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秀梅,张春平
(古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丽江 674100)
· 艾滋病防治 ·
丽江市古城区2006—2014年艾滋病疫情分析
和秀梅,张春平
(古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 丽江 674100)
[目的]了解古城区艾滋病存在的原因及发展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数据库和艾滋病网络直报系统对古城区2006-2014年AIDS病例和HIV感染者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古城区2006-2014年HIV/AIDS累计报告179例,死亡20例;各街道、乡镇均有发病,以城区为主占77.65%,农村占18.44%;男女比为1.59∶1;年龄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占83.8%;职业以农民、待业者和商业服务为主,占77.99%;传播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75.42%,其中异性传播占91.85%,同性(MSM)传播占8.15%;文化程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小学、文盲、不详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9.16%、27.37%、3.359%、12.85%、5.03%、2.23%。[结论]古城区HIV/AIDS流行呈中流行状态,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传播呈快速增长趋势。应迅速采取综合有效的防制措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艾滋病;疫情分析;丽江市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丽江市古城区自2003年区县分设以来,疫情逐渐扩散蔓延,在经历了传入期、扩散期、快速增长期后,呈现出快速度、多渠道、多层面流行的态势。经过两轮的三年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防治形势仍然十分艰巨。为了解其流行趋势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本文对2006-2014年报告的HIV/AIDS资料进行分析。
1.1 一般资料
HIV/AIDS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6-2014年的数据,选取发病日期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且报告现住址为古城区的HIV∕AIDS发病人数。
1.2 方法
采用Excel 2003和SPSS l9.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计算发病率、病死率、构成比、增长速度,分析HIV/AIDS患者疫情的分布。
2.1 流行趋势
自2003年古城区成立以来,截止2014年12月31日,累计发现HIV/AIDS 179例,其中HIV感染者136例;占病例总数的75.98%,AIDS 43例,占24.02%;死亡20例,病死率11.18%。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9年增长率高达150%,2010年至2011年HIV/AIDS报告数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2012年至2013年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2006-2014年古城区HIV/AIDS增长速度
2.2 地区分布
古城区3个乡2个镇4个办事处均有HIV/AIDS病例报告,以城区报告发生为主139例,占发病总数的77.65%,位于前三位的地区是大研办事处56例,西安办事处44例,祥和办事处27例,分别占城区病例总数的40.29%、31.65%、19.42%;农村发病33例,占发病总数的18.44%,前三位的地区是金山乡16例、七河镇8例、金安镇5例,分别占农村病例总数的48.48%、24.24%、15.15%,详见表2。
表2 2006-2014年古城区HIV/AIDS城乡统计表*
2.3 人群分布
累计报告现住址为古城区的179例HIV/AIDS中,男性110例,占病总数的61.45%,女性69例,占病总数的38.55%,男女比为1.59∶1;年龄最小5岁,最大70岁,5~19岁5例(2.79%),20~49岁150例(83.8%),50岁以上24例(13.41%)。职业分布最高为农民占49.69%,无业占18.24%,商业服务占10.06%,其它各类职业共占22.01%。民族分布中,汉族占48.6%(87例),纳西族占29.6%(53例),白族8.9%(16例),彝族占7.2%(13例),藏族0.6%(1例),回族0.6%(1例),满族0.6%(1例),苗族0.6%(1例),哈尼族0.6%(1例),景颇族0.6%(1例),不祥民族共2.2%(4例)。患者学历所占人数由高到底依次为初中88例、高中或中专49例、小学23例、文盲9例、大专及以上6例、不祥4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9.16%、27.37%、12.85%、5.03%、3.35%、2.23%。
2.4 传播途径
累计报告的HIV/AIDS(179例)中,经性途径传播为135例(其中异性传播为124例,占91.85%,同性传播为11例,占8.15%),占75.4%;经静脉注射吸毒途径传播27例,占15.1%,同时经性接触和注射毒品途径的2例,占1.1%;经母婴传播途径1例,占0.6%;经其它及不详途径14例,占7.8%。2007年感染者以经静脉注射吸毒途径传播为主,异性传播于2008年后呈快速增长,2009年开始出现同性传播,2013-2014年同性传播途径病例报告呈上升趋势,见表3。
表3 古城区历年报告HIV/AIDS传播途径情况 例
2.5 样本来源
古城区累计报告的179例HIV/AID S病例中,阳性患者来源见表4。
表4 古城区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样本来源及构成情况
3.1 古城区HIV/AIDS的流行特点
古城区自2003年区县分设以来,疫情逐渐扩散蔓延,在经历了传入期、扩散期、快速增长期后,呈现出快速度、多渠道、多层面流行的态势。特别是2009年增长率高达150%,2010-2011年HIV/AIDS报告数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2012-2013年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古城区艾滋病疫情态势严峻,与全国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的总体流行态势不符,防治工作艰巨[1,2]。
