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之“做”的新诠释

2015-05-12 02:32曹列文尤维明
创新时代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一陶行知

曹列文+尤维明

摘要: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践第一”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点,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本文从具体的操作角度来分类:第一,方法之做(动手、实验、观察);第二,形式之做(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第三,思想之做(思维,在劳力上劳心);第四,行动之做(实践、社会、活动、生活)。我们将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课例分析,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新诠释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符合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践第一”和“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观点,为此,“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1938年8月29日,毛泽东在边区小学教员暑期训练班毕业典礼上说:“知行合一是件大事,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说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教学做合一”的现代意义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在当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是为纪念陶行知把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应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由此产生了中国特色的本土的教育理论,伟大的文学家郭沫若说过:“二千年前孔夫子,二千年后陶行知。”从现实意义上讲,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现在的教育需要和现实生活多联系,才能使教育接地气,正如陶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最近陶研专家们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就是当今提出的素质教育理论。陶先生所办的学校就是最早的具有素质教育特色的学校。因此,我们需要陶行知的理论来指导学校的工作。

“知识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怎样将大量知识进行筛选重新组合,其实就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韦钰博士认为,教师教学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改变人的潜意识。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显现出来的,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二、“教学做合一”的现代诠释

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主体化、情境化、生活化”模式。陶先生说:“教学做合一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只教人学,就是教人学做事。无论哪方面‘做成了学的中心,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想做得好,就须在劳力上劳心,以收手脑相长之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学到真知识,培养学生真本领,让学生提高生存竞争的综合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有可持续发展之生命力。积极引导教师“教人求真”,鼓励学生“学做真人”。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陶行知先生认为,行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一切知识都来源于行动,行动又是实践过程,如果抛开行动,一切思想、创造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教育学本身就是一门由实践驱动的学科。教育是教与学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生活故事”,而任何研究都始于实际生活中真实故事所引发的问题。教学则是经验的传递,教师以经历的“生活故事”作为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载体,以期有效地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承传。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出现问题,而想方设法在经历的“行动”中寻求问题解决,并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行动-问题-求解-反思-再行动(创造)……”铺设的旅途。“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在于它已经做了什么或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它能否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行动”作深刻的“反思”,是否有足够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勇于求索的精神去“创造”。陶行知指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这是“活的教育”方法论的精髓所在。改革的“新点、亮点”是理想的、预期的,而“难点”是因为在行动中有许多尚未知悉的问题、困惑和缺陷。当问题、困惑和缺陷引发有价值的反思,产生新的知识和经验建构起来的思维方式时,也为“创造”培育了“思想”的土壤。坐而论道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只有行动,才能找到拯救已经走入应试教育怪圈的良方。

陶行知先生始终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既是教育过程,也是创造过程。”为此,教与学都应该以“做”为中心、以“做”为基础,这种以“行动”为基础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那么,我们又向何处去寻觅真正的教育呢?陶行知先生进一步提出,提高生活品质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多彩的大自然和鲜活的社会生活,“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要向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要改变以往把学校、课堂、教材当成“世界”的做法,把生活和世界融入课堂、教材。生活包括教育,教育是生活的影子,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新课程改革倡导课程应贴近、走进学生生活,“教学做合一”重在行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有效的。它让学生及时地发现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自己有直接的关联,从而持续地体验着学习的快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今天在学校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和服务社会做准备。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情感体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走进生活,教育就将变单调乏味为趣味无穷,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充满生命力。

基于上面的理论认识,课题组着手进行了“做”的校本理解和实践分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之“做”是在一件事情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层面的分类,是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实践的分类。这些类别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整体,是“做”事的各个方面。

课题组认为,“教学做合一”之“做”主要有以下几类:

1.方法之做(动手、观察、实验)

动手、观察、实验等都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做”的基础,是发现和创新的基础,它必须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无论是什么学科,都需要这样的基本技能,如物理、化学的学习需要不同方式的实验,需要观察各种不同的现象,发现不同的结论。如思品课堂的学习需要观察,观察故事的发展,观察生活的现象,以便能用正确的观点进行分析。课题组首先让“做”的课程走进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享受“做”的乐趣。学校利用每周一的第七节课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陆续开设了航模课程、编织课程、剪纸课程等累计28个关于“做”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13本比较像样的校本教材。在这些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丰富了学生“做”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做”的兴趣,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让每位学生会做一项生活制作”的“做”课程目标,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关于生活中“做”的理念,学生具有生活力的“做”逐步成为学校生活实践课程的一大特色。悉心落实“在做中学,在学中教,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坚持做一大事,开创教学做合一的新局面。

2.形式之做(学习方式、学习方法)

这里的“做”主要有合作、探究、体验,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的“做”、思考的“做”。传统的学习是一个“去问题学习过程”,即把学生原来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就等于完成学习任务,而新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用一个问题的结论去解决另外一些新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体验自己的和他人的共同学习经历,在经历中成长。我们始终把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的效点来抓,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养成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相配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3.思想之做(思维,在劳力上劳心)

这里的“做”是指思考、实践、运用、创新,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具有生活指导的“做”;陶行知先生倡导做中学、做中教,这个“做”,不是盲行盲动地做,也不是胡乱地做。他说“‘做字在晓庄有一个特别定义,这个定义便是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动,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他倡导灵活的做,即做什么事,便看什么书;问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倡导有意义的“做”,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陶行知的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如何把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行动之做(实践、社会、活动、生活)

这里的“做”是指生活、社会、活动、交往,是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生活之“做”。只有能够为学生学会生活的“做”才是有意义的做。而这样的做又是基于我们上述的三种“做”,上面三种“做”交织在一起,螺旋上升、互为补充,指导学生成为一个会“做”的人,一个会生活的人,一个能够享受幸福生活的人,一个能够为他人制造幸福生活的人。

“做”在生活中有交际,有真实的生活,有学习的生活,有社会的生活。

三、“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成果

一所名校必须是有个性的,学校发展虽然有其共性的规律,但更离不开个性的孕育和发展,不然就会千校一貌,各有特色才是办学规律的体现。优质性是独特性的基础,独特性是优质性的外显。

一所学校要科学发展,靠的是一大批优秀的教师。通过“学校激励,教师展示”,激发广大年轻教师的创造热情;通过“专家引路,理论带动”,培养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通过“研究驱动,综合提升”,实现教师“教中学,学中教”的有效成长途径,从而形成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终身发展方式。为了深入开展教学调研专题活动,我们推出了推门听课—课堂教学研讨、备课督查—优化教学准备、师生座谈—提升师生互动的青年教师锻炼模式,每学期,学校还组织青年教师前往兄弟学校交流学习。同时结合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教师成长的铺路石。学校相继出台了师徒结对、技能比赛、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一起搭台亮相,教科室和教学处专门制定了相应的青年教师培养激励制度和政策。

我们将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的变革,通过课例分析的方式研究课堂,形成具有陶研特色、学校特色的高效课堂;以课例分析为突破口研究课堂教学的课例是一种全新的形式,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能探索出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和策略,而不只是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合一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