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

2015-05-19 09:39楚向群刘采敏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奈达转变影响

楚向群 刘采敏

【摘要】尤今·奈达,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引发了中国译界一轮又一轮的学术争论,尤其是他翻译思想的一次次修正或转变甚至在中国译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分析了促成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某些因素以及对中国译界造成的一些影响。认为奈达思想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有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以及个体的诸多因素。指出应该科学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作用,客观看待奈达的翻译思想。

【关键词】奈达 翻译思想 转变 影响

【Abstract】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ranslation theorist,Eugene A.Nida advances a lo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ovides Chinese scholar with much food for thought.However,some modifications and changes of hi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lso initiate waves of academic disputes.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reviews the essentials of Nidas achievements and its influences on Chinese academia,then,an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factors which may effect the above changes in Nidas theoretical thinking.

【Key Words】Eugene A.Nida; Translation Theory; Changes; Influences

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从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到近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想的译介,再到当今科学技术的翻译和传播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但与西方的翻译活动相比,中国的翻译似乎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翻译实践可以说成果丰硕,但在理论成就上却远不如西方译论发展得成熟和完备。中国从古至今的翻译家虽然大都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出过理论层面的探究,但多数或语焉不详,或流于只言片语,或过分拘泥于翻译标准的讨论。

从近代开始,中国的翻译界一直秉承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只是到了上世纪中叶,随着西方的翻译理论被大量引介,中国的翻译思想才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尤今·奈达(Eugene A.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被介绍进来之后,中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建设才有了崭新的开始。而奈达作为西方翻译理论之父,也成为对中国翻译界影响最深远的人物。

一、奈达前期理论成就及影响

尤今·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50多年的学术研究成就辉煌,先后出版了40多部专著和250余篇论文,因而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的翻译理论在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西方其他译论在中国的传播相比,奈达的翻译理论和思想被介绍得相对较早、较多,影响颇大。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全,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翻译研究领域。”

他的翻译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读者反应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和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这些理论的提出在于他把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信息论和符号学以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使翻译理论研究成了一种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科学,为西方翻译学术界打开了新的窗口,也为正在积极构建自己翻译理论科学体系的中国译学界投来了新的曙光。特别是“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了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设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方向。”

一时间,等效理论成了“压倒一切的原则”,甚至达到“译必等效论”的地步。很多人大有彻底抛弃中国传统译论,完全转向西方理论之势,认为“中国译论多概括,操作性不强”,而“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仿佛在信奉了多年“信、达、雅”之后我们终于找到了可以应用到翻译实践,立竿见影,真正有用的翻译理论。

二、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影响

1.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过程。作为一位思想活跃,一直向真理孜孜探求的学者,奈达不断地修改与发展自己的理论。奈达的翻译理论先后经历了“描述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这样的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也是任何一项理论从提出,到发展,直到最后成熟的必由之路。然而,奈达翻译思想的转变还远不止于此。1991年,他在“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说:“我们不应该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这一点已经明显有悖于他早期“翻译科学论”的说法。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奈达说“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奈达从最初提出翻译科学到对自己的观点的修正再到最后的“放弃”,转变可谓巨大。

2.奈达思想转变的影响。奈达思想发生的转变必然给中国译界带来巨大影响,成为在中国译界引起争论最多的话题。比如,“翻译到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对等还是不对等”“读者反应应以什么为标准”等等。这些争论一方面将理论问题的探讨推向了深入,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思考,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翻译界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混乱。也有人开始怀疑奈达的理论,否定奈达在翻译理论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已经习惯了引用奈达理论和方法来支持自己观点和批驳别人观点的中国译界一时间阵脚大乱,彷徨,迷惘,不知所从,大有被奈达晃了一下的感觉。

三、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解析

1.对“理论作用”认识的偏差。刘四龙已经明确指出奈达思想转变的原因在于:(1)对翻译理论作用认识的偏差;(2)屡次强调单一的翻译准则;(3)过多强调和依赖语言学的作用。笔者认为,对理论作用认识的偏差是导致奈达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与奈达的一次翻译笔谈”中,奈达多次提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然而又说“很难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各色各样的语际交流理论很少为大部分优秀的口、笔译专业工作者所使用”,从而否认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实际上,他所强调的是用一个宽泛的、模糊的一般原理来解决所有翻译实践问题,而对“纯理论”和“应用理论”“理论”与“标准”“理论”和“技巧”这些不同层面的概念未加明确的界定和区分,最终得出了“翻译理论无用”的结论。

