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中激活学生知识背景的策略探究

2015-05-19 05:21孙利娟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火星背景文本

孙利娟

当我们欣赏一幅抽象画时,各人理解不同,因为我们以往的经验或经历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影响。同样,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处理他们所接收到的知识信息时,也要受到他们以往的“经验与经历”影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背景”。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知识背景是指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整体知识是学生校内外学习与各种经验的积累,专有知识则是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主题(如涉及某篇课文的话题)时所必需的专门的知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强调知识背景,其理论依据源于图式理论。该理论最早由哲学家康德提出,后经皮亚杰引入心理学加以完善发展。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决定着人们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同时,新信息的加工需要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进行;若不相吻合,则可能不会形成新的认识或效率低下。由此可知,知识背景对于“教”与“学”的最终成果来说是具有一定且重要的影响力的。若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就能更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学生也能从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收获,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来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从而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从教学内容角度划分,我们可以将高中英语课型大致分为阅读、词汇、语法、听说课等。其中,阅读课因其涵盖语言知识范围之广、涉及话题面之大、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要求之高而一直成为教师最爱上却又最难上好的课型之一。下面,我们就选取几篇各具特色的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本为例,谈谈如何激活学生知识背景的策略的运用。

一、利用直观视听刺激引领学生从“陌生”走向“熟悉”

现今我们所使用的英语教材包罗万象,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贯穿了历史、地理、科学、文学、艺术、价值观、行为规范等丰富的内容。然而这些内容对于一位高中生来说,并不一定都是熟悉的,有时甚至是陌生难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搜索大量与课文话题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片、音频、视频以及文字材料),用最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展现一个未知的世界。

例如,上海牛津教材S2A第六单元的reading部分是一篇关于移民火星的科学说明文。全文向学生介绍了火星目前的情况,并展示了要改造火星使其适合人类居住所需要经历的几个阶段。如此兼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文章对大多学生来说可能就造成了一定理解上的隔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学生熟悉或有趣的视频,如电影《阿凡达》的片段。紧接着教师提问:Do you think human beings can live in other planets?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教师顺势将话题引向移民火星的可能性。之后再展示火星和地球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将两者比较,从而思考:What can we do if we want to live on Mars?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之后再开始阅读,学生的目的更明确了,对知识的渴求也被激发出来,阅读效果也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了。

二、巧设悬念和铺垫,帮助学生快速融入文本情境

教材中也有很多文本属于记叙文的范畴,用简洁的文字叙述给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时,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文章大意,更要让学生明确其中所暗含的叙事和描写手法,为今后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埋下伏笔。

这里我们可以以上海牛津教材S2B第二单元reading部分为例。本单元话题是“laughter heals”,教师可以巧妙利用课本练习中的插图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故事发展所必须的前因后果的体验和理解。首先,教师展现一幅插图,图中故事主人公戴了一顶过大的帽子,有人在嘲笑他。教师提问: What do you think makes the man wear a hat that isnt fit? 学生回答后,再展现两幅插图,其中一幅故事主人公戴着一顶过小的帽子,另一幅是有人在调换帽子。教师与学生就图片讨论之后,要求学生make up a story(编故事)将三幅图片联系在一起。学生的想法五花八门,不一定与课文相同,但学生在此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了解了故事叙述的必备要素,而在此基础上的课文阅读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最终学生迅速融入情景,达到掌握文章大意的教学目的。

三、从文本视角出发,鼓励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

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先来看看上海牛津教材S3A第二单元的reading部分:“A Womans place is in the home?”这是一篇辩论稿,典型的议论文。在高三阶段,学生已经加强了此方面的训练,因此,在处理这样一篇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与写作结合起来。首先,可以从事入手,再抛出课文的辩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列出论点和论据。如此学生便不易受到文本的限制,可以有更多的思维火花的迸发。

以上海《新世纪教材》高一Unit 2 Reading“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国外旅游”,此话题对于郊区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遥远且陌生的。他们对其他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知之甚少,但同时却又是充满期待和向往的。在这样一个整体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的激活就比较适合直观试听刺激,而应避免直接提问,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Sydney or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因此,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各个国家的地标性建筑的图片,并再从图片引出悉尼另一地标性建筑——悉尼海港大桥。为了能够更大唤起他们的共鸣,还可为他们播放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片段,展现了悉尼海港大桥在礼花照耀下的风姿。学生至此与文本主题产生了共鸣。

总之,立足于学生实际的激活知识背景的策略运用是否得当,是一堂课能否取得最大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设法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其学习动机,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火星背景文本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玩转火星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火星!火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火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