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雯,严林峰,代亚丽
共情又称同理、同感、神人等,是指能够设身处地理解他人,并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氛围,使病人感到被理解和不再孤独[1]。共情更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感情的能力,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咨询和护理专业中。共情有助于帮助个体走出自我关注,学会关注、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的情感与感受。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共情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加强认知结构及行为表现得以提高[3]。就普遍的观点而言,共情属于一种复杂的情绪或社会化情绪。在有关情绪和人格的研究中,有研究认为人格会影响、决定、制约人的情绪情感体验。个体由于人格特点不同,在相同情境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人格特征还决定着情绪体验的程度和稳定性,同时个体持续性、经常性的情绪体验也会反过来强化和改变其人格特点[4]。目前对共情的研究领域主要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共情的概念、内涵、进展和应用;研究对象主要是医学生、各专科医生及护士等人群。目前国内对于各类人群的共情现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护士、教师群体等,且多为经验性研究,或是对单一影响因素的分析,很少对共情的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及对共情培养模式的相关性研究。本科护生是护理的新生力量,共情能力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病人的疾病康复。因此,有必要探讨影响护生共情的因素,为培养护士共情能力提供依据。有研究显示,认知共情能力和语言共情能力的培养将会有利于提高护理教育质量,增进护生的临床实践自信心,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共情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和国内现实情况开展对护生共情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育中,以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本研究将通过调查护生共情能力和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护生人格特征对共情的影响,以及是否可以根据人格特征预测其共情能力。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所医学院校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胩级各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461份,回收有效问卷445份。其中大学一年级149人,大学二年级125人,大学三年级96人,大学四年级75人;女399人,男46人;年龄17岁~26岁(21岁±2岁)。
1.2 研究工具 ①杰弗逊共情量表中文版。杰弗逊共情 量 表 (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Health Professionals,JSE-HP)是由美国杰弗逊大学 Mohammadreza Hoiat博士及其研究小组成员于2001年编制,作为一种评价医务人员共情的量表,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中文版量表由安秀琴等[5]进行翻译和修订。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含3个维度:观点采择(10题)、情感护理(7题)、换位思考(3题)。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法,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2分表示不同意,3分表示有点不同意,4分表示不确定,5分表示有点同意,6分表示同意,7分表示完全同意。量表总得分越高,共情反应水平越高。量表内部一致性较好,量表的分半信度r=0.771(P<0.01),表明量表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r=0.659(P<0.01),表明量表具有相当的跨时间稳定性。②大五人格量表(Big Five Inventory,BFI)。该量表包括神经性(8条)、宜人性(9条)、开放性(10条)、外倾性(8条)、谨慎性(9条)5个维度44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由“完全不像我”至“完全像我”,分别赋值1分~5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该维度倾向性越强。本次测定的量表整体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为0.68,5个维度Cronbach’sα为0.63~0.77。
1.3 调查方法及统计学方法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方法,施测后由研究者当场收回。对所有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后,将有效试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1 不同性别、年级护生共情能力得分比较(见表1、表2)
表1 不同性别护生共情能力得分比较 分
表2 不同年级护生共情能力得分比较 分
2.2 不同性别、年级护生人格特征得分比较(见表3、 表4)
表3 不同性别护生人格特征得分比较 分
表4 不同年级护生人格特征得分比较 分
2.3 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见表5)
表5 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r值)
2.4 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格特征对共情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检验人格特征对共情能力的预测。以共情能力为应变量,护生性别、年龄、宜人性,年龄,谨慎性,神经性、开放性、外倾性为自变量。有5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式,分别是宜人性、年龄、谨慎性、开放性、外倾性。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年级与人格在预测共情能力时,年龄、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外倾性是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71,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45,即宜人性、年龄、谨慎性、开放性和外倾性能联合预测共情能力45%。从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宜人性”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7.7%,其余依次为年龄、谨慎性、开放性和外倾性,其解释量分别为8.7%、5.9%、1.9%和0.9%。具体见表6。
3.1 护生共情能力现状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杰斐逊共情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量表3个维度中观点采择是共情测量的核心要素,可以理解为护生对病人观点的认识和取舍能力;情感护理指富于同情心的护理;换位思考指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共情能力低于女生。这个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一致[6]。但是本研究中男女护生换位思考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男护生的样本量较小有关。在观点采择上,女生和男生差异显著;这与男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角色的定位有关。有研究表明,人们在采择他人观点的时候不是把自己的观点放在一边,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起点,或者一个判断的立足点。另外研究还发现,在现实社会中,观点采择会使人们对社交的公平感下降,在实际采取行动时比不进行观点采择更加自我,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观点采择考虑他人的想法时,会认为别人是自私的,觉得存在着不公平,于是自己也更加以自我为中心。而男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理性现实、自我实现的社会属性,带有浓厚的理性功利色彩,这种特质会使男性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加强烈。而女性则更多地被赋予了人性和情感的色彩,在女性成长的过程中也更多地揣摩和体察对方的感受和看法,所以女性结合具体情境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并对在一定情景中突出角色特性的意义作出猜测的能力要比男生更强。情感护理上,女生和男生差异显著,这是因为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及心理特质,情绪情感反应较之男性更加强烈。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女性往往充当着照顾辅助他人的角色,这种分工也自然要求女性能够敏锐地洞察他人的处境及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情感帮助。
