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构建

2015-05-14 07:25李美羽王喜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00044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现代物流扎根理论理论体系

李美羽,王喜富,张 喜,冯 雪(.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00044; 2.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

我国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构建

李美羽1,2,王喜富1,张喜1,冯雪1
(1.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100044; 2.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文章对现代物流理论研究文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结合我国学科分类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层次模型,构建了“模块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即由物流理论基础模块、物流核心理论模块、物流技术科学理论模块构成的技术科学层,和由物流运营管理理论模块、物流工程技术理论模块、物流产业理论模块、物流服务理论模块构成的理论应用层。通过对各“模块化”研究的中外差异分析,表明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物流理论基础研究,注重物流产业(行业)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物流工程;模块化框架;扎根理论;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物流理论;物流研究

一、引言

自物流概念由西方传到东方以来,学者们对物流理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随着经济及信息科技的发展,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对学术界和实业界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术界而言,关注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及其进展,可推动物流理论研究的深入,促进物流学科的发展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而促进物流实践。对实业界而言,现代物流理论的研究可提升企业物流实践效益、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然而,对中国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物流理论成果的分散性和片段性特征(多注重对物流某些子领域的集中研究而忽视体系化集成性的框架研究)、物流学科(研究)相对晚出现,加之其本身的跨学科性、外部引入性等原因,使得国内物流研究工作存在较大的趋同性(表现在与西方研究方法的趋同及国内研究领域的相对集中两方面),导致物流理论的本土融合性问题日渐凸出,而一直未形成适于我国发展的、指导物流实践的[1]、体系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

本文在对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旨在探索开发一种新的现代物流理论研究归类体系,加速当前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应用”融合。

二、文献综述及相关工作

(一)文献综述

物流概念及相关理论源于西方,随着经济、科技的逐步发展,有关物流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产生了许多新理论。表1按时间顺序回顾了物流理论发展研究工作[2-24]。

表1 物流理论发展研究总结

由表1可知,从20世纪初侧重于物流概念的研究开始,到现在的供应链等新理论和学说,物流理论发展经历许多变革。近年来,西方物流理论不断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创性地提出一些新的理论学说,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可持续物流和逆向物流、人道主义物流等,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领域。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从国外引入物流概念及相关成果后,国内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探讨物流问题,物流配送、物流规划和物流运营等研究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一直以来,外来学说的本土化融合问题、物流理论研究难以指导物流实践的问题日渐凸出。部分学者也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如我国徐寿波院士的大物流论[23]34、王之泰的五要素构成(物流基础理论、物流应用理论、物流应用技术、物流系统和物流管理)[16]46、何明珂教授的五层次学科体系框架[17]116、徐杰和鞠颂东的三个子学科划分[18]33、于杰的四支点三平台的框架[25]等。但经过对文献的研读,发现我国学者关于现代物流理论发展的研究多是沿袭西方的研究结论,且多是从物流教育视角进行物流学科体系的构建,对物流的强实践性、应用性体现不足,使得现有研究在物流学科教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中国的实践应用及指导上不甚理想[26-32],较大阻碍了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从物流工程实践、实际应用角度加强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经济、物流产业发展的“模块化”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框架,以便深化物流理论的研究,真正做到物流理论研究服务于物流实践,促进我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扎根理论

通过对理论构建、文献处理的相关方法分析,确定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开展研究。

扎根理论是从实际研究中统整出理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宗旨就是建构理论[4]107[33-34]。研究者通过从获取的丰富现实资料中提炼概念,然后再把相似概念归纳为范畴,对涌现的核心范畴进行逐步比较和归纳,就得到了核心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进而形成相关理论。本文对所获的文献资料进行扎根分析,得出我国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模型。

三、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

(一)总框架

本文借鉴钱学森的系统科学三级层次模型[35],应用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思想,将现代物流理论体系划分为技术科学层与理论应用层。技术科学层作为输入层,是关于物流学科发展的基础技术和理论;理论应用层作为转换、输出层,输出从实践应用中提炼的成果。

