、系统化和工具化。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田野工作”为方法论的人种志等其他质性研究方法进入课堂观察研究中,观察者尽量对观察对象作多方面的记录,以期对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和事件达到客观、全面且真实的记录与描述。这些年来,课堂观察研究者们倾向于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通过运用录音、录像设备、量表、笔记等对课堂中的主要行为和事件进行记录和描述,以期达到对课堂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使课堂观察更加的科学。
从国外课堂观察研究的发展历史可知,国外课堂观察“沿着科学化的轨道,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成为研究者和教师有意识并且经常使用的重要研究方法。”
2 国外课堂观察研究特点
2.1 文献获取
本文以EBSCO host、JSTOR、PQDT(国外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Springer link四个外文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classroom observatio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范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27日,检索时间为2014年10月27日。在检索过程中发现,以“classroom observation”作为主题词检索会出现一些与本研究目的不太符的文献,因此加上了一些限定条件,如:在一级学科中选择教育与语言学科,语言选项中选择英语等。若同一个文献在不同数据库出现多次,或者有文献与课堂观察无太大关联,则剔除这些文献,再加上一些二次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其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
2.2 发展特点
通过对以“课堂观察”作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献查阅发现,国外学者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探讨课堂观察的价值意义和介绍有关课堂观察方法。在查阅的文献中,发现有许多是给读者介绍课堂观察方法的相关价值、意义,有效课堂观察法应具有些什么特点以及一些适用于不同情境的课堂观察方法。如:德比等 (Debby et al.,2010) 指出很多关于地理和其他学科的教育研究都是采用一些事后的方法(post-hoc methods)。比如:采用调查或访谈的方法去调查高等学校学生的经验(通常是基于学生自己的行为自我报告)。然而,对于学生的观察是一种可以更加直接获得学生行为信息的方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研究者或者学生自己采用视频、音频或者写日记的方式收集观察数据,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经验。他们概述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分析了观察法取得结果数据的优势和劣势,并且列举了一些实际使用这些方法的相关研究。最后提出:观察方法应该更加广泛的用于教育研究中。阿尔弗雷德 (Alfred,2012)指出许多政策制定者和学校领导者很多时候都是依靠一些关于教学效果的间接指标(如:教师亲身体验,学生成绩等)来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或评估教学效果。而课堂观察是一个可以更直接、有效测量教学效果的方式,他提出了一个OLE课堂观察法,这是一个关于学习环境的观察法,可以对数学教学课堂进行及时观察,具有十分高的分数结果和评分者信度,并且其还提供了一些在使用这种观察法时可以提高结构效度的建议。卡罗尔(Carol,2013)在对COT(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Tool) 和CSS(Classroom Strategies Scale-Observer Form)这两个课堂观察系统进行评论后得出,有效的课堂观察系统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设计一个能够准确预测学生学习结果的观察系统是具有挑战的;第二,能够抓住课堂学习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观察工具更有可能迎接这一挑战;第三,当观察系统是专为某个具体目的而设计且用于该目的时最为有效;第四,技术可以为课堂观察提供帮助;第五,课堂观察工具的信度和效度会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二种,把课堂观察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使用课堂观察作为新任教师培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不断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在职教师之间(合作共同体方式)也会使用课堂观察纠正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对他人提出不同意见,促进教师团体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如:詹妮弗(Jennifer,2012)在其博士论文《Learning from One's Own Teaching :New Teachers Analyzing Their Practice Through Video Recor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 Cycles in An E-mentoring Program》中提出一种让新教师与一些有经验的指导者一起参与周期性录像课堂观察,它可以让新教师在这些有经验的指导者的指导下,通过对自己课堂录像的观察,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估,提出一些关于教学策略不一样的看法,从而帮助新任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参加周期性课堂观察后,这些新任教师的教学实践得到了改善,并且表示很乐意在这种低风险的环境下获得关于自己教学的反馈和建议。最后提出:课堂观察能够使教师每一天都从自己的教学中得到一些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反馈。
第三种,把课堂观察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学校管理者通过课堂观察获得关于教师实际教学水平、效果的信息,从而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获得关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一些其他方式收集不到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状态和课堂纪律等),从而对学生做出准确、客观且全面的评价。如:克雷格和格雷戈里(Craig & Gregory,2012)通过从一个大学的商务和经济学院中选择两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教师对其同伴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发现教师教学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学生学习结果评估呈显著正相关,为课堂观察作为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提供了有效支持。
第四种,把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方法。这种类型大多是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探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与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学生行为的改变与习惯的建立,学生学习过程中某一或某些方面的行为或教师教学过程中某一或某些特定方面(如:提问或表扬)与教学效果之间关系,学习氛围、课堂管理等与教学效果间的关系,某一特定的学习理论或技术在课堂中使用的实际效果等。如:塔尔博特(Talbot) 以三名观察者使用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课堂观察工具对美国144个有各种教育技术项目参与的课堂(教师角色,学生群体,学生学习活动,使用技术的时间,技术使用的类型, 学生参与和技术应用的需要)进行观察,经过两年时间对课堂观察的相关关系分析后探明了技术的使用和不同课堂特点(包括教师角色和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卡罗尔等人(Carol et al.,2014)采用课堂观察法对27个3年级班级的315名目标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学生个体花在读写课程上的时间(微观层面)和课堂学习环境的整体质量(宏观层面)对学生读写课程上的理解能力和词汇的获得产生的影响。
3 对课堂观察国外研究的反思
