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滨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教育的国家难以发展,没有创新的国家难以兴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信心,营造和谐的创新氛围。在教师历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中,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作为新时期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思考的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兴趣 好奇心 求知欲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72-02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投入,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兴趣更浓者,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创新的内在动力就会在无意当中形成,进而达到知识吸收的最大化。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渴望学习,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首先,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兴趣带有很多的感情色彩,教学过程中,对老师的信任,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先决条件。教师教态的洒脱、语言的标准风趣,还有长相、穿着打扮、行为习惯、风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影响。只有对老师充分地信任,对老师的教风、教态、语言、教法有了好感,学生才会对课程教学更感兴趣,这样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要不然心理会产生厌倦。其次,要因材施教。学生对历史课有多种多样的认识和兴趣,有些只是感兴趣而没有深入的了解;有的兴趣则是在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方面;有的只在乎考高分数。应根据这些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得到提高。再就是,讓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历史课本选材新颖,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历史故事、传奇人物、精美建筑、珍贵文物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授课时要利用这些优势,避免单调、枯燥的讲述,把历史知识生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最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使之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的表扬,渴望得到成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形成、巩固、发兴趣有特殊作用。青少年阶段这种效应更为明显,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就是成功所带来的欢乐,它能够促使学生好好学习,便于稳定学生的情绪,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渴望上进的创新性。
2 提倡教学民主,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是民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如此说道。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需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老师须坚持用平等和民主的态度、方式、情感对学生进行了解;教师必须时刻以一种信任的眼光去欣赏和鼓励他们,这样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并信任老师,进而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历史,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课堂上转“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创意,对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不受框框条条的束缚,能标新立异,进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创新氛围。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培养。
2.1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和谐关系
首先,教学中老师要先对每位学生表示尊重和热爱,相信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在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主动学习的激情和欲望得到更好的激发。其次,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心理特征,从他们的学习角度来设计教学,营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活动,能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养成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最后,在学生遇到困难、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于创新的勇气。
2.2 展开互助合作,营造创新环境
针对每节课出现的知识重点或者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要使每个人都能参与谈论,并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也要参与到谈论活动中,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作业,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学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以及努力探索获成功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用新方法、新思路来解决问题,形成具有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
3 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来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与创造性呈正相关联系。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新性人才的重要表现。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是神圣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趣味性强的设疑,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教师要逐步放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而且要使学法渗透到教法之中,在引导学生质疑、思疑、追疑、释疑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地点拨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信心的培养和教育很重要。“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肯定和赞扬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激发学生们的自信以及自尊,且通过不断地鼓励,使他们永远保持自尊和自信。在课堂学习和密切相关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在的特点,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使自己的个体优势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完善,从而为自信心奠定基础,也具备了很好的创造性思维。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会否坚持不断地学习,与老师的信任程度密切相关。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太顺利的时候,老师给予期许的目光,并说一些激励的话,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且不会因一时没有很好的回答问题而显得尴尬,这样,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就会积极发言,也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很重要的,这样也使学生变得更加有自信了,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能够实现。
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转变教学的“填鸭式”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将教师传授性的活动转变为引导性的活动。如在初一教学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时,我没有急着上课就讲,而是画出图画,提出疑问,让学生根据他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填写出少数民族的名称,进而总结他们同唐朝的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故教师之交,不再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则重启发、促发展,“导”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学情和教情”十分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出示幽默图画,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多思考,会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善于质疑,善于发表自己见解,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
具备准确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事实证明,学生有了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问题时要提倡发散思维,以激励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时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考虑问题的思路而不是结果,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要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或者问“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以充分展示思維过程,从而不断地排除故障,思维定势,理清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
5 开展课处话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实践性、广泛性和灵活性。开展课外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外活动中,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活动与教师的辅导关系。活动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独立创作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把自己的意愿、理解融于活动中。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充分发挥个性的空间,教师在活动中起着辅导、调控作用。在活动中强调学生动手、动脑与创造力的培养。活动内容要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水平。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实践,主动动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问题,激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进行创造,充分发挥其创造水平,并为他们提供多种活动、创造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如开展“爱我中华”的读书活动、讲历史故事、开展幽默画展,组织学生定期看爱国主义电视,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及记忆能力,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德育教育。
创新要以雄厚的基础知识为保证,知识量越大,则联想、想象的领域也越广,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大。很难想象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人能有多大创造力。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扎实的“双基”的基础上。否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总之,作为培养21世纪栋梁之才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用创造性的教来唤起学生创造性的学,用我们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自信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志勇.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