图1 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图

科学技术层主要包括理论基础、核心理论和物流技术科学理论,这三模块是对物流中的技术、科学知识的总结概括;理论应用层重点强调技术科学理论在相关实践层面的实证性和规范性研究,包括物流运营管理理论、物流工程技术理论、物流产业理论和物流服务理论。本文构建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模块化”框架见图1,图2描述了子模块间的关系。

理论基础模块,是其他学科理论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物流学理论模块是指研究物流学本身的理论,如图1所示,物流学理论主要研究物流领域基本概念的产生发展、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术。物流技术科学理论模块是指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物流技术理论。物流运营管理理论是将上述的科学技术层析出的理论应用到企业物流运营管理中所衍生出的关于运营管理的新的理论及实践,物流工程技术理论则是上述科学技术层析出的理论在各种专项物流中所衍生出的新理论方法,物流产业理论则是上述科学技术层析出的理论在运营及工程应用过程中,通过提升及改善,对物流产业良性发展的结论的衍生提炼,物流服务理论则是上述科学技术层析出理论在诸多实践层面中归纳总结出的能提升物流服务的新理论与方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经验的固化会输出新的知识/理论,因而正如图2所示,科学技术层产出的理论/知识作为初始输入理论,指导物流企业运营和工程实践,初始知识经过微中观层的应用固化,输出基于各层面的经验理论,推动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如图2所示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理论、产业协同联动理论等进一步推动物流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因此,本框架构建的理论应用层中各子模块间并非平行,物流服务、物流产业既植根于物流运营和物流工程,又高于这二者之上。

本框架与徐寿波学者的大物流论相比,采用“模块化”思想研究物流理论,从系统的输入、转换和输出入手,重点考虑物流理论的成果及其应用,因此更强调应用性,从其系统输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水平(即企业运作层面、行业或产业应用层面和社会经济应用层面)进行了划分,侧重点在理论成果的输出应用。

本框架的应用层面划分了微观(物流运营)、中观(物流工程)和宏观(物流产业与物流服务),同时认为应用层面子模块间的非平行关系,这是与王之泰的物流体系观点的最大差异。

另外,王之泰与徐寿波二者均是从物流学科体系的构建为最终目标,因而更多是从物流教育、物流学术视角切入,因此他们构建的框架对物流教育从业者有更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则试图跳出学院及学校教育局限,更多的是从现今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社会应用效果来看,因此极大弱化了物流教育,而重点落脚在其应用输出研究上。

(二)子模块框架

1.理论基础模块。物流学科的建立,本身依赖于其他已经成熟的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在概念和理论形成过程中借鉴了大量其他学科的理论,物流理论就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7]116[36-39]。因此,本子模块主要通过与物流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来探讨。

结合我国的学科分类,本文认为与物流学科最紧密联系的学科主要有:管理学(以管理学理论、市场营销学、会计、组织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为主[36]521-525[38]133-138,如管理学中的二八理论在物流仓储策略中的应用,市场营销的细分理论在物流服务竞争中的应用等[36]521-525[38]133-138)、经济学(以经济学、金融为主[36]521-525[38]133-138,如经济学的博弈论在供应链协同中的应用,金融学中的MM理论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36]521-525[38]133-138)、法学(以社会学、政治学为主[36]521-525[38]133-138,如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在物流配送渠道中的应用,政治学中的权力理论在物流承运人合同谈判中的应用[36]521-525[38]133-138),工学(以系统科学与工程为主[36]521-525[38]133-138,如系统理论在物流决策制定中的应用[36]521-525[38]133-138)和理学(以数学、运筹学、地理学为主[36]521-525[38]133-138,如图论在物流网络中的应用,排队论在库存管理中的应用,地理区域理论在区域物流中的应用[36]521-525[38]133-138)。

图3 理论基础子模块中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图

这些学科间的关系见图3。理学提供物流学科最根本的思维方法和逻辑;工学提供物流系统优化的技术与工具;经济学提供物流系统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管理学提供物流系统运作的基本假设、原理和规律[17]116-117[39]75-76;社会学提供物流实践及其价值体现的界限与规范。