通过对国外课堂观察研究文献的查阅可以发现,从理论层面的探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为教育评价提供了有效、全面、客观的信息。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课堂观察在国外教育研究中早已得到普遍应用。其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 注重实践运用。国外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其价值、作用、意义的探讨,而是应用到实际课堂中去:对相关观察者的培训,课堂观察样本的选择、观察点的选择、观察工具、观察数据结果的分析等进行详细说明。通过课堂观察的实际应用,探讨有关观察工具、方式或量表的应用范围,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最终达到课堂观察方法、技术的改进或是改进课堂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较多,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虽然近些年我国也有研究者发起了一些关于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如:浙江余杭高级中学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团队的带领下,在校内开展了课堂观察活动,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听、评课框架——《浙江余杭高级中学课堂观察框架》,并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此外,江苏省吴江市的一些中小学、宁夏银川一中和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中学也进行了一系列课堂观察的探索。但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很多仅仅是停留在对其理论层面的探讨,鲜见有使用具体观察方法和技术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课堂观察研究发展的实例。
(二) 注重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国外课堂观察研究并非只是作为一种单独的方法去记录课堂中发生的事件,常与关于研究对象的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联合使用,注重使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收集关于研究问题的信息,从整体上把握课堂,还原课堂的完整性,进而提出教学改进的建议。课堂是一个十分特殊、复杂的场景,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课堂中的事件也不可能按照主次关系依次进行,而是同时发生。面对这么复杂、多变的一个场景,任何课堂观察方法都不能穷尽课堂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再者,课堂观察研究方法也有其自身不足,定量的课堂观察法由于其观察工具的限制,主要运用时间抽样或事件行为抽样,将课堂进行分割;而定性观察受观察者自身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等诸多关于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也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课堂中所发生的全部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真实样貌。而且并非影响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成绩的所有因素都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在课堂内找到答案。因此,有时仅仅通过课堂观察得来的定量数据和定性描述并不能得出严谨、正确和客观的结论,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才可以克服现有课堂观察研究方法中的不足。
(三) 注重对结果进行心理学特性探讨。国外相关课堂观察研究注重对所得的数据结果进行心理学特性(信度、效度等特性)的探讨,采用概化理论对观察数据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克隆巴赫(cronbach)α系数法计算数据结果的信度,肯德尔和谐系数法计算观察者之间观察结果的信度等,这使得结论更加具备说服力,其科学的探究过程、严谨的研究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然,国外课堂观察研究也并非尽善尽美。国外课堂观察研究目前侧重于各个学科都通用的研究视角,如:课堂上师生互动与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师提问的数量、类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某种新工具、教育理论在课堂中的使用等,缺少从学科角度观察研究各个学科的课堂。像由美国洛杉矶课堂研究实验室和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主办的TIMSS和由墨尔本大学David Clarke教授发起的LPS两大国际课堂教学录像研究也仅限于对数学课堂的研究。课堂观察研究方法及其先进技术应该按照各个学科的特性普及至各个学科,而针对某个学科进行课堂观察,其观察点的设置、观察方法的选择等也应该要凸显该学科所特有的性质。如: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关于学生物理科学实验能力评价的课堂观察量表,观察的指标可分为:实验程序知识、设计实验能力、实验动作技能、观察记录能力、分析结果能力、实验室学习行为等几个重要指标。若对这几个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可形成具体的物理实验课堂观察点,据此设计观察表(课堂观察是否有效,观察结果能否对教师作出专业化的评价关键在于观察表的设计是否有效),进行观察。但像这样具体针对物理等科学课程的各种不同实验教学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特性的课堂观察实例研究还非常少。
参考文献:
[1]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763.
[2]陈波等.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4.
[3]陈瑶.课堂观察方法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4]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6.
[5]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建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18.
[6]Debby R.E. C, Alison S & Peter A. C.(2010). Using observational methods to research the student experience [J]. 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34(3):463.
[7]Alfred V. (2012). Assessing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observ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OLE)[J].Psychology Journal,9(1):35.
[8]Carol.M.C.(2013). Commentary on two classroom observation systems: moving toward a shared understanding of effective teaching [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8(4):342.
[9]Jennifer A.C.(2012).Learning from one's own teaching: new teachers analyzing their practice through video recorded classroom observation cycles in an e-mentoring program [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ontana State ,Bozeman ,Montana.
[10]Talbot B.(2012). Guidance for technology decisions from classroom Observation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44(3):205.
[11]Carol M.C., Mercedes S, Stephanie L. Day, Sarah G, Sarah W. I, Leigh M & Frederick J. M. (2014). Capturing the Complexity: Content ,type ,and amount of instruction and quality of the classroom learning environment synergistically predict third graders' vocabular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utcom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06(3):762.
[12]李长吉,余芳艳.课堂观察研究:进展与趋势[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6):88.
[1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刘桂荣.从教学目标的设定谈有效的课堂观察[J].物理教学探讨,2010,(7):8.
(栏目编辑 邓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