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面子与负面面子在汉语中的对称性
——以“不是我说”为例

2015-05-12 01:47
关键词:面子消极语料

王 冠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正面面子与负面面子在汉语中的对称性
——以“不是我说”为例

王 冠

(陕西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面子理论认为在话语交际中,人们会尽力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而话语标记语“不是我说”的使用过程充分体现了面子理论。这一话语标记语可以维护说话人和听话人的积极面子,并缓和对听话人消极面子构成威胁的言语行为的力度,化解交际中不得体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面子理论在汉语文化中的普遍性。

正面面子;负面面子;话语标记语;对称性

Brown和Levinson(1987)在研究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时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然而,面子理论的普遍性却遭到质疑。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1]32顾曰国(1992)指出,“B&L的模式不适用于分析汉语中的礼貌现象,因为汉语中的消极面子概念似乎不同于B&L对于消极面子的定义,如汉语中邀请、承诺等言语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认为是威胁消极面子的。”[2]16李军(2001)也认为:“汉文化中的使役行为不构成对受话人负面面子的威胁”,[3]376-377或者积极面子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同样的意义,但消极面子的要求在中国文化中却不普遍。[4]127更有学者认为,虽然中国人的好客和体贴、宴会中的劝食,都有勉强对方、妨碍他人自由之意,但在汉语中却不被认为是面子威胁行为,因此否定消极面子在汉语中的存在[5]27。然而,仅根据邀请性话语为语料的分析结果并不能否定汉语中存在正面面子与负面面子的划分[6]451-486。基于上述观点,本文从汉语话语标记语“不是我说”出发,以期证明面子理论在汉语文化中的对称性,即在汉文化中,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也是对应存在的,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也是普遍适用的。

一、面子理论与话语标记语

1.面子理论

面子的概念最早由西方语言学家Erving Goffman (1967)提出。[7]5-45而Brown和Levinson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理论(The Face Theory),从而把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进行研究。Brown 和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8]61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在话语交际活动中,人们需求的面子可以分为两种: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8]62Brown 和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ATs)[8]24,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

从交际双方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出发,Brown 和Levinson将FTA分为以下四大类:(1) 损害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 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建议、劝告、威胁、警告等;(2) 损害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反对听话人的见解,对听话人给予批评、嘲讽、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争执,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3) 损害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申辩、接受批评或提议,对听话人过时的反应做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4) 损害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自谦、批评或恭维,推诿、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等。[7]70

2.话语标记语与面子

言语交际中诸如英语中的I mean,you see,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well等,汉语中的“不是我说”、“你知道 ”、“我的意思是”等这样的一些表达形式,它们不对话语的真值条件产生任何影响,也不增加话语的命题内容,但它们构成话语组成的一部分,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和理解产生语用制约性,具有标记话语的特征,称作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9]304由于人们的话语交际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威胁面子的行为”,所以交际者要采取礼貌原则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其中很有效的一条就是选用话语标记语,例如:

崔永元:你想过没想过,他的想法有时候可能会有合理的成分?

刘君:合理还要合情,是不是?(《实话实说》之 “我的儿子太潇洒”)

此例中,主持人的话语中用了“有时候可能”这样的标记语,维护了对方的交际面子。人们使用这些话语标记语,就是希望能够缓和对面子的威胁,调解人际关系。[10]37

“面子”一词被认为是从远东文化中顺从、礼貌的观念中派生出来的,[11]34面子理论与东方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本文以汉语中“不是我说”这一话语标记语为例,试图证明面子理论在汉语文化中的普遍适用性。

二、“不是我说”的面子维护功能

“不是我说”这一话语标记语,体现的并不是其本身的语义意义,而是其维护交际双方面子的语用意义。

本文中“不是我说”有以下几种形式:(1)“不是我说”和“……话”搭配;(2)“不是我说”后接“你,您,你们”等代词;(3) “不是我说”加“哩,咧,哪”等语气词。文中所选有关这一标记语的语料皆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及北大中文系语料库。所选54条语料中,有20条为话语标记语,根据Brown和Levinson对与面子有关的话语行为的分类,对20条语料分类统计如下:

表1 语料数据分类统计

1.维护话语交际者的积极面子功能分析

在话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被广泛用于维护交际者的积极面子。

(1)维护说话人积极面子

当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如说话人道歉、接受批评、忏悔、承认有错等出现时,说话人用“不是我说……”这一话语标记语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例如:

① 不是我说句不吉利的话,今天上午我右眼皮一直跳个不停。

② 不是我说不沾弦的话,他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算是报应了,前几年他丧尽天良的事干得太多了。

例①例②中,说话人承认自己说话有不得体之处,在“不吉利的话”“不沾弦的话”前加上“不是我说……”,缓和了这句话的“不吉利”“不沾弦”程度,也缓和了对说话人积极面子的威胁程度。

(2)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

在听话人看来,言语交际行为如反对、抱怨、谴责、争执等都损害了其积极面子。例如:

① 不是我说你们,总不能理直气壮当主子,自个先觉得不如人矮了三分。[12]

② A: 这次咱们的居委会主任选举,大家看小陈怎么样?