理论基础模块研究中,西方关注较早且一直走在前列,Stock(1997)[36]521-530、Mentzer(1995,2008)[37]36-43等在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迄今为止将其他学科的理论借鉴应用到中国现代物流研究尚为空白。在理论基础子模块中,中国研究明显薄弱,前瞻性较差,这与中国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有密切关系。

2.核心理论(物流学理论)子模块。核心理论模块指的是关于物流学自身的理论,该模块主要有两层架构(见图4)。

第一层:物流学体系的核心。

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流学体系的核心,它们由一组最关键的核心概念组成。各种物流新生概念的内涵、外延、相互关系的界定[17]115[23]75是物流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第二层:物流学体系的四大支柱。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假设、基本方法与技术是物流学体系的四大支柱[17]115[39]75,它们均是围绕供应、制造、流通和消费活动中的物流问题展开,在这些物流问题中,库存理论、运输理论、配送及供应链等又是物流学理论中的关键理论。

四大支柱与基本概念一起演绎出物流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物流的核心概念和这四大支柱组成了物流学科体系的主要理论[17]115。

中国物流研究仍沿用西方研究理论方法及路径,在该理论层面,中国研究者建树及成果较多[17]111,更关心的是物流学科及其研究框架的构建与应用,西方研究者更侧重物流基本概念的发展、物流新理论的拓展延伸。

图4 核心理论(物流学理论)模块构成图

3.物流技术科学理论子模块。物流技术科学理论指将技术客体(或技术手段)与物流实践相结合,提炼出的物流技术门类和技术知识。

物流技术科学理论应分为硬技术与软技术两大类(见图5)。硬技术科学理论指组织物流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硬件”、各种物质手段[40],主要包括物流技术装备理论、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理论和物理网络理论;物流软技术科学理论指服务于物流活动以提高物流(活动)系统整体效益的“软件”(即由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发展而成的各种方法、技能等[40]4),主要包括物流系统理论,电子商务物流理论、信息技术理论等。

物流系统技术理论主要包括物流系统规划技术、物流系统分析评价技术和物流系统优化管理技术;电子物流技术理论指的是电子商务技术及大数据背景下的虚拟物流相关理论;物流信息技术指所有能拓展物流作业信息处理能力的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理论指有助于实现物流系统集成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美国因其强大的科技、经济实力,聚集了大量拥有强大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背景的物流工程师,以及物流业中自动化、机械化设备和系统集成软件的普及,使得美国的物流技术成果丰富。

图5 物流技术科学理论模块构成图

我国的物流硬技术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很多生产型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的物流设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物流硬技术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物流软技术的发展也在日渐完善,尤其是物流集成和物流系统理论的发展。

4.物流运营管理理论子模块。物流运营管理理论指物流组织应用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对组织的运营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或指组织应用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对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物流资源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控制),以实现组织的成本——服务双赢的过程中而输出的相应成果。

该模块是基于组织视角的,故其包括运营组织保障相关理论、运营战略相关理论、运营技术相关理论及在此三者基础上提升的运营系统集成理论[41-42](见图6)。运营组织在运营战略(涉及战略的规划与制定、运营模式与方案的选择与制定等)指导下,运用相应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物流运营业务及其增值、物流运营营销技术和运营服务技术等),对运营全过程(运营网络、运营绩效、运营环境和运营安全机制)的进行管控,进而通过框架集成、供应链一体化等达到高效率的集成系统。

图6 物流运营管理子模块构成图

从“层次”、“水平”上来看,此层面隶属于微观(或中观)物流层次,国外学者的研究较集中于该层面,输出了众多成果,如Wal-Mart自己的名词术语标准、Exel公司的物流认识、精益物流、JIT物流等。

物流运营管理理论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重点和集中点,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贡献占比也日渐凸出,尤其是在新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上(如物流网络运营[24]23-36、运输优化)。

5.物流工程技术理论子模块。物流工程技术理论指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应用于物流工程项目实践过程中所输出的理论成果(见图7)。

物流工程技术理论可概括为工程物流,此处的工程物流指专门化的工程项目物流服务,即各种专项物流[23]38[39]94,涉及到各工程物流的设计规划、应用实施、评价协同等。本文构建的物流工程技术理论模块主要涵盖军事物流、应急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可持续物流、行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随着物流应用的日益扩展延伸,今后势必融合渗透至更多新的工程领域。

