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发生教学法的策略与应用
——以北师大版“字母表示数”为例

2015-05-13 07:09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俊忠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缩略韦达白兔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俊忠

初中数学发生教学法的策略与应用
——以北师大版“字母表示数”为例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俊忠

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了“生物发生原理”,即“个体发育史重蹈种族发展史”.将此类推于数学教育将得出:个体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遵循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数学史作为教学线索,不明确地谈论数学史,用数学史来启示教学,这就是数学发生教学法.

一、发生教学法的策略

运用发生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师的要求是:(1)要全面了解所教主题的历史;(2)要理解该主题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掌握一个环节发展到下一个环节的原因是什么,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4)重构历史环节,使其适合于课堂教学;(5)设计出一系列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思维和认知过程的起源是构造问题情景的最佳方式;(2)自然引出新问题:思考和理解的第一步是产生问题,而且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在解决了最初的问题之后,还需要不断思考新的、自然出现的问题;(3)分析学生的认知需求:确定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估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重要的是寻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4)重构历史顺序:在现代教学背景下重构关键的思想和问题,以发生的历史过程解释概念、理论或关键思想后面的动机.

二、发生教学法的应用

以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第一节“字母表示数”为例,介绍发生教学法的具体过程.

(一)全面了解“字母表示数”的历史

19世纪德国数学史家内塞尔曼在《希腊代数》中将代数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修辞代数、缩略代数和符号代数.

修辞代数阶段,人们没有使用符号表示数,所有问题的解决都用文字来说明,如古巴比伦泥版BM13901上有七个问题,其中第1题是:“将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相加,和为,求边长.”解法是:置系数1,半之,得乘,得相加,得1;此为1的平方,从1中减去即为正方形边长.”

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研究了多边形数,数学家们能轻易说出一个具体的多边形数.由于不知道字母表示数,他们无法表达“任一三角形数”.同样数列的“通项”概念在修辞代数里是根本不存在的,所有数列求和的结果都是针对具体的若干项.古代两河流域、阿拉伯的代数学均属于修辞代数.

公元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在《算术》中首次用字母“ζ”来表示未知数,于是丢番图成为缩略代数最早的作者.在《算术》第1卷中,第1题是:“已知两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丢番图的解法是:假设和为100,差为40,较小数为ζ,则较大数为40+ζ,则2ζ+40=100,故得ζ=30,而较大数为70.后来,使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数,但是可以看到字母总是表示未知数.由于不知道用字母也可以表示任意已知数,丢番图只能用特殊的数来代替题中的已知数.

古代印度数学家使用缩略的梵文音节来表示未知数,没有用缩略音节来表示任意数(包括已知数和未知数).如印度数学家婆什伽罗(1114-1185年)和古希腊数学家一样,不会用字母来表达“任意多项”和一般项,只是取一些特殊的项数,且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都是用文字来描述,因此古代印度的代数属于缩略代数.

中国宋元时期的数学家使用“天元”来表示未知数,“二元一次方程”中的“元”指的就是未知数.在“天元术”中,通过系数的纵向有序排列来表达多项式,在常数项右边标一“太”字,或只在一次项系数的右边标一“元”字,中国宋元时期的“天元术”最多也只能归入缩略代数.

公元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1540-1603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分析引论》(1591年)中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他说:“本书将辅以某种技巧,通过符号来区分未知量和已知量:用A或其他元音字母I、O、V、Y等来表示所求量,用B、G、D或其他辅音字母来表示已知量,始终如一,一目了然”,并将这种新的代数叫“类的算术”,以区别于过去的“数的算术”,“类的算术”就是符号代数.规定了算术与代数的分界,认为代数运算施行于事物的类或形式,算术运算施行于具体的数.这就使代数成为研究一般类型的形式和方程的学问.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对韦达的符号系统进行了改进.

