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惠寺公祭梁启超

2015-05-15 08:52:03杨玉昆
北京档案 2015年2期
关键词:熊希龄梁启超胡适

杨玉昆

又到了一年一度、春寒料峭的2月,不禁想起了80多年前,广惠寺公祭梁启超一事。那真是名寺名人,相映生辉。那是1929年2月17日(阴历正月初八),公祭梁启超的活动在北平的名刹广惠寺隆重举行。

广惠寺的兴衰

广惠寺坐落在宣武门外、广安门内的老墙根一带,此地旧名“司家坑”,明清两代属宛平县宣北坊地界。广惠寺相传建于元朝,当时这里地处元大都城南,有山有水,树木成林,景色宜人,一派秀丽风光。明代修筑了北京外城后,这里再次被划入京城。明初,广惠寺保存尚完好,后因多年风雨侵袭,年久失修,到明中期,已仅存旧基,形如荒地一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宫里太监刘成途经此地见其败落颇多感慨,捐金五百两以重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太监朱仲又慷慨解囊,重建了广惠寺。清代广惠寺也曾得到修缮。

广惠寺坐北朝南,建筑规模较大,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全寺的主体建筑,有三进院落、四重殿堂。最前面是山门,上有石匾,题有“护国广惠寺”五个大字。山门殿内,塑有哼哈二将像。山门后面建有天王殿,殿中供奉着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宝殿,这是全寺的中心,殿内中央供奉着明朝铸的三世佛铜像,两侧是十二圆觉像,都是涂金装饰。天花板上,镶嵌有三座雕刻精美的蟠龙饰金藻井。大雄宝殿后面是观音殿及两侧配殿。观音殿内供奉着紫竹观音像;东厢伽蓝殿,是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和关圣帝君的塑像;西厢祖师殿中,有达摩祖师、六祖惠能和百丈禅师像。此外寺内还有众多廊庑、钟鼓二楼等。这些建筑均为东西对列,布局规整而紧凑。值得一提的是:钟楼上悬有一口大铁钟,系明朝万历年间铸造,残缺一角,钟身外层铸有许多人名。广惠寺的东西两路各由三进四合院组成,院落的规模较小,是僧人的起居场所。

清末,广惠寺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损失较大。加之这里地处城西南一隅,又在城根之下、荒凉偏僻,人烟稀少,故而自民国以来,萧条清冷的广惠寺竟沦为停灵及承办丧事之用。不过在诸多丧事中,公祭梁启超先生一事最为隆重,举国皆知。其后,梁启超的灵柩又暂厝于此,多有吊唁者前来。这些都使广惠寺一时声名鹊起。不过,随着梁启超灵柩迁往西山安葬,广惠寺也日趋败落,其后南部成为坟场,四周荒芜不堪。如今广惠寺已面目全非,变成大杂院,湮没在民居中。

广惠寺公祭梁启超

说起广惠寺公祭梁启超,其声势浩大,当时北平《京报》、天津《益世报》、上海《申报》都有记载。梁启超作为大师级人物,自病重入院即受到媒体关注。1929年1月19日,《顺天时报》以“梁启超病状难脱险境,动转需人日射碘酒”为题报道了梁启超的病情。报道说:“梁启超病状截至昨日止,一切如前,尚未脱离危险时期,仍在协和医院调治。每日注射碘酒针一次。医云,最忌惊扰,嘱勿说话,并禁止见客。现转动时,皆由看护扶持云。”是日下午,梁启超即病重离世。

梁启超逝世后,有关媒体又对将要举行的公祭适时作了宣传报道。1月23日,《京报》以“梁任公定期开吊,阴历正月初八日”为题,预报了“梁启超丧仪即由其弟仲策与友人熊秉三(即熊希龄)等主持一切,已定于阴历正月初八日在广惠寺开吊……”2月17日公祭当天,《京报》又以“今日公祭梁任公,在老墙根广惠寺”为题作了渲染:“今日为新会梁任公先生开吊之期,幕设老墙根广惠寺内,闻清华学校学生,均有公祭。又梁氏戚友则于本日二时公祭。闻津、粤、宁、沪各方面之学术教育界名人,亲自来平吊祭者不在少数。冯玉祥、阎锡山、蒋梦麟,以及中央要人与梁氏有私谊者,均有诔挽。”