图7 物流工程技术理论子模块构成图

工程物流的有效实施需要物流自动化和物流信息化的两翼支撑。物流自动化指将各装备技术理论应用到物流工程项目中(比如物流机械的设计、生产/制造、维护保养等),以保障工程物流中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效率;物流信息化指将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到工程物流的各个作业环节、系统中,以保障工程物流的系统集成与协同性。简言之,物流自动化与物流信息化是工程物流的应用基础,为工程物流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保障工程物流的高效实施。

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生态等复杂性[43],近年来对应急物流、大宗货物物流等专项物流关注较多,体现出了较成熟的煤炭物流体系、农产品物流体系、地震应急物流保障及安全等理论,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电商物流和智慧物流等也成为研究热点,使得O2O电商运营模式和物联网工程等走在国际前列。

6.物流产业理论子模块。物流产业指以物流活动或各种物流支援活动为经营内容的营利性组织所形成的聚合型产业,是一组物流企业群。由于物流企业是物流产业的主体[44-45],故物流产业理论指的是物流企业主体在内外环境下作用下,由企业拓展至行业、产业的理论(见图8)。

图8 物流产业理论子模块构成图

因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导致中国区域发展及产业发展一直在强劲的政策指导下,故其物流学术作品也反应出该特征,因而中国物流研究者仍以实现货物的物理性移动为主要关注点,空间研究仍是其关注重点,更多着眼于宏观研究与规划,而国际研究更密切关注生产——消费网络和目标成本[43]33。

发达国家的物流产业规划旨在提供更为迅速、可靠、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既强调企业内部规划,又强调物资流动过程中各步骤间的规划,其长期规划重点是强调快速反应的物流体系,即快速运输、条形码和信息的实时传递。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物流产业发展,使得物流产业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及政府决策层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多以物流产业组织为中心,围绕物流组织所处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探讨物流产业组织市场绩效的提升,从而延伸拓展至产业环境建设理论、产业结构布局理论和产业安全及协同发展理论。虽然我国学者在物流产业理论中输出了较丰富的成果,但由于我国物流市场机制及市场竞争秩序仍在逐步完善中,使得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理论的研究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对物流产业基本概念的界定、物流产业指数的计量界定等理论尚无章可循;同时现有的物流产业(行业)理论还不能很好的指导实际。

7.物流服务理论子模块。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物流服务业。本文前述的物流运营理论、物流工程理论和物流产业理论,归根结底均是为提升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物流服务水平。基本服务质量、服务营销体系的构建及运营、服务创新和服务补救这四方面可较全面的体现服务差异[41]199[46-51],因此,本文的物流服务理论模块构成内容也采用此四部分(见图9)。

物流服务质量理论指对基本物流服务质量要素(如物流时间、物流成本、物流安全)的追踪研究而输出的理论,如物流服务标准理论、增值物流服务理论等;物流服务营销理论指物流服务提供者通过创造客户价值和获取利益回报来建立客户关系的实践过程中输出的相应理论,如物流服务市场理论,物流服务关系营销理论等;物流服务创新理论指通过应用新设想、技术手段等来改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所输出的新理论,如物流金融理论,物流模式创新理论等;物流服务补救理论指对尽可能降低物流服务失误影响的实践研究而输出的相应理论,如物流风险控制理论等。

图9 物流服务理论子模块构成图

西方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将满足顾客的需求视为物流业发展的推动力,非常重视顾客服务,输出了大量的物流服务理论成果[46]651-653[47]273,283-284[51]365-367,如ECR和QR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应用。

我国学者对物流服务的关注重点主要围绕服务实践与评价,近年来对物流服务供应链理论[52-53]、供应链服务金融创新[54]、服务创新行为及体系[55-56]等的研究有突出贡献,但对新服务理论的产生及创新相对比较薄弱。

四、结论与展望

文章构建了现代物流理论体系的“模块化”框架,对中西方在理论基础层、核心理论层、科技理论层、微观应用层(运营管理理论和工程技术理论)和中宏观应用层(物流产业理论和物流服务理论)的物流理论研究情况进行了比较,既为我国物流理论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归类视角,也为我国物流产业“模块化”物流体系建立提供思路。

