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2015-05-15 19:15:37薛永辉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活性回归生活

薛永辉

摘 要:“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和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一线的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课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发他们的思考;课堂上,再现生活,提高学生的认识;课外回归学生生活,指导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教学的实效,为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生活性;关注生活;再现生活;回归生活

“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显著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是每个《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做了如下的思考和有益的尝试。

一、课前关注生活,引发思考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一定要从生活入手,在生活中寻找教材的切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切地体验到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资料当然也不同,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如我在执教《我爱花我爱草》一课时,课前我请同学们数一数家里养了几盆花,自己家楼下有几棵树,到博物馆、人民广场等地观察人们爱护花草树木的情况,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做到,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率先垂范,为学生深入生活做好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让教学能顺畅进行,为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在让学生准备有关资料的同时,自己也应去收集更多的资料来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只有教师具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有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素材,对学生的引导才会得心应手。

3.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方面可以做这样的常规训练,每周一次利用课前五分钟召开新闻发布会,把一周来你从电视、报纸、书刊或周围人的谈论中听到的你认为有价值的新闻告诉大家。在同学们都开始有意识地积累自己要发布的信息的时候,教师提出要求:搜集和品德与社会相关的信息,这样的引导和训练会使学生养成了爱收听收看新闻、爱看报纸的好习惯。关注生活正是从点滴小事做起。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老师有意识地去引导,课前有准备,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自身体验,使学生的调查有展示的机会,学生就会养成关注身边事物的好习惯,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课上再现生活,提升认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1.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人的任何活动都与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气息,学习生活技能,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模拟的生活情景中开展活动,从中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提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还可以是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环境。社会即课堂,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让他们亲临其境去感受,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

2.注重方法,提升认识

(1)在模拟体验中提升

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抽象的道德认知与具体生动的道德行为融合为一体,以行为促认知,用认知导行为。这种“生活缩影式”的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角色演绎,与学生进行联想性对话,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表现中去发现问题,从生活体验中激起真正的思考,从而反思自我。”

(2)在整理归纳中提升

每个单元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小报,整理本单元的资料,大家都搜集素材,写字好的负责书写内容,绘画好的负责版面设计、绘图,既减轻了每个同学的压力又培养团结合作的习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这项活动可以一举五得:调动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对阶段性学习进行了归纳、整理;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意识;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为学科评价提供了依据。

(3)在自主参与中提升

除了课堂及时的提问、评价、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项常规化了的、深受大家喜爱的活动是每单元一次《品德与社会》知识大比拼。从比拼内容到记分员到主持人,完全由学生竞争上岗,尤其是参与主持人竞选,大家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才华。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成员为了让本组得高分就互相督促着记住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内容。竞赛结束以组为单位争夺小星,集体荣誉感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三、课外回归生活,指导行动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一定要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其归宿。如何把所懂得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把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各种各样的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化。

教学“我与家庭”单元时,为让学生逐步担负起家庭的一些责任,以实际行动做家庭小主人。可开展一系列活动:“周日我当家”,当一天或一周“爸爸、妈妈”、跟爸爸或妈妈上一天班。通过体验父母的辛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对自己的爱。制作“我是家庭小主人”行为习惯养成表,由学生自己写出能承担的家务劳动,这个表格一个学期一直使用,每天做到了哪一条就打对钩或画笑脸,家长定期签字,写孩子在家表现,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其实一个月下来,有些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已经养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总之,我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要牢牢地植根在社会这个大课堂、植根在生活这个大舞台,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为他们今后的幸福生活奠基。

猜你喜欢
生活性回归生活
浅谈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策略
基于交往空间的江南传统民居“生活性”保护浅析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练习”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2:40:18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构建生活课堂 彰显品德本色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2:24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