早在1991年在“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一文中,他就说道:“……大多数成就显著,富于创造精神的翻译家很少用得着,或者根本不用翻译理论……”。笔者认为,奈达这一说法只是看到了成功的翻译者成功的作品和翻译活动本身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没有探究其作品产生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很多在翻译实践上比较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不露痕迹地用理论指导着自己的翻译实践,并非做每一项翻译都找出一条对应的理论来支持。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教授在“《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序言”中指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而翻译中的‘形似和‘神似就是真和美的最佳结合,也是翻译工作应追求的最佳境地。”为追求达到神似,他提出了“三美”“三化”“三之”“三势”说,涉及翻译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正是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化境”,许教授的翻译才能佳作颇丰,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并非像奈达所说“根本用不着翻译理论”。

2.“对等与不对等”的悖论。没能科学地看待“对等与不对等”这一理想主义的悖论,导致了奈达的自我怀疑和否定。奈达在1964年发表的《翻译科学初探》中提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对等: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形式对等是信息之间的对等,包括文体形式和文本内容,即意义的对等;动态对等则是“基于社会效益原则提出的翻译标准,强调译文接受者与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然而翻译的本质和众多翻译实践告诉我们,原作和译作效果相等只能是相对的。译者需要向对等的最佳境界无限趋近,但在事实上又永远达不到最佳的对等,因为译文的意义美、形式美还有功能美有其相互矛盾的一面。要忠实于形式就必然造成原作意义上的缺失;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意义,就难免要改变形式。形式和意义哪一方面发生的改变都将会直接影响译文的功能,更何况,译文功能的实现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大不相同。因此,对等理论在一提出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悖论。从来没有绝对的等效,但是“不等效却是绝对的”。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等效理论既有很强的实用性,又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它一方面增强了翻译的可操作性,比如,“翻译就是翻译意义”的论断,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核心句转换理论等能够直接用来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很多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当翻译实践较多涉及到有着巨大差异的历史文化背景时,需要考虑具有极大不确定性的读者反应时,以及需要进行不同文体的翻译时,等效理论又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毫无用处。连奈达本人也说“很难用一般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不能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绝对的等效是不存在的”并不能妨碍“等效论”存在的理论价值和审美价值。等效理论首先承认追求绝对等效是不可能的,然而鼓励译者在永远无法实现绝对等效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地传达原文所有信息和文化现象,尽量传达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尽量创造出与原文接近的读者反应,即尽量实现动态对等。这似乎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徒劳做法。但在实践中,又有哪个译者不是在尽其所能来寻求在“意义”、“风格”、“读者反应”这些矛盾体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呢?因为翻译的性质决定了这一工作本身就是“明知其不可为,还要努力向这一不可能无限度接近。”

3.审美上的理想化与实用心理的对立。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奈达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探讨的是普遍原理,得出的结论往往远离实践,更难照顾到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也正是因为脱离了狭隘的,具体的实用主义的气质,等效理论才具备了真正的理论本应具有的高度概括性和对实践的宏观指导意义。这一特点恰恰吻合了中国学者对理想的翻译理论的心理期待,因为“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也是走向模糊,朦胧及总体的,而西方科学的翻译理论却是走向准确而具体。”奈达的对等理论呈现出的总体性、概括性和模糊性特点与中国学者对理论的接受心理趋同,因而成了对等理论在中国被广为接受并得到欣赏的心理根基。

然而,奈达作为一位西方学者,其思维的基础和思想的底蕴毕竟是西方的文化土壤。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功能(功利)主义难免根深蒂固。当他发现自己的理论越发“大而无用”的时候,产生放弃(且不论为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之目的)的念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说,奈达对其理论在审美层面上的“东方化”——理想主义,与其在应用层面的“西方化”——实用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奈达前后思想的分裂。

四、结论

中国的译论之争多年来大都围绕奈达进行,奈达思想对于中国译界影响可谓巨大。奈达思想的转变及其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有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以及个体的诸多因素。我们不能因为奈达改变甚至放弃了一些自己的理论就对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成就产生怀疑和否定;不能因为奈达感觉“理论无用”,就放弃我们的理论研究。应该科学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作用,客观看待奈达的翻译思想。同时,奈达思想的转变也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或标准。过分依赖某一理论或一味追奉某一理论家绝非理论的科学发展之道。我们应该以“我”为主,在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译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 & Charles 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7).

[2]Eugene A.Nid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Eugene A,Nid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4]谭载喜.外国翻译理论评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刘四龙.重新认识翻译理论的作用——对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反思[J].中国翻译,2001(22).

[6]刘小刚.等效与不等效——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等效翻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

[7]邢艳.等效翻译理论在中英互译方面的实用性和局限性[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0(3).

[8]熊德米.奈达翻译理论评述[J].重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7).

[9]许渊冲.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序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

[10]尹训凤,王丽君.奈达翻译理论初探[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5):34-36.

猜你喜欢
奈达转变影响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