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在多年的班级管理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被承认的需要,如果教师能了解到学生这一最根本的需要,并把它作为重要工作,那么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喜爱,班级管理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在我今年所带的班级中,有几个学生不听老师话,上课总说话,影响其他学生。在了解了班级情况之后,我找到了班里的“大魔王”杨同学。还没等我开口,他便说话了:“老师,你找我什么事?”“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想和你聊聊天。”听我这么一说,他愣了一下,“哦,老师聊些什么呢?”他木然地看着我。“咱们聊一聊你自己吧,你喜欢你自己吗?”“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呢?”“因为我上课说话,课间总是打其他同学。”他一副无所谓的语气。“那你觉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你吗?”“这个我不知道。”交流中,我发现这个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
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我问他们:“你们喜欢杨同学吗?”“不喜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为什么不喜欢他?谁能说一说。”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诉说着杨同学身上的毛病。而我则偷偷地观察杨同学的反应。每当一个孩子说到他的问题时,他都会用不屑的眼神回应着。正当孩子们说得起劲的时候,我打断了他们的发言:“孩子们,你们谁从来没有犯过错误,任何事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的?”他们立刻安静下来,杨同学也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孩子们,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这一生不犯错误。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我们要努力改正。而对于犯错误的人,我们要用一颗包容的心来对待,给他改正的机会,同时我们也要帮助他并相信他能够改正过来。杨同学虽然有不少缺点,但是他身上就没有优点吗?你们知道吗,前天放学的时候,我看见杨同学主动把窗户关好了,他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听我这样一说,有一个孩子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杨同学有时是好心想要帮助我们,可是他太毛躁了,反而好心办成了坏事。”“老师,杨同学有一次主动帮我找丢了的铅笔”……看着“批斗会”变成了表扬会,我知道孩子们开始认可他了。之后,我们又开始讨论如何帮助杨同学。杨同学也高兴地对同学们说:“我可能一下子改正不了那么多,但我可以保证上课不随便说话,课间不欺负同学。”通过这次班会,杨同学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理解和承认,这样的认可是他改正自身毛病的动力。
当然,学生们也经常会有一些教师不能满足的需要。对于学生不合理的需要,教师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把不合理的需要变成正当需要。
在开学初的调查中,我发现班中大部分学生都想当班长、中队长。面对学生这样不能实现的需要该怎么办呢?我首先让学生们想一想,班中除了班长这个职务外,还需要设立什么岗位。于是,学生们提出了班里需要有人负责关灯、关窗,教室后面的柜子需要有人整理,校服、红领巾需要有人检查,教室中的书籍需要有人整理……学生的发言让我很吃惊,我没有想到他们能够想出这么多岗位,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为班级做事的热情。
我追问学生们:“为什么要设立这些岗位?”岳同学说:“如果没有人管理,班中就会不整洁。”方同学说:“设立这些岗位是为了培养我们的能力。”班长也站了起来说:“我们是一个大集体,每一个人都要为班级出一份力。”班长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我总结道:“孩子们,你们今天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我要为你们鼓掌。咱们班是个大家庭,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家里的一份子,每一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行为来维护它。”之后,学生们自愿上岗并写下自己的岗位职责。学生们通过岗位的设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奉献精神和价值也在岗位中得到了体现。
教育从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情趣,才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接受到真正合适的教育。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