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兵
摘 要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以青少年为例,探讨“潜在合作”对决策的作用。实验在原有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竞争因素,结果表明:提议者面对直接威胁到他的竞争者会表现出利己的态度,而面对潜在的合作者表现出公正利他的态度。
关键词 竞争 合作 决策公正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3.079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for"Potential Cooperation"on
Decision Impartiality of Proponent
WU B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e research, which takes youngsters as specimens,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decision proponents' emotion on the decision under the situation of unknown results through one experiments. Based on its original paradigm, the experiment includes the factor of compet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nent will present self-interest attitude in the face of his directly minatory opponents, by contrast, confronted with potential cooperator , the proponent will exhibit impartiality and altruism.
Key words competition; cooperation;decision impartiality
1 问题提出
心理学中决策研究经常用到独裁者博弈范式。在独裁者博弈中两个参与者分别被称为提议者和接受者。实验的过程基本是主试给提议者一笔奖金,让提议者来决定如何在提议者和接受者中进行分配,接受者只能同意提议者的分配方案,无权反对。而在本实验中设计了竞争性情境,对其进行了改进:除了原有提议者(为了防止“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的内在冲突,在实验中我们将分配的提议者称为被试的一位朋友),增加了“竞争者”(与提议者相同也会为某分配事情提出自己的方案),此外将独裁者博弈中没有任何反对权的接受者变为拥有选择权的选择者(在多个分配方案中必须选择一个,为潜在合作者)。从而探讨前人研究中忽略的“潜在合作”对博弈的影响。
2 实验
2.1 目的
合作对博弈公正性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试
来自山东某高中学生92人,其中男生50人,女生42人。平均年龄16.59岁(SD = 0.48)。此前从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2.2.2 实验设计
实验为2(两种情绪:快乐/悲伤)?(竞争水平:无/有)?(人数多少:少/多)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在博弈情境中的决策。
2.2.3 实验材料
(1)诱发情绪的影视片段。快乐的视频为《唐伯虎点秋香》电影片段;悲伤的视频为《我的兄弟姐妹》电影片段。(2) 情绪评价问卷。
2.2.4 实验程序
首先我们会给被试播放诱发情绪的影视片段,随后让被试填写情绪问卷。情绪问卷填好后,再让被试去做实验任务。
在无竞争三人参加分配的情境下给被试呈现材料:如果在一次有三个人参加的测验中,你的一位朋友与其中一位同学都回答对了4道题而另一位同学回答对了1道题。现在随机让你的朋友分配100元钱,而其他同学都没有权利去拒绝分配比例,只能接受,那么你认为你的朋友会如何分配这100元钱(注意:其他同学没有权利拒绝,包括同样答对四道题的另外一位同学,给他们多少钱他们只能接受,分配的钱可以不是整数)。
在有竞争三人参加分配的情境下给被试呈现材料:如果在一次有三个人参加的测验中,你的一位朋友A同学与其中一位同学都回答对了4道题而另一位C同学回答对了1道题。现在这两位同样答对4道题的同学都可以提出分配100元钱的方案,但是答题最少者C同学,会从他们提出的两个方案中选出一个令他最满意的方案,并按他选择的方案分配这100元钱。并且被选中方案的提出者会额外获得一只钢笔作为奖励。(注:一、假设大家都想得到这支钢笔;二、同样答对四道题者是你朋友的竞争对手,为了获得钢笔他也会提出分配方案;三、答题最少者C同学有决策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你的朋友会如何分配。 (分配的钱可以不是整数,可以用分数直接表示) 无竞争、有竞争十人情境类似。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情绪诱发效果检验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情绪诱发效果非常理想。
表1 情绪诱发效果显著性检验
2.3.2 “潜在合作”对分配的影响
在实验中有答对四道题的人以及一位只答对一道题的人。在有竞争的情境下,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令他满意的方案。由于被选中方案的个体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提议者必然也会考虑这位潜在合作者的感受。那么通过对比提议者前后对答对一道题人的分配金额的不同,我们得出一些结论。
在由三人参加分配的设计中三人共答对9道题,分配金额为100元,由于最后一人只答对了一道题,因此最公平的分配为最后一人得11.1元。因此我们把最后一人得10~12元的方案称为公正;把最后一人得12元以上的称为有益;把最后一人得10元以下的成为损害。同样在由十人参加分配的设计中十人共答对37道题,分配金额为100元,由于最后一人只答对了一道题,因此最公平的分配为最后一人得2.7元。因此我们把最后一人得2~3元的方案称为公正;把最后一人得3元以上的称为有益;把最后一人得2元以下的成为损害。具体统计如下:
注:当最后一人有选择权并且参与分配的人数为十人时,决策者的决策都是“有益”。因此此时无法统计。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处在何种情绪状态下有无选择权对分配方案都起到显著的作用。当最后一人有选择权时,“有益”的人数将明显增加,而“损害”的人数将明显下降。这表明当最后一人为“潜在合作者”时,个体会更加考虑最后一人的利益。同时通过表2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意外的结论,就是当最后一人无选择权时,做出“有益”决策的比例仍高达50%,即使最后一人不是自己的“潜在合作者”,个体还是会分给他们多于自己应得的钱。考虑到最后一人答对的题只有一道,这表明高中生在做出决策判断时也有同情弱者的倾向。
表3 情绪、选择权与决策公正性检验表2
通过表3我们还可以看出情绪在提议者对答题最少者分配的决策中作用不显著,并且无论在何种情绪状态下决策者选择“有益”决策的人数都最多,再次表明了高中生在做决策时有同情弱者的倾向。
2.4 讨论
相比于答题最少者没有选择权,当答题最少者有选择权时决策者会给他更多的钱。之所以被试给他的钱会比没有选择权时高很多,我们这样理解,这是因为被试认为有选择权的人会选择一个对他自己本身有利的方案,而这个有利被试认为就是有更多的钱给了答题最少者,而不是单纯的公平分配。也就是被试认为答题最少者会选择一个给他自己更多钱的方案。这反映出高中生普遍认为他人在做选择是利己的。可见决策的提议者会对“潜在的合作者”表现出有益利他的态度,而对直接威胁到他的竞争者表现出利己的态度。这正好符合不确定管理模型的核心观点即当个体体验到不确定感时,会亲近其所信奉的文化世界观,而疏远其它不同的世界观,并且对支持其文化世界观的人和行为给予积极反应,而对于威胁其文化世界观的人和行为则采取消极反应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使答对一道题目的人没有选择权,被试仍旧会给他多于“公正”的钱数,可见高中生“同情弱者”的心理还是比较强烈的。
3 结论
在竞争情境下,作为提议者的高中生面对潜在的合作者则表现出公正利他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 Knetsch J L, Thaler R H. Fairness and the assumptions of economic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 S285-S300.
[2] Milkman K L, Rogers T, Bazerman M H. Harnessing our inner angels and demons: What we have learned about want/should conflicts and how that knowledge can help us reduce short-sighted decision making[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3(4): 324-338.
[3] Van den Bos, K. Hot cognition and social justice judgments: The combined in?uenc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factors on the justice judgment process[M]. In D. de Cremer (Ed.),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justice and affect (pp. 59-82).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