B: 就她?其貌不扬,看着一点儿过人之处都没有,又不精明。

A: 你可不要小瞧小陈,不是我说哩,咱们这整个一片小区里,能顶上她的可真不多。

③ A: 老婆,我这次赌钱又输了一万。

B: 不是我说你,你的胆子也太大了!

④ 小芳呀,不是我说你,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成天无所事事,就知道臭美,以后你可怎么办呀?

例①中,董延平劝告何雷不要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但何雷却不同意,所以用了“不是我说……”来缓和说话语气,降低对对方的正面面子的威胁程度。例②中,说话人明确表示不同于听话人的观点,但后面用了“不是我说哩”来缓和语气。例③中,丈夫赌钱输了一千五百块,妻子说这话时有一种抱怨、谴责的意味,用“不是我说”缓和了这种语气,维护了丈夫的正面面子。同样,例④中,说话人虽然说的是“不是我说你”,但接下来支持的言语行为却是批评。由于说话人要实施“说”(批评)这个言语行为,但是这样势必对听话人的面子造成伤害,为了降低批评这个消极言语行为对说话人的伤害,说话人在意图性言语行为之前加上了“不是我说你”这个支持性言语行为降低了话语的施事能力,从而维护了听话人小芳的正面面子。

2.维护话语交际者的消极面子功能分析

虽然由于社会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消极面子在汉语中的普遍性遭到国内个别学者质疑。他们认为:对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等相对于群体来说无足轻重,因此,汉语中不存在消极面子。[13]57-58但对本文所选语料的分析证明汉语中消极面子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所选语料中没有出现说话人维护自身消极面子的案例,在此暂不讨论维护说话人消极面子的情况,而着重讨论维护听话人消极面子的情况。

在本文所选语料中,有30%是用于维护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命令、请求、建议、警告、恭维等都会威胁到听话人的消极面子。例如:

① A: 我们家那小兔崽子又不写作业,刚吃了我狠狠一顿拳头。

B: 不是我说你,老张,如果他是我儿子……。

② A: 大哥,这么晚怎么你办公室就你一个人,连个警卫也没有?

B: 没事儿,我自己会多加小心的。

A: 不是我说你,你真的缺几个精兵强将来保护你,现在局势这么乱,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例①中,B劝说A如何对待他的儿子,为了表示自己并非想干预A的私事,B用了“不是我说”来强调这一点。例②中,A为了缓和劝告甚至警告B要加派人手的意味用了“不是我说”这一标记语。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话语标记语“不是我说”的使用过程充分体现了面子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面子理论在汉语文化中的普遍性,即汉文化中,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是对应存在的。对这一现象的探讨,有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本文所选语料中没有出现说话人维护自身消极面子的案例,究其原因,或许源于英汉文化背景的差异,即汉语受儒家文化“礼”思想影响较深,因此交际者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尽力维护对方的面子,但对于自己的愿望、隐私、目的等却可以忽视,或许源于本文所选语料及话语标记语的局限。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1]李军,宋燕妮.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J].修辞学习,2004(2):32.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6.

[3]李军.使役方式选择与社会情景制约性的关系分析[J].现代外语,2001(4):376-377.

[4]徐静.浅谈面子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几种表现[J].考试周刊,2009(9):123-127.

[5]刘欣.中西文化中面子观差异及语用策略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15):27.

[6]Mao, luming.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1):451-486.

[7]Erving, Goffman. 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1967.

[8]Brown, P. &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9]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304.

[10]许静.话语标记语的元语用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7(4):37.

[11]Scollon, Ron and 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Oxford: Blackwell, 1995.

[12]王朔.永失我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3]周洁.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8):57-58.

[责任编辑:王建科 责任校对:王建科 陈 曦]

2015-03-16

2015-07-01

王冠(1986-),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H030

A

1673-2936(2015)03-0056-04

猜你喜欢
面子消极语料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面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