公祭次日,有关报纸对公祭活动立即作了详尽报道,2月18日《京报》的题目是“昨日广惠寺北平各界公祭梁任公,致祭团体个人共约五百余人,阎锡山、何其巩、胡适等均有輓联”;《顺天时报》的题目是“宣外老墙根广惠寺,各界昨公祭梁任公,致祭团体及个人约五百余人,挽联与素牌坊形势极其黯然”。

据报道,公祭这一天从上午8时起,北平各界与广东旅平同乡会等五百余人,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来到位于广安门老墙根的广惠寺,开始公祭梁启超先生的活动。会场是事前由广东旅平同乡会布置的。广惠寺大门上高高扎起了一座蓝花白地的素牌楼,并用蓝花扎成“追悼梁任公先生大会”等字样。门内为奏哀乐处,高悬着阎锡山(时任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内务部部长)题赠的挽联:上联著作等身,试问当代英年,有几多私淑弟子;下联是澄清揽辔,深慨同时群彦,更谁时继起人才。祭台前用素花紥成牌楼,缀以“天丧斯文”四字,悬熊希龄题赠的挽联。熊希龄和梁启超交往极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梁启超在长沙时务学堂主讲,与唐才常、谭嗣同、陈三立等人提倡新政,颇为活跃。此间,他结识了进士及第的熊希龄,两人时相过从,情同手足。1913年,熊希龄奉袁世凯之命组阁时,首推梁启超为司法总长。熊希龄的挽联一字一血,很能表达两人的交谊。联为:“十余年患难深交,有同骨肉,舍我去何先,著书未完难瞑目。数小时行程迟误,莫接声容。悲余来已晚,抚棺一痛更伤心。”

熊希龄的挽联之右依次为:胡适联、何其巩联、钱玄同联、蒋梦麟联、王士珍联、孙宝琦联。

胡适是梁启超的挚友。“五四”之后,胡适不但一举成名,且已成为现代学坛的新盟主;而梁启超则已不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了,加之胡适与梁启超在学术政见上亦多有分歧。但二人惺惺相惜,始终相互敬重。当闻之梁启超病危时;身在上海的胡适马不停蹄地往北平赶来。已经有三年未见梁先生了,他要在梁先生辞世前作最后的永别。可惜胡适还是迟了一步,当他赶到协和医院时,梁启超已在八个小时前停止了心跳。两位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叱咤风云的明星人物,未能作最后的话别。第二天送殡时,胡适悲伤得流下了眼泪,他在日记中说:“近年他对我很好,可惜我近年没有机会多同他谈谈。”公祭之日,胡适赠送挽联一幅,上写16个字,概括了梁氏一生的丰功伟绩:“中国新民,生平宏愿。神州革命,文字收功。”

何其巩,字克之,安徽桐城人,时任北平市长,曾任北平《正言报》记者。钱玄同,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字学家、著名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蒋梦麟,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王士珍,北洋军阀中的元老级人物,晚年从军政前台退居幕后,曾以京师治安维持会会长的身份调停北方各派,维护北京治安,推进慈善事业。孙宝琦,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这一天广惠寺内各佛堂,为祭联哀章所布满,约有三千余件。冯玉祥、丁春膏、商震、芳泽谦吉、籍忠寅、曹纕蘅、刘淑湘、丁文江等,均送祭幛。其中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部长冯玉祥的挽联高度评价了梁启超的志大才高;地质学家丁文江与梁启超交情极厚,他的挽联充分表达了对梁启超的无限崇敬之情;又有以书法、诗文、“对联圣手”而享誉津门的方地山和时人王小隐分别撰联志悼……

这一天从上午9时至下午9时,为致祭时间。与祭团体有尚志学会、时务学会、清华大学研究院、香山慈幼院、松坡图书馆、司法储才馆、广东旅平同乡会等团体。各界名流有熊希龄、丁文江、胡适、钱玄同、朱希祖、陈衡哲女士、沈性仁女士……门人中有杨鸿烈、汪震、骞先艾、吴其昌、侯愕、谢国祯等共计五百余人。

同一天上午,上海各界在静安寺佛堂举行公祭,由陈散原、张元济主持。蔡元培、孙慕韩、姚子让、唐蟒、高梦旦等百余社会名流到寺致祭,学生及商界中人来者甚众。蔡元培、杨杏佛、沈商耆、杨度、王文濡都写了深情的挽联。

