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味;目标;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118—01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主要要靠教师去引导。教师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选择彰显语文味的教学内容,设计凸显语文味的教学过程,能够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一、目标制定凸显语文味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多教师只是注重情感态度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其实,在语文教材中,情感态度是渗透其中的,学生在赏析语句,感悟文章主旨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情感教育,无需教师做更深远的拓展。所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目标的制定时,要把重点放在语文范畴的学习上。
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三峡之秋》一课的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虽然教学目标的制定充满了语文味,但是个别教师在执行时却抛开目标,用多媒体课件过分展示三峡景色,虽然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但是却像“地理课”一样详细,占去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对文章的写法、优美句子的赏析却做得不到位,这就是偏离目标的现象。所以,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切不可失控,要时刻把语文的东西摆在首要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紧扣目标,严格按照目标指导的方向进行。
二、内容选择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堂不能只是探究“怎么教”,更要探索“教什么”。小学语文课堂要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母语的用法,还要有对文学的鉴赏。语言的学习具体表现在语言交际、阅读和写作上,文学的学习则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散文,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诗歌散文的鉴赏方法,包括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助景物描写抒发感情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方法等。
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就要教给学生赏析诗句的角度和方法。《送元二使安西》描绘的是作者不舍朋友的离去,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画面。作者写“柳”是为了表达“折柳送别”之意,这里是用景物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的心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接抒情,表达离别之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赏析诗词时抓重点词语,有时是修辞手法,有时是传神的动词,要根据诗词表达的主旨去赏析。当然,诗词的赏析角度有很多,教师只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方法,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词含蓄美。
三、教学设计渗透语文味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每个环节都要以语文味为基点,打造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堂。目前有的语文课堂只是突出文章情节的展示,忽视朗读环节,其实“读”在语文教学中恰恰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是一种交际工具,如果不让学生读和说,那么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尤其是诗歌的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更要重视“读”的环节。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你,浪花的一滴水》一课,学习的重点就是读。先是自由读,然后是小组比赛齐读,接着是个人感情读。学生读熟后,感情才能融入其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在“感情读”的环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等,使学生在诵读后,对雷锋精神领悟得更到位,感觉到“雷锋”就是普通、纯净的“一滴水”。这些感悟是由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不是教师“灌输”的,这说明语文的学习要用“语文的方法”才好。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设计中要加入更多的语文因素,使“语文味”更浓一些。
语文课堂本来就要彰显语文的东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 积累文本内容,赏析优美的语句段落,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表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不是自然科学的探究,不是化学实验的结论,而是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智慧的转化,最终实现文化的沉淀、内化,形成自己的文化世界。所以,语文课最好姓“语”,这样才能使语文课韵味十足,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