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生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习能力;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058—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它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快乐地成长?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师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而新课标的颁布则要求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研究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由“权威者、主导者、训导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
二、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和实质。要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地、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有爱心,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如在教学时,经常用“你真棒”、“想一想,你肯定会说好的”、“你的理解确实有独到之处”等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爱护,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
三、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规律”。所以,教师就要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把课堂还给学生,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许多教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都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解决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
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世界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一半的时间使学生自己读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更是天经地义。
四、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如果没有学生个体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得到发挥,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时,他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斑羚飞渡》这一课,我将《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带入课堂教学,进行情景设置,营造悲壮气氛,学生的学习情趣被激发起来,引发了他们对生命、对舍已为人的牺牲精神的深刻而独特的思考。接着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学生通过复述课文,不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此时,不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非常轻松。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