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宇
当前中国优秀纪录片已经走上了文化寻根的道路,试图再次唤起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国人忽略遗忘的文化记忆,重新为自己找到历史发展大潮中的准确定位。引发收视轰动效应并得到国际承认而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项大奖的民间个人独立制片的《归途列车》就是一例。
此片以大见小,通过几千万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艰难历史性的脚步,发掘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里程中以及文化传承中的迷失,失落了安身立命的立足点。本人就此片试探讨分析如下:
一、文化寻根的内核价值观应该是关注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基本的生存生活需求产生的文化传承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和灵魂最紧密的纽带
国内纪录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以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张扬为己任,善于宏大叙事。从《话说运河》《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等一系列大型电视纪录片,都在全神贯注地关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变迁,急于和改革开放大政相互融合,迎接打开国门后的一切新事物,到纪录片《河殇》则走向偏路,宣传摒弃本土文化历史,全盘迎接西方海洋文明。
事实证明,伴随经济全球化来临的西洋文化,没有解决国人在社会急剧转型阶段的信仰维持、精神寄托,反而通过不断侵蚀,让本土优秀文化迅速消亡,带给这个古老农业国家社会文化的真空或者荒漠化。而以往一味强调的宏大叙事的纪录片,不关注个人,更偏向提振全体国人的集体自豪感和团结,却不能给芸芸众生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慰藉。
《归途列车》通过农民工春节坐火车返乡这一现象,折射出在经济大潮中转型的农民向城市转移求得更好生存环境的历程。但是在城市里,农民工不被承认的尴尬处境,异域他乡的陌生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使得这群人不被认同,迫使他们如同候鸟,不断要返回生存的故里,他们的孩子、老人,仍然在家乡等待他们归来。在那里,有共同的地域文化,有他们的祖祖辈辈生活繁衍所依靠的“根”,有他们能够得到明确的社会角色定位。
二、纪实的本质是真实,需要回到表达生活的具象上发掘生活本质意义,寻找文化认同,而不是另外建筑空中的巴别塔
人们常说“纪录片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相册”。从弗拉哈迪《北方的纳努克》开始,纪录片力求展现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以此作为纪录片特有的珍藏性价值。而全球化带来的是社会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多元化价值判断体系下,原先紧密联系的人群被分散,出现社会离线效应,很难再次形成封闭的一个生活认知模式。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也使文化认同感变得越来越模糊,现代人对待传统历史文化态度日趋疏远,甚至走向虚无主义。
剧烈转型阶段的社会经济生活也强化了现代人的流动性和漂泊感,曾经数千年来单一且稳定维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群落的固定衣、食、住、行模式,被伴随全球化大潮呼啸而来的新技术、新产品迅速分崩离析。发达的通讯手段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快捷的交通工具改变了人居住模式,混居杂居的现代生活方式,强烈竞争而非合作的生存现状,大融合大汇聚的饮食变迁,使得实现文化认同越来越艰难。
然而,文化认同是沟通维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重要渠道,而不是脱离这个去建筑空中的巴别塔,去打通民族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人际交流和沟通。
在《归途列车》纪录片中,挤在火车站广场上的汹涌的人群在焦急无奈漫长等待,却丝毫不会也不能停滞归家的脚步,只有回到故乡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归属和文化认同感。异域他乡的打工生活,本来就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模式,而是被经济发展大潮裹挟下的被迫选择。他们茫然也盲目地跟随乡邻脚步走出固守熟悉的家园,自己失落在城市里,孩子失落在故乡。
《归途列车》中归乡的父母带给两个孩子廉价的工厂生产的礼物,换得孩子一时的欢喜,却换不到孩子和父母的亲情,长大的女儿和父母之间严重的冲突争吵,宣告了代沟,也是对传统农村家庭礼仪伦理失落的一声叹息。
三、中国历史文化的绵延不断为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提供得天独厚的题材资源库,文化寻根与民族复兴为内容的“中国梦”密切相连
关注历史其实就是关注未来,《归途列车》这类优秀纪录片具备了纪录片发展史上“新纪录电影”的特色,偏重于表现现实生活如何成为了这个样子,具有了历史的深度,也就具有了未来启示录的作用。它扩展了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手段真实可信,敏锐感知时代潮流,进而把生活融进纪录片创作中,这是优秀纪录片影响观众的重要方式。
经济的强盛不能决定民族的强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迎来文化的强盛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和“中国梦”需要文化准备。文化凝聚了一个地区、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生活样式以及信仰习俗,这些力量,会反过来影响国家、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世界各国都会面临文化抉择,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何去何从的问题。绝不因为全球化就消除我们的民族文化特性,只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性,才能具有世界意义,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拒绝一体化。
优秀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就是为观众造了一面“生活之镜”,让观众在喧嚣的真实生活间歇,从镜子中省视自己,反观社会。以艺术品极高的“假定性”来“拟真”社会大环境和普通百姓生存生活的原生态,让属于不同阶层的众多观众在剧中最大程度地找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和艺术审美感受,扩展了艺术创作的传播价值。没有文化自觉,很大原因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缺乏自信,就缺乏尊重;缺乏尊重,就没有强烈的认同;而没有认同,了解自己文化传统的愿望也就越来越淡薄。观众需要镜子和艺术,因为需要认识自己。
王尔德说过,“艺术不是人生的镜子,而人生才是艺术的镜子。”每一种艺术都可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找到原始的面孔,生命与艺术达到了最终和谐的统一与融合。当我们将艺术视为镜子的时候,强调的就是艺术对现实的忠实反映。如果我们将镜子转向自己,那么镜像也就是自己的忠实反映了。
在当前,以《归途列车》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纪录片,终于把这面镜子转向了我们自己,审视一个个我们身边最真实的故事,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面艺术之镜终将帮助我们认清自己,这不就是优秀纪录片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这个理念下最好的表达和追求吗?
(作者单位:阜新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