古城区各乡镇均有发病,可见艾滋病已造成了广泛影响,应注意全民预防。
人群分布男性多于女性(1.59∶1),与我国目前艾滋病疫情男性多于女性一致[3]。本次调查发现,发病人群是以农民工、无业、商业服务、居住在城区的、学历为初中、高中或中专的20~49岁青壮年为主,这是由于学历低无特定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工和无业下岗人群流动性大,较易产生高危行为,这一特点与全国HIV感染者分布特点一致[4]。近几年农村除了学历为小学、文盲无特定技能的少数男性青壮年、妇女、儿童在家外,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故农村发病数较城区少。
经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并存。2007年感染者以经静脉注射吸毒途径传播为主,2008-2010年以经静脉注射吸毒和性接触传播为主, 2011年后经静脉注射吸毒途径传播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古城区加大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力度(开展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治疗)有关[5]。2011年开始性传播途径呈快速增长,尤其是2013-2014年同性传播途径病例报告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古城区作为国际旅游胜地外来人员增多。此外,有少数人宣传 “丽江艳遇”,使性接触机率加大。另外,同性传播的增加与古城未开展MSM人群的干预工作有关。
阳性患者主要来源于检测咨询、其他就诊者检测及术前检测,这些迹象显示古城区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符合我国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持续扩散的全国大趋势[1,6],应引起高度重视。
从民族分布上看,少数民族主要以纳西族最多其次为彝族。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防艾力度,并且防艾与禁毒同步。
疫情有向高龄组发展趋势。这与其他地区报道一致[7,8],50岁以上感染人数由2006年前的零报告上升到2014年的13.4%,且83.3%是经性传播感染。
3.2 古城区疫情现状分析
古城区作为国际旅游胜地,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经调查,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中65%处于流动状态(古城区暂住人员),流动人口由于其自身的流动性、“寂寞感”、性道德观念和知识的缺乏、生殖健康行为、性渴望等特性,导致他们更易感染和传播性病、艾滋病。
古城区娱乐场所比较集中,流动暗娼分布较广,存在大量的桥梁人群,而当地民族由于传统性观念民族风俗等影响,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增加了经性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另外,女性吸毒者普遍从事性服务,加速了HIV从吸毒人群经性服务人群向普通人群的传播和蔓延[9]。
MSM人群已成为受HIV影响的主要高危人群之一。古城区系丽江市主城核心所在地,近几年全市MSM人群性病患病率、HIV感染率明显增高。MSM人群都普遍存在性伴多、无保护性肛交、异性性关系、异性婚姻等现状,极易将HIV感染的高风险扩展至一般人群[10]。
HIV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中发现6例,提示配偶和性伴之间传播HIV成为古城区艾滋病异性传播HIV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特征[11]。
古城区样本来源主要为检测咨询、其他就诊者、术前检测等占62%。虽然高危人群检测和医院术前检测等工作的开展有效地扩大了HIV/AIDS的检测范围,使更多的感染者被发现,但是也表明了古城区HIV已在普通人群传播和蔓延。
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为青壮年,处于性活跃及生育高峰年龄段,甚至部分HIV感染者还不知道自己已感染,不能被早期发现[12],容易增加感染风险和导致二代传播。
3.3 预防控制对策
结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13]的要求,古城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仍继续采取以下有效措施:①加强对HIV/AIDS的管理是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蔓延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健康、支持和宽松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他们改变高危行为,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加强对其性伴的监测,提供心理支持和相关防制知识。②开展广泛、深入、持续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制和防范艾滋病能力[14]。③继续加强对暗娼、嫖客、男男性接触者、吸毒者、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的监测、检测力度和行为干预,大力推广普及安全套使用以增加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比例,使得监测、干预工作得到社会更多支持。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艾滋病专业防治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⑤加强基层防治能力建设,全面建立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导,定点治疗医院为支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平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组织等为补充的基层艾滋病防治服务体系。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具备开展艾滋病的快速检测和梅毒检测的能力,应加大监测、检测 ,有效开展VCT点及检测点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及早发现传染源,及早干预,避免母婴传播及减少和避免其他途径的传播。