如此多的政要、名流、专家、学者或题赠联诗,或参加公祭,足见梁启超一生伟业不凡,治学严谨,人品高尚,朋友众多。纵观梁启超一生,立德、立功、立言、治学、治家,五俱不朽。

就立德而论,梁启超为追求真理不惜以今日之我向昨日之我宣战,一生大多数时间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一生多变,但爱国之心不变,报国之志不变,公德私德皆可为人楷模。梁启超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克己省身,讲求恕道,宁愿人负我,不肯我负人,有古君子之遗风。梁启超中年早逝,应与医生对其肾病的误诊,进而手术割除其一肾有直接关系,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当众人欲追究医院之责时,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就在梁启超逝世前四天,病势垂危的梁启超嘱咐家人:“在病源未发现前,如其病不治,则以其尸身解剖,务求病源之所在,以供医学界之参考。”这是何等宽阔的而又唯物的胸怀呀!

就立功而论,戊戌变法,革故鼎新,名垂青史;护国之战,躬自入役,力维共和,实属与时俱进。梁启超无愧中国近代史上数度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独占鳌头、领略风骚的人物。

就立言而论,在中国近代史上罕有能与梁启超匹敌者,一部《饮冰室合集》,洋洋千万余言,汇集了他的思想及学术成果,是梁启超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其《少年中国说》壮怀激烈,脍炙人口,“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青年毛泽东曾是梁启超的“粉丝”。1915年6月25日,22岁的毛泽东在致同学湘生的信中,评价梁启超说:“梁固早慧,观其自述,亦是先业词章,后治各科。”

就治学而论,梁启超不仅治学严谨,而且有一种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的精神。其晚年最赞美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谓其哀戚颜艳,可挽颓风。曾于1928年病中着手编著《辛稼轩年谱》,至10月28日,因手颤搁笔,距辛氏没岁,只少四年,即可告竣。距本人逝世,不足三个月,此为梁氏绝笔之作。

就治家而论,梁启超治家有方,五子四女,个个英才。当年参加公祭的有三子二女。长子梁思成(1901年生,时年28岁,中国著名建筑学家)、长媳林徽因女士、四子梁思达(1912年生,时年17岁,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五子梁思礼(1924生,时年5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三女梁思懿(1914年生,时年15岁,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女梁思宁(1916年生,时年13岁,1940年参加新四军)。梁氏子女均麻衣草履,俯伏灵帏内,稽颡叩谢,泣不可抑。全场均为喑呜之声所笼罩,咸为所黯然。

当年因不在北平,未能参加公祭的二子二女是:次子梁思永(1904-1954)生于澳门,著名考古学家,时年25岁,正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三子梁思忠生于日本(l907-l932),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回国后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治疗去世,年仅25岁。长女梁思顺(1893-1966)生于广东,时年36岁,编有《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次女梁思庄(1908-1986),生于日本,著名图书馆学家,时年21岁。

梁启超逝世后,其遗著整理即提上日程。据统计,梁氏生平著述,除已刊行不计外,未付印者,计有38种之多。比年在清华讲座著述与讲演散在清华学生手内者亦不在少数。梁之友人已公推林宰平、黄秋岳、丁文江为之整理,印成专著,公之于世。

1929年3月17日,《京报》以“梁启超遗书数十万卷拟全数捐赠图书馆”为题报道:“梁启超逝世后,所遗藏书数十万卷,其中多为海内孤本,皆分藏天津意租界二马路私宅,及北平南长街其弟梁启勋宅。闻此项大宗遗藏书籍,其公子思成等拟俟国中有稍完备之图书馆时,全数捐赠,以供海内学子之助。则梁氏虽死,吾学术界庶几犹得稍沾遗教云。”

梁启超灵柩离开广惠寺后,安葬于香山卧佛寺东坡(今北京植物园内)。墓园由梁启超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进入墓园犹如走进一座庭院,体现了梁思成一贯主张的环境与人充分和谐的建筑理念。

猜你喜欢
熊希龄梁启超胡适
《胡适》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熊希龄:空负凌云万丈才
领导文萃(2016年24期)2016-12-15 08:41:39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华人时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
此君一出天下暖
文艺论坛(2013年1期)2013-11-23 18: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