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步调一致 学生“表里如一”

2015-05-15 10:47赵辉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家校家长活动

赵辉

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很好,在老师眼里也是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可是一回到家,他们就大变样了,成了父母眼中“不听话的孩子”。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学生家校表现有哪些不一致

我们设计了关于家校表现不一致的调查,把1-6年级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阶段,调查分析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为研究对策提供依据。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家校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分成两方面。

1.行为习惯

讲礼貌方面。在学校和家里都尊敬长辈,主动问好,占39%。在学校尊敬老师,主动问好;在家不和长辈打招呼,直呼长辈姓名,占45%。在学校和家里都不尊敬长辈,没有礼貌,占16%。

爱劳动讲卫生方面。在学校和家里都能爱干净、讲卫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占23%。在学校不讲卫生、不爱劳动,没有环保意识;在家爱干净、讲卫生,不随便乱扔东西,占52%。在学校和家里都不讲卫生,不爱劳动,没有环保意识,占25%。

2.学习习惯

在学校能抓紧时间,在家学习、做事拖拖拉拉;在学校积极主动学习,在家被动等。

学生家校表现为什么不一致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我们进行追踪调查与分析,认为学生家校表现不一致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校配合有问题

如果家庭与学校联系不够密切,配合有问题,学生的一些不正确的言行、思想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就有机会“钻空子”,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表现自然会不一致。

2.家校教育要求不统一

教育最忌讳的是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一致,是导致学生在学校和在家庭表现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学校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遵守各项规则,星期天回到家后,家长们为了所谓的“感情补偿”,忽视学生在学校培养的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因此出现学生在家里和在学校表现反差较大的现象。

另外,家长的关注点和学校的关注点不同,所以要求就不一致。我们对家长关注的重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学习成绩,占35%;关注思想品德,占29%;关注身体健康,占36%。可见,家长最关心“身体健康”,“学习成绩”仅次,“思想品德”则排在了最末。孩子的学习是家长每天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最终的成绩可以给予评价。而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不那么显性,即使天天教育,孩子的成长变化也不是很明显,而且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要求也就出现了不一致。

3.教育学生方法太严厉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怕犯错误,怕老师批评,怕丢面子,但有时由于控制不了自己,免不了要犯错误,如果老师或家长教育方法过于严厉,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就会用伪装来逃脱老师或家长的严厉惩罚,自然就要表现出很多的不一致。一个过分严厉的老师或家长培养出的孩子是多变的。

4.家校关系不和谐

家校关系不够和谐,也会导致学生表现不一致。学生在一个关系不和谐的集体中,老师和家长就很难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要求和引导就不会很到位,孩子自然会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不同。

5.家长太过注重成绩

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的学习问题放在第一位。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希望他们更出色。因此,在家中,家长时时处处让孩子知道文凭的重要性,由此也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将重点放在了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我们分别调查了家长和学生对待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结果显示:家长方面,5%认为不重要;67%认为重要;23%认为很重要;5%认为重于一切。学生方面,3%认为不重要;42%认为重要;40%认为很重要;15%认为重于一切。可见,绝大部分的家长、学生都觉得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

如何促进学生家校表现一致

1.创新家长会形式

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请家委会参与学校工作;制定家访制度,班主任每学期要对1/2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一年内对全班学生家访一遍;定期召开家长会,创新和丰富家长会的形式。

我校家长会的形式主要有:

汇报形式:由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的现状、教育任务,或者汇报一个学期来班级教育工作情况。

互动交流:组织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让家长相互理解、取长补短,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成果展示:班主任将学生的作业本、美术和手工作品、优秀作文、竞赛答卷、小报以及班级奖状、获得的证书等展示在教室侧面的壁报上,让家长观看、翻阅,了解班级及孩子的学习成果。会上,班主任给予介绍,会后请家长反馈评价意见。

谈心形式:我们尝试召开部分学生家长会,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家长召集在一起分析学生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等。班主任征求家长的意见及要求,并耐心、真诚地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的目标及措施,从而增强家长与教师的教育一致性,提高了教育的合力。

2.加强书面交流

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册记录着学生不同时期的成长历程,记录着家长对孩子的祝福,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鼓励。它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便条与喜报单。教师通过便条,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如精彩发言、好人好事等。许多家长反映,孩子收到喜报单可高兴了,有的把它贴在墙上,有的把它珍藏在文件夹中,逢人便炫耀一番。老师们也发现收到喜报单的学生上课都格外精神。实践证明,老师便条上的只言片语、制作简单的小小喜报单不但使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家长意见表、家长信。我校每次组织家长到校活动后,都通过家长意见表向家长了解情况、征集意见,以此来不断改进学校的工作。我校在开展任何活动之前都向家长发放家长信,使家长对学校工作有一个了解,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借助节日促进亲子交流

学校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亲子活动”,让活动增强亲子间的有效沟通,拉近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为家校共同教育打下情感基础。

例如:“植树节”前夕,我们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亲子植树行”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亲自动手挖树坑、栽树苗、培土、浇水,共同种下一棵棵家庭树;开展认领小树的活动,利用周末、假期给它浇水、施肥,让孩子们和小树共同成长。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植树的辛苦与快乐,懂得“爱护树木要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理,增强学生们的环境保护和绿化祖国的意识。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更加了解,发现他与小伙伴的差异,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指明方向。

又如:“母亲节”开展“呵护生鸡蛋”活动,让孩子们准备好保护生鸡蛋的材料,并把准备好的生鸡蛋带到学校,24小时保护这颗生鸡蛋,使它在这一天里完好无损,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责任感,认识到责任感的强弱能决定一个人做事的结果;同时也使孩子们体验母亲育子的不易,让他们感受母爱的伟大,使他们从心底感谢父母这些年对自己的培养、教育,从而学会感恩,孝敬父母。24小时后,让孩子们和家长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对话,以此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

4.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的确,要想促进学生家校表现的一致性,需要通过有效的德育活动来实现。

例如:开展“呵护心灵之窗,关注健康未来”爱眼活动,邀请家长来到学校了解学校爱眼、护眼要求,与学校老师共同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科学用眼习惯;开展“我是种植小专家,绿色生活我先行”环保活动,发给每名学生几棵植物的种子和花盆,让学生带回家和家长一起细心栽培,共同观察、共同记录,培养做事认真、持之以恒的好品质。

通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班会活动,使学生们的心灵接受一次次的洗礼,使家长们也受到一次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因此,学校应开拓思路,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校步调一致,共同努力使学生在家和在校表里如一。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家校家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家长请吃药Ⅱ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