[1] 中国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EB/OL].(2009-12-30) [2015-06-08].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49ktjPFa n-TivE9gmJvyW1yR4iEVJCzbf1z7cG0mfNIlP-rcobjF75jIojKll RsKuZ8mLc0mkTx6qm1st9Ewi06dF9aTA_WlJkp_Qp3HtrW.
[2] 孙江平.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12):859-861.
[3] 廖清华,杨 晴,卢飞豹,等.1949-2011年江西省艾滋病疫情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2012,46(11):1038-1039.
[4] 徐钟渭.我国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研究现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6):626-626.
[5] 张艳辉,汤清波,王五红,等.我国针具交换预防吸毒人员艾滋病传播效果评价Meta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8):1406-1411.
[6]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卫生部介绍中国艾滋病疫情现状[J].首都公共卫生,2010,4(1):1-3.
[7] 慎 松,李光勤,赖智勇.人群中梅毒、HCV及HIV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22-124.
[8] 陈 琳,王月云,罗贤如,等.深圳市2005-2007年HIV/AIDS人群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2):176-17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5)[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
[10] 马 骏,郭 剑.天津市男同性恋人群高危性行为与性病网络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0):3928-3931.
[11] 马功燕,陈海燕,陈 进.艾滋病夫妻传播队列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5):54-56.
[12] 林海江,冯济富,章亚夫,等.1996―2006年浙江某沿海城市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14(3): 289-289.
[13]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R].北京: 国务院办公厅.
[14] 杜双燕,骆华松.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政策评估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297-1298.
(本文编辑:谢碧钰)
AIDS epidemic situation analysis from 2006 to 2014 in Lijiang
HE Xiu-mei, ZHANG Chun-ping
(Gucheng District CDC, Lijiang Yunnan 674100, China)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and growing tendency of AIDS in Gucheng to provide m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MethodsAnalyzed AIDS cases and HIV infected persons report data from 2006 to 2014 in Gucheng by Excel database and AIDS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system.ResultsIt reported a total of 179 HIV / AIDS cases, 20 cases of death from 2006 to 2014 in Gucheng. The streets, towns had disease, 77.65% mainly accounted in city, 18.4% was in rural. The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was 1.59∶1, main age was from 20 to 49 young adults, it was up 83.8%. Most of them were farmers, unemployed and business services person, it was up 77.99%. The spread way was sexual contact transmission, it was up 75.42%,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rate was 91.85%, gay (MSM) transmission rate was 8.15%. The ratio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gh school or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junior college and above, primary school, illiteracy, unknown was 49.16%, 27.37%, 3.359%, 12.85% and 5.03%, 2.23% respectively.ConclusionsThe epidemic situation HIV/AIDS in Gucheng was in middle epidemic state. The epidemic trend was from high risk population to general population. The spread was in rapid growth trend. We should quickly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epidemic.
AIDS, epidemic analysis, Lijiang
R512.91
: A
:1003-2800(2015)11-0724-04
2015-08-06
和秀梅(1969-),云南丽江人,本科,副主任公卫医师,主要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