各“模块”领域中,中国物流研究仍沿用西方研究理论方法及路径,在基础理论方面,中国研究更关心物流学科及其研究框架的构建,西方研究者更侧重于物流基本概念的发展、物流理论的拓展延伸;空间研究仍是中国物流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在理论应用层面,发达国家侧重微中观层面的物流理论及应用、微观物流的集中性研究,中国侧重于中宏观层面的物流理论及应用、中宏观物流发展及实证研究。西方一直重视物流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一直关注物流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相互渗透,编制有专门的物流理论词典和实践手册,为物流理论研究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我国在此方面较落后,还应进一步加强物流理论基础研究工作。因采用了中国的学科分类和研读了大量的中文文献,本“模块化”理论框架的构建以中国应用为主。

限于作者搜索引擎的可获得性、团队智慧性等,文献的全面性会有所影响,故该“模块化”框架可能存在待完善之处;同时,本“模块化”框架在理论及学科方面界限不够清晰,未验证部分原创性概念,这些都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物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延伸,围绕物流新理论的研究将成为热点和主流,这些研究主体包括物流活动与新工程领域的项目结合输出的新理论(如体育物流)、物流服务的各种创新及物流新业态理论、新兴学科、新兴技术、新兴观点与物流的融合研究(如现在的新常态、“互联网+”等与物流的融合)等,这些新理论的出现,将进一步丰富完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东光.中国现代物流学的发展进程:1978~2008[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0-113.

[2]WILLIAMSON K C,SPITZER D M,BLOOMBERG D J.Modern Logistics Systems:Theory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0,11(2):65-86.

[3]MORGENSTERN O.Note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heory of Logistics[J].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Quarterly,1955(3):129-136.

[4]MELLO J,FLINT D J.A Refined View of Grounde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ogistics Research[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9,30(1):107-125.

[5]ZACHARIASSEN F,ARLBJOM J S.Doctoral Dissertations in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Review of Nordic Contributions from 2002 to 2008[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10,40(4):332-352.

[6]SACHAN A,DATTA S.Review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5,35(9):664-705.

[7]AHI P,SEARCY C.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alysis of Definitions for Green and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3,52(4):329-341.

[8]STADTLER H.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Advanced Planning-basics,Overview and Challeng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5,163(3):575-588.

[9]SRIVASTAVA S K.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53-80.

[10]王述英,王青,刘彦平.西方物流理论发展与比较[J].南开经济研究,2004(2):107-112.

[11]李怀政.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12]卢锐,许彩国.中外物流理论的演变[J].财贸经济,2006(3):91-94.

[13]索海尔·乔德利,侯汉平,李令遐.物流理论演化的历史考证与最新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24-30.

[14]GEORGI C,DARKOW I L,KOTZAB H.Foundations of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Research: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F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3,16(6):522-533.

[15]谭要.物流理论演变史观察新视角[J].物流科技,2014(1):88-94.

[16]王之泰.物流科学的理论体系[J].中国储运,1992(1):45-47.

[17]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5-142,211-233.

[18]徐杰,鞠颂东.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34,9.

[19]徐寿波.“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前沿[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

[20]田宇.物流服务供应链构建中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5):49-53.

[21]崔爱平,刘伟.基于能力分工与合作的LSSC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8(2):43-47.

[22]徐寿波.大物流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5(5):4-7.

[23]徐寿波.物流业是服务业的核心——大物流理论[J].物流技术,2010(2):34-38.

[24]鞠颂东.物流网络: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346.

[25]于杰.构建现代物流基本框架[N].中国交通报,2001-04-23(2).

[26]汝宜红,鲁晓春.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7(7):20-21.

[27]徐寿波.关于物流科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4.

[28]周艳军,黄中鼎.物流学学科体系化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189-190.

[29]陈建中.物流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N].光明日报,2013-11-01(11).

[30]刘秉镰,刘玉海,梅冠群.中国物流学研究现状分析、热点探视及趋势展望——基于1999~2010年三大基金立项项目的总体评论[J].中国流通经济,2011(11):41-45.