(二)“缩略代数”到“符号代数”是关键

“缩略代数”阶段以字母表示未知数为典型特征,丢番图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随后印度数学家阿里耶波(476-550年)等虽朝向“符号代数”有所接近,但只在字母表示数的类型与方程解的一般性上做出了贡献,而不是尝试表达“任意数”.在丢番图之后一千多年间,欧洲人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回古巴比伦祭司的水平,即修辞代数阶段.如13世纪初,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契在《计算之书》中,依然没有用字母来表示数.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尽管在方程的求解上取得突破,但仍未利用字母表示数的便利.塔塔里亚(1499-1557年)为了不遗忘所发现的三次方程求根公式,自编长诗.

中世纪阿拉伯的数学家尽管在数列求和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他们不会用字母来表示数,他们只能通过具体的若干项来说明求和的方法.虽然“代数学”的名称源于花拉子米(约780-约850年)的著作,而花拉子米却用“1平方与10根等于39单位”这样的语言来描述一元二次方程x2+10x=39.

“字母表示数”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过程,经过许多数学家的探索和完善.诚如M.克莱因对“新数运动”的批判:从古代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开始直到韦达和笛卡儿以前,没有一个数学家能意识到字母可用来代表一类数.因此,这样的过渡仍然需要经历缓慢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困惑

在长期的算术学习中,学生形成的认知与代数学习有较大的差别,“字母表示数”意义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是造成学生学习代数的主要障碍.字母意义的演变过程为:记数符号—未知数—任意数.随着人们对字母意义认识水平的提高,字母表示数的功能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表现为:不同字母可以取同一个值;同一个字母在不同时刻可以取不同的值;同一字母在不同问题中可以取不同的值;在同一题中不同的数要用不同字母表示;字母不一定表示对象,也可以表示单位(如m可以表示米)等.

(四)根据历史,重构课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情境1:写一列数“1,5,9,x,17,21”,请问:x表示什么数?让学生体会,在以前的学习中,字母更多地表示特定的未知数.

情境2:例如,一只白兔四条腿,两只白兔八条腿……

师:你们能一直读下去吗?

生1:三只白兔十二条腿,四只白兔十六条腿……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歌?

生2:a只白兔4×a条腿.

生3:b只白兔4×b条腿.

生4:x只白兔4×x条腿.

师:大家的想法比较一致,用字母表示.为什么这里的“4”不用字母表示?

生4:每只白兔有4条腿,这是不变的.

师:用字母表示数不是简单地用字母代替数,可以把变化的量用字母表示,不变的量照写.

师:刚才我们说的十二、十六都是其中的一种情况,那现在的“4×x”呢?

生5:所有的情况.

生6:各种不同的情况.

师:这里的字母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字母,但是它可以代表无数个数.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所经历的过程,你觉得字母只是代表特定的未知数吗?

生:不是.

师:那现在代表什么?

生7:不是特定的.

生8:不确定了.

生9:是变化的.

生10:表示许多数了.

师:对!现在字母表示的是变化的未知数.此时的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吗?

生11:不可以.

师:对,只能是什么数?

生11:正整数.

师:那字母还只是表示未知数吗?

生11:不只是,可以表示已知数了.

师:既然是已知数,为什么还要用字母表示?

生11:因为正整数很多,我们不能确定它到底是多少.

生12:因为它有很多个.

师:这样的数太多了,用一个字母把它们都概括进来了.由此可知,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未知数、变化的未知数、已知数.

2.自主探索,展示过程

师:我们来数由正方形组成的几个图形中火柴棒的根数!

师:这些图形中分别有多少根火柴棒?

生1:4根、7根、10根、……

师:如果摆10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又有多少根火柴棒?

生2:31根火柴棒,我是画图一根一根数出来的.

师:很好,你完成得很认真.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3:如果有200个这样的正方形,我们画图形去数,这方便吗?这个方法肯定不是最科学的.我认为应该寻找规律,这个问题就像我们锯木材:每个正方形相当于一段木头,而除了两端的两根火柴棒外,中间的都相当于锯口,而且锯口数正好是木头段数减去1.所以应该用4乘以正方形个数再减去重叠的火柴棒的根数,就是4× 10-(10-1)=31.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4:我还有另一种方法,结果也得31.

