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意之中一点忧

2015-05-12 21:23楚丽萍
甘肃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陶渊明

楚丽萍

【关键词】 陶渊明;惬意;忧愁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82—01

陶渊明被誉为“山水田园诗人第一人”。他从29岁开始出仕,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人生愿望,他从小接受儒家、道家思想,长大希望建功立业。但是森严的门阀制度,使出身庶族的他,备受轻视,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进入官场,可是他虽入了官场却没有入官道,几进几出,现实的残酷迫使他不得不放弃官场,放弃了由仕途实现理想的愿望,最后在彭泽任上辞官,彻底告别了官场生涯。

诚然,归田使陶渊明找到一条人生的理想之路。在这条理想的人生之路上,陶渊明逐步消解了人生的苦痛,获得了精神的慰安。叶嘉莹先生就说:“研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了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的经历。”

告别官场后的陶渊明的确是惬意的、悠闲的。这在他归隐后创作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农村风光,田地、草屋、果树、袅袅炊烟,在陶渊明的笔下,就变成了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景,景中寓情,处处体现着他脱离官场,如同鸟雀挣脱牢笼重获新生的自由、喜悦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已不再单纯是一个笼子,反而成为他身上背负的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令他无奈而窒息。也许在入仕的时候,他在梦中多少回梦到他简陋的房舍、门前的桃李、但这些只能在梦中出现。现在,11年的官场生涯总算结束了,他回家了,重获自由了。在《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人生的真正意义,那不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回到自然中,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吗?

他回来了!“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船行顺风,轻快如飞,我们可以想见他站在船头,眺望着家乡,归心似箭,想象着家中的一切,恨不得立刻到家。“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跑着,拉着迎在门口的孩子,看到院子里依旧的松菊,坐在堂屋自斟自饮,自得其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即使居室狭小,但这里是他精神家园的寄托,高贵灵魂的安放之所。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望望远处的景色,看到了自然而然冒出山头的云朵,又看到了黄昏之际归巢的鸟儿,其实无心出岫的云,归巢的鸟儿,不正是他自己吗?现在他可以悠然地享受涉足庭院的乐趣,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置身于欣欣向荣的天地万物中,感受大自然的迁流不息,禁不住登山长啸,临水赋诗,生活是多么惬意、悠闲呀!

可是,笔者却看到了陶渊明背后隐隐的忧愁,“乐琴书以忘忧”,忘忧?忘记什么样的忧愁?忧从何来?笔者通过仔细阅读发现,他在“策扶老以流憩”的时候,却“时矫首以遐观”,不时抬头眺望远景,笔者以为他矫首遐观,还是有所顾虑的,他平生的追求没有得到实现,在那样一个黑暗、腐朽、是非颠倒的社会,他也想跻身朝廷,报效祖国,但最终无奈地选择了归隐,归隐是他在官场山穷水尽的表现,人在无奈中的选择,总会在不经意间回忆,他其实还是无法做到释怀,一个从小深受儒家思想,一个从小树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诗人,一旦中途放弃,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脱下官袍,换上布衣,但心里还装着天下的百姓,所以在这样一种现实与理想交织的矛盾之中,忧愁悲伤时时袭来,手抚着孤松,流连徘徊不愿离去,在等皇上征召他回去吗?不,皇上来征召他了,可他毅然决然拒绝了,拒绝了朝廷三番五次的征召,他也就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农夫做得越彻底,理想就离他越遥远。

陶渊明在享受归隐的愉悦之中,同时也不得不接受贫困的现实。他在拥有“倚南窗以寄傲”的自尊的同时,就得有“审容膝之易安”的精神准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以渊明的身份地位和才智,本应是不会贫困的,至少,他可以成为乡里缙绅,譬如他可以用颜延之送来的两万钱购置土地而成为地主,何至于饥饿呢?但如果渊明也像小市民一样过日子,或者像真正农民一样劳作,那也就不是陶渊明了。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素心人陶渊明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
陶渊明的隔世情怀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传论》:苦痛的现实感叹——对李长之陶渊明批评的研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