[31]陈欣,胡梦文,陈娇.国际物流研究热点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11):1-5,11.

[32]陈祥燕,李宝奕,高娟.国内外物流研究动态比较分析——基于2008-2012年SCI、SSCI和EI文献的分析[J].现代情报,2014(4):97-101.

[33]CHARMAZK K.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85,155-177.

[34]RANDALL W S,MELLO J E.Grounded Theory:An Inductive Method for Supply Chain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12,42(8/9):863-880.

[35]钱学森.论系统工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2-117,141-144,288-299,323-334.

[36]STOCK J R.Applying Theor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o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1997,27(9/10):515-539.

[37]MENTZER J T,STANK T P,ESPER T L.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gistics,Marketing,Production,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8,29(1):31-46.

[38]KARATAS C C,DENKTAS S G.Logistics Research Beyond 2000:Theory,Method and Relevance[J].The Asian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Logistics,2013,29(2):125-144.

[39]汝宜红.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2-95.

[40]潘安定,林媚珍,张汝国.物流技术与设备[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9,19-24,179-208,254-282.

[41]FARAHANI R Z,REZAPOUR S,KARDAR L.Logistics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Concepts and Models[M].London: Elsevier,2011:3-104,199-217.

[42]OLAVARRIETA S,ELLINGER A E.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Strategic Logistics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27(9/10):559-587.

[43]MAHPULA A,YANG D G,KURBAN A,et al.An Overview of 20 years of Chinese Logistics Research Using a Content-based Analysi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3,31(7):30-34.

[44]田青,郑力,缪立新.物流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111-190.

[45]杨春河.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13,29-32,42-116.

[46]SAURA I G,FRANCES D S,CONTRI G B,et al.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A New Way to Loyalty[J].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2008,108(5):650-668.

[47]BIENSTOCK C C,ROYNE M B.Technology Accepta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ogistics Servic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10,21(2):271-292.

[48]RAJAHONKA M.Views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on Modularity in Logistics Servi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3,16(1):34-50.

[49]TONGZON J.Liberalisation of Logistics Services:The Case of Asea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1,14(1):11-34.

[50]HAZEN B T,HANNA J B,HALL D J.Incorporating Logistics Enterprise Architecture:A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Perspectiv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4,17(3):179-199.

[51]GRAWE S J.Logistics Innovation:A Literature-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3):360-377.

[52]宋志刚,赵启兰.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研究——从供应到需求的视角转变[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3):14-22.

[53]刘伟,高志军.物流服务供应链: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4):19-25.

[54]何娟,沈迎红.基于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云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 (7):5-13.

[55]慕静.物流企业集群服务创新行为演化模型及案例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9):5-11.

[56]慕静.基于循环创新链的物流企业集群服务创新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6):5-12.

(责任编辑郑英龙)

“Modular”Framework of Modern Logistics Theoretical System in China

LI Mei-yu1,2,WANG Xi-fu1,ZHANG Xi1,FENG Xue1
(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Abstract:Using grounded theory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s about modern logistics theory.Established a“modular”framework of modern logistics theory system which consists of the both the layer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 and the layer of theory application.The layer of technological sciences was composed of the module of logistics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 core theoretical module of logistics and the technological sciences theoretical module of logistics.The layer of theory application was made up of the theoretical module of logistics operation management,the theoretical module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the module of logistics industrial theory and the module of logistics service theory.By compared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r various sub-modular logistics theoretical research,some research priorities were revealed for the Chinese scholars.Our findings provide new and useful perspective to scholars for classified research about modern logistics theory.And provide ideas to the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for“modular”logistics system established and research.

Key words:logistics engineering;modular framework;grounded theory;modern logistics;theoretical system;logistics theory; logistics research

作者简介:李美羽,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系统工程研究;王喜富,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系统工程和交通运输管理研究;张喜,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和物流工程研究;冯雪,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交通运输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5-24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5)10000511

猜你喜欢
现代物流扎根理论理论体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试论我国推进托盘标准化的措施
基于真实运营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建设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