师:说说你的看法!

生4:既然有10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上面应有10根火柴棒,下面也有10根,而中间的算法与之类似,不过应该比木头段数多1,是11根,这样2×10+11=31.

师:大家听懂了吗?

生众:听懂了.

生5:我认为他们的办法太麻烦了.既然是10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用手把最左边的那根火柴棒盖上不看,右边就是10个由3根火柴棒组成的框,就是10×3,再加上1根,这样10×3+1=31.不论由多少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用这种方法都能算出来,就是用3乘以正方形个数再加上1.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不错.既然你们谈到任何多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那么我们怎样表示任何多个正方形呢?

生6:任何多个,就是大家也不知道有多少个,用小学时学过的x吧!

生7:我们还可以用m、n、….

师:如果摆x个正方形,那么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生3:按我的方法,应该是4x-(x-1).

生4:按我的想法,应该是2x+(x+1).

生5:按我的想法,应该是3x+1.

师:这三种方法都表示了这个问题的结论,用字母表示的好处是什么?

生8:这样更具有一般性.

师:那么以前我们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可以用字母表示吗?

生:当然可以,不过要用到很多字母.

3.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师:下面的练习是“编故事”.故事的主角是“a×5”.如果a表示一张桌子的重量,那么a×5表示什么意义?

生1:5张桌子的重量.

师:而且是5张同样的桌子的重量.哪个同学来编?

(学生们用a代表各种数量,说了“a×5”的含义)

师:大家把“a×5”讲得这样丰富多彩,老师也来讲个这方面的历史故事.

师:在历史上,数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人类最初是用文字表达的(如:每张重量×5,每段长度×5,每组人数×5).用文字来表达,显然比较烦琐.因而,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想到了用“缩略”的方法来表示.仿照丢番图的方法,这里的“每个重量×5”,取“重”发音的第一个字母,表示成“z×5”.那么“每段长度×5”和“每组人数×5”怎样用缩略的方法表示?

生2:c×5和r×5.

师:丢番图用字母的缩略形式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虽然简洁了,但每个字母都表示特定的意思,不能把c×5和r×5等同,所以并没有给研究数学带来更多方便.到了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想,如果把各种情境中字母的特定意思都去掉,不都是一个数和5相乘吗?所以韦达就表示成了a×5.这里的a还是特定的意思吗?

生众:不是!

师:对,字母a已经不表示任何具体的意义,只是一个符号而已.自从韦达把字母当作符号来表示数之后,许多数学难题得到解决,数学获得飞速发展,韦达被称为现代代数学之父.

4.实践应用,归纳小结

例1(1)若长方形的长为7cm,宽为xcm,则周长为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cm2.

(2)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步行要t小时,现要求他提前30分钟到,此人步行的速度为_______千米/时.

例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补充:修辞代数解法:其中一个数是和与差的和的一半,另一个数是和与差的差的一半.

缩略代数的解法:以丢番图的解法为代表.设和为100,差为40,较小数为x,则较大数为x+40.这样就有x+x+ 40=100,从而得x=30,30+40=70,因此两数分别为70、30.

符号代数的解法:以韦达的解法为代表.设和为a,差为b,又设较小数为x,则较大数为x+b,于是x+x+b=a,故得因此两数分别为

(五)总结

1.用字母表示数的特点

字母表示数更能反映事物的一般性;字母的取值应使式子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情况.

2.字母表示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同一问题中,不同的量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不同的问题中,不同的量可以使用相同的字母表示,但字母的含义不同.

(六)作业

P79:1,2,P80:3.

1.涂荣豹,宁连华.中学数学经典教学方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4.李迪,主编.中外数学史教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缩略韦达白兔
方程之思——从丢番图到韦达
圆锥曲线中“韦达结构与准韦达结构”问题探析
圆锥曲线中“韦达结构与准韦达结构”问题探析
白兔眼睛红
大海失踪者
“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网络四字成语与文化
白兔打狼
兔兔兔赛跑
白兔白,黑兔黑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