表6 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回归分析
护生在共情能力的三个因素上,不同年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护生评分高于二年级,二年级的评分又高于三年级和四年级。这是因为在一年级、二年级护生集中开设心理健康的人文课程,对护生的共情能力和心理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护生对职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处处以优秀大学生和护士的职业要求来审视自身,随着学习压力的加大和实习的增加,护生开始出现对护士职业的热情下降,对前途消极悲观的看法开始滋生,对周围的人、事物渐渐漠不关心,对自己未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常常应付学习和实习,甚至开始打算跳槽甚至转行,这些改变都导致共情能力逐渐下降。
3.2 护生人格特征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人格特征的总分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神经性、外倾性和开放性3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宜人性和谨慎性2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级护生评分高于二年级,二年级的评分又高于三年级和四年级。在本科护生的5个因子中,宜人性、谨慎性年级间差异显著,这是和个体对职业培训内容的敏感性密切相关的,刚入学的护生对学校和教师、学业都还在了解和适应的时期,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规则性,所以宜人性和谨慎性分值较高,开放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倾向,所以年级间变化不显著。随着适应期的结束,对外界的宜人性和谨慎性不断下降,个体的兴趣、观点、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开始在言行中更多地表现出来,而神经性、外倾性、开放性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平稳的态度倾向,所以年级间变化不显著。
3.3 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将护生的共情能力3个维度得分与人格的5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神经性和共情能力的3个维度呈负相关;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对人格的5个维度有影响。神经性得分越高的人越易焦虑、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不理智的行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不愿听取他人意见,拒绝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容易向他人表达理解和关心。而性格外向的人好交际,情感易于冲动,因此也更易接触和感知他人,产生共情。而开放性、宜人性和谨慎性这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性格方面即为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慎独稳重,踏实耐心、严谨认真而又遵守制度。这些人格特征都有利于共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直接为病人服务,与其接触密切、连续、广泛,这些积极的人格特征使护生对病人的患病及住院过程的心理感受逐渐增多,因此形成了对病人的疾患、痛苦及行为方式的认同和理解,愿意并且耐心地为其提供无微不至的护理服务,进而促进了共情能力的整体提高。
3.4 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格特征对共情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检验人格特征对共情能力的预测。以共情能力为应变量,护生性别、年龄、宜人性,年龄,谨慎性,神经性、开放性、外倾性为自变量。有5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式,分别是宜人性、年龄、谨慎性、开放性、外倾性。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年级与人格5个因素在预测共情能力时,年龄、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外倾性是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变量。模型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71,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0.450,即宜人性、年龄、谨慎性、开放性和外倾性能联合预测共情能力45.0%。从个别变量的解释量来看,宜人性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27.7%,其余依次为年龄、谨慎性、开放性和外放性,其解释量分别为8.7%、5.9%、1.9%和0.9%。宜人性是个体进行同化和顺应的一种趋向,是有利于个体社会化的人格特征,也是个体职业化过程中的必备品质,所以宜人性对共情能力的预测效果最好。年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和护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的积累有关,随着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增加,护生对病人生病住院的内心感受、经济压力、心理负担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这是提高共情能力的现实基础。谨慎性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也是共情能力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浮躁、轻率、善变、随意的人,可以很好地进行共情,只有在工作中表现为严谨、认真、稳重、冷静等行为特征,才能更好地和病人进行共情。开放性和外放性的人格特征可以影响到个体对外界的感受能力和整合能力,保持开放和外放性格的人才能更多地把注意力指向外界,感受和思考病人的喜怒哀乐,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实现共情。
共情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它不仅是一种工作理念和沟通技巧,更是一种必备的职业素质。本研究结果提示,护生的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之间具有相关性,护理教育者及临床教师有必要在实习阶段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主动了解病人的需求,努力培养性格中的相关特质以适应护理的岗位要求,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质量,这对于培养优秀护理人才、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大意义。鉴于共情与人格的相关性,在进行性格的训练和培养时,还应加强人格特征的教育,完善护生健康的人格。对此,护理专业教师要发挥自身积极人格特质对护生的影响和表率作用,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为护生通过替代强化等方式进行社会学习提供条件[7]。由于共情的研究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其相关因素也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本研究只抽取了人格中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今后对护生共情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 Gallese V.Before and beyond the“theory of mind”:Embodied simulation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social cognition[J].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Royal Society Lond B Biolugica Science,2007,362(1480):659-669.
[2] 汪建国,马小琴.护理实习生人格特征与职业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2.
[3] 李霞,孙宏玉.本科护理实习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11):2933-2935.
[4] 李霞,孙宏玉.护理本科生共情及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2):72-74.
[5] 安秀琴,杨辉,徐建萍,等.杰斐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8A):2063-2066.
[6] 苑冀.大学生共情问卷的修订及相关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8:1.
[7] 李霞,孙宏玉,冯新玮.本科实习护生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11B):2933-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