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红杰等
摘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该文阐述了现阶段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对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着重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实验班”的组建办法,“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六大具体措施以及“创新实验班”日常管理等相关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创新实验班 创新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类 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47-0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热议和研究。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难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普遍不具备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欠缺,从事带有开创性的工作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1]。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麻省理工学院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等[2]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也相继探索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但培养方法多以分段培养为主,实施过程沿袭传统教育模式程度也较重[3-4]。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一味的模仿,需结合国内高校以及专业的自身特色。如何构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实验班”学生应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较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及工程实践等方面良好的训练,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格健全、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实验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着眼于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最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2.2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积极调动学生实践、研究兴趣,秉承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深入研究室学习及研究,了解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参与从课题的发现、系统框架搭建、應用基础理论研究、虚拟仿真试验、技术实装,以及最先进的产品开发等过程,促进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实验班”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将通过组建研究小组,将同一课题的研究任务划分并分配给每位小组成员,促使每位学生既独立开展研究,又要进行团队协作。每个小组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科技创新活动、召集小组成员讨论和向指导教师汇报等工作。日常小组管理,包括资料、设备维护、场地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
3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措施
3.1 强化基础实践
“创新实验班”采取厚基础,强化实践的培养模式,即在前3个学期实行小班授课,并加强《金工实习》,增开《电子创新设计与实践》《电子电路综合实践》等实践课程。
3.2 以项目为驱动
每个学生或学生小组以教师的纵向科研课题、产学研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课题、社会委托课题、兴趣课题、学生自主提出的研究课题为研究对象,形成以任务为牵引、寓教于研的着重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学生通过课题研究,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3.3 推动实验创新
选择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实验教学创新改革,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产学研互动
大学的价值在于产生理想,企业的价值在于实现理想。通过产学研活动,完善培养环节,实现学习者向创造者、劳动者顺利转变。培养中充分利用学校在企业建立的科研、教学实践实习基地,企业在学校设立的研发中心等资源,学生可在基地和研发中心进行现场实习、实践,并可参与部分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有计划的邀请企业的高管和专家来校举办讲座,介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文化,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生产和经营模式,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最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并能从事应用研究、产品开发、企业管理,适应与引导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型人才。
3.5 学术交流
积极申请主办、承办信息领域内的国际、国内会议。在会议的组织、规划、准备过程中吸收学生加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学术交流、会议交流、大会组织、论文撰写与宣读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表达能力、拓展知识层面、增强自信与交流。
3.6 专业融合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竞赛活动,以及通过给学生布置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在学习、研究、实践时,面向目标,没有专业界限,倡导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生以主修专业为中心的知识活化和以相邻专业为辅助的多专业知识渗透融合,将科学与知识还原到现实的物理世界之中。
4 “创新实验班”制度建设
4.1 人才遴选办法
“创新实验班”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光源与照明四个专业的大一新生招生,自愿报名,录取规模为每年30人,每班分配基本名额2人,剩余名额择优选拔。人才遴选采取统一考试的形式,即参加学校组织的因材施教班统一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在参考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确定参加复试学生名单。复试由学院组织3~5名专家对学生进行面试,根据学生面试成绩,综合参考笔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首先确保各班基本录取名额,再完成择优录取名额。
4.2 创新考核机制
(1)学生在第2至第7学期每学期可获得0.5个基本创新能力学分,6个学期总计3个创新能力学分。学生每学期基本创新能力学分的获得以该学期的研究发表、研究报告为依据,由相关指导教师和导师团队负责评定。
(2)学生在第2至第8学期期间总计可获得2个创新能力奖励学分,奖励学分可计入学生总创新能力学分。学生每学期创新能力奖励学分的获得以该学期获得的创新竞赛奖励、专利获得、论文发表(SCI/EI/ISTP收录或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为依据,由相关指导教师和导师团队负责评定。
此外,通过制定学生管理条例、科技创新选题办法、指导教师管理与工作条例、科技创新经费使用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确保“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5 结语
综上所述,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辐射范围广,组建队伍精,培养质量高的特点。实施两年多以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各项科技竞赛中屡获殊荣,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将来的择业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丁俭,李永艳,陈翠欣,等.高校中具有创新能力大学生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70-171.
[2] 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國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3):217-221.
[3] 谈小媊,沙丽曼,张庭芳.从实验班到元培学院——北京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11-213.
[4] 刘竞.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种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