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娜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为它不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纯理论的东西,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生活 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3.064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Life Experience Perspective
YI Na
(Mongolian Autonomous Mongolia Middle School of Xinjiang Boertala,
Boertala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Xinjiang 833400)
Abstract Mathematics comes from life, applied to life, because it is not independent of what life beyond pure theory, it is with our lives. Emphasis on students from conscious life math problems, you can play a greater motivation to learn their autonomy, but also helps to develop their 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life; teaching; interest
1 数学教学和学习来自生活,源于兴趣
1.1 与现实相违背的“真理”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于实践。一教师给学生出一道這样的题:“我们的教室前门到后门有12米,一个学生的步长有0.6米,问从教室前门走到后门需要多少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没有接触到除法这一应用题概念时做这一道题相当棘手,有少数同学能用12/0.6=20(步)。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个班的教室有12米,我的步长有0.6米,用自己的步测量一下教室,就能知道结果。”最后一些学生得到答案是40步、50步、60步……出现各种结果。“同一道题,为什么得到多种答案?”学生们思考道。
理论上20步就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实际经验告诉我们40步、50步、60步……才是我们所要的正确答案,教师要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提问意识。在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从此方面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更应该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地去思考,以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探究和思考能力。
1.2 用数学解释生活、把兴趣系于数学
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说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前,教师给了这么一道题:小红喝一杯饮料,分四次喝完。第一次喝了这杯饮料的1/6 ;加满水后,第二次喝了一杯的1/3 ;然后再加满水,第三次喝了半杯,又加满水,第四次一饮而尽。问小红喝的饮料和水哪个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答案是一样多,1/6 + 1/3 + 1/2 = 1 ,在思考讨论一段时间之后,有少数同学能得出喝的饮料是一杯,对于水的量是多少不知道,但大多数都认为喝的水比喝的饮料多,但当教师给出答案是一样多都是一杯,喝水的量1/6 + 1/3 + 1/2 = 1时同学们很迷惑,不知道为什么,但他们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却告诉老师:“这到底是怎样得来的,我非弄清楚不可。”看到这一场面,教师知道自己的题达到了效果,成功的激发了学生对分数的数学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同学们必定积极思考,全神贯注,课堂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3 估算
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可以对数学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和数学意识,如在学习估算时,教师给出一道题:芳芳马上就要上学了,于是妈妈带着芳芳一起逛商场,芳芳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个非常好看的小书包和一个带有卡通图案的铅笔盒,价钱分别是书包32元,铅笔盒29元,问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多少钱呢?(用估算的方法)。
有同学用四舍五入的凑整法进行估算,先把32 估算成30,把29估算成30,得到30 + 30 = 60,得出妈妈大约要带60元,学生的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实际生活是32 + 29 = 61元,妈妈必须要带够61元才能买下两样礼物,理论答案与实际生活结果出现了不一致。“为什么呢?”大家很疑惑,有同学联系实际,发言道:“我们估算的是60元,但是这两件物品的实际总和是61元。如果芳芳的妈妈按照估算的结果只带60元,那就不够买这两件商品了。记得有一次我姑姑带我去买书包,她觉得可能要花七十多元,于是姑姑就带上了100元,说要带的多一些,这样就不会差钱了。所以,如果芳芳的妈妈只带60元钱就肯定是不够的。”
对于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也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在数学学习中不能尽信书,也不能无书,数学学习要在学习上产生疑问,用生活知识去解决,在生活中实践数学。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1)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拓学生新视野。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应用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老头儿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共有财产19头牛,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分得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得四分之一,三儿子分得五分之一,但不能杀牛宰牛,问要怎么分才符合遗言?”看问题很简单,只要按照题目要求,19除以2,19除以4,19除以5就能得出答案,但得到的结果不是整数,这就使学生们不解了“这该怎么分呀?”按照以往的解题惯例,根本没有方法,老师也明确表示这道题没有出错,过一会儿,老师说道:“这老头儿的三个儿子因为不好大吵大闹的时候,从路边来了一个牵牛的老头,问清状况后把自己的一头牛放到19 头牛中,老大分二分之一得10头牛,老二得四分之一分5头牛,老三得五分之一4头牛,最后这老头把自己的一头牛拿到,潇洒的离开,三个儿子目瞪口呆,最后也牵着自己的牛走了。”这样答案也就出来了,把19凑成20,20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正好是10、5、4加起来等于19,同学们大悟,“原来题还可以这么解。”
用生活发现问题,又用生活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带一双发现问题眼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具有其独特的新观点和新思路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让学生实践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学习兴趣并获得知识,如在教学了行程相关例题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问题:“已知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现在两车同时从相距400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由于题中未说明行驶方向,因此教师让学生设想可能行驶的方向,并组织两个学生在教室中按四种情况进行了演示:(1)同时相向而行;(2)同时背向而行;(3)两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的快的车在前;(4)两车同时向同一方向而行,走得慢的车在前。此时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启示,这道题应该如何解答呢?这样,学生很快得到这道题应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① 两车同时相对而行,相遇后又拉开距离;(80+60)?400 = 20(千米)
② 两车同时背向而行;(80+60)?+400=820(千米)
③ 两车同时同向而行,小轿车在前面,客车在后面;80?+40060? = 460(千米)
④ 两车同时同向而行,客车在前面,小轿车在后面,60?+400-80? = 340(千米)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疑问,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其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活动中。
(3)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数学就产生在生活中,如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说:“我前几天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份报纸上报道了这样两则广告,甲商场实行有獎销售:特等奖2000元1名,一等奖1000元2名,二等奖500元10名,三等奖100元100名,乙商场则实行九折优惠销售。那你们猜一猜,哪一种销售方式会更吸引大家呢?哪一座商场使消费者获得了更大的优惠呢?
此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教师做了一个假设,假如有19人,其中有3人认为去两家商场都可以,有9人愿意去甲商场,7人喜欢去乙商场。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甲商场的销售方式更吸引人,但是不是真的实惠呢?在实际问题中,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有以下几种情况:
(1)若甲商场确定每组设奖,当参加人数较少时,少于113(1+2+10+100=113)人,人们会认为获奖机率较大,则甲商场的销售方式更吸引顾客。
(2)若甲商场的每组的营业额较多时,顾客得到的优惠幅度就相应的小,因为甲商场所提供的优惠金额是固定的,共19000元,假设两商场提供的优惠都是19000元,则可求乙商场的营业额为190000元,(19000 ?10%=190000),所以由此可得:①当两商场的营业额都不足190000时,这时甲商场提供的优惠仍是19000元,而乙商场的优惠则小于19000元,所以甲商场优惠较大。②当两商场的营业额都为190000元时,两家商场所得提供的优惠同样多。③当两家商场的营业额都超过190000元时,甲商场的优惠仍保持19000元,而乙商场的优惠则大于19000元,所以乙商场提供的实惠较大。
3 结论
总之,在生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教会学生用发现的眼光看问题,对问题抱有疑问,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理数学,用数学,用科学风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活用生活中的数学事例,让学生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版.
[3]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数学教育. 2003(3):4-6;小学青年教师.2003(4):9-10;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