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价值及实践研究

2015-05-11 01:31杨瑜琳
艺术评鉴 2015年8期
关键词:淮剧价值音乐

杨瑜琳

摘要:淮剧作为盐淮地区所特有的民间文化,是江淮地区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本文梳理了淮剧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了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价值,分析了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淮剧文化的“艺术之种”播散进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关键词:淮剧 音乐 课堂 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系列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及指导性文件的出台,我国艺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如何将本土音乐融入音乐课堂,是目前我国音乐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淮剧又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2008年6月淮剧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是我们的先辈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作的音乐文化,体现了当时的劳动生活方式和地域风俗民情。将淮剧融入音乐课堂,可以培养孩子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领会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一、淮剧的发展历程

淮剧的主要起源地是江苏省盐城市的建湖一带,最初的形式是“门谈词”,其后与“香火戏”互相影响,最后加入了徽剧和京剧的元素,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发展过程,直到清末逐步定型。

“门叹词”的出现大约在明末清初,当时苏北农村穷困,水灾频繁。逃荒者走乡串户,挨门逐户,乞讨卖唱。常以虞美人等曲调,唱“门叹词”谋生,内容多数是人们所熟悉的民间故事,比如《赵五娘上京邦》、《孟姜女哭长城》等,这些曲目一般情节比较曲折,主要人物遭遇悲惨。但有些唱词,往往信口唱来,不仅冗长繁琐,还半通不通。后经乞讨艺人搜集整理,不断优化整合,逐步形成固定腔调,如《四季调》、《孟姜女》、《秧歌》等。

到了清代中期,江淮地区逐渐盛行一种祈神的宗教仪式——“香火”,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平安幸福等。做香火时演出的戏即称“香火戏”,由僮子们演唱,所以又称其为“僮子戏”。

在当时,“门叹词”“香火戏”这两种演唱形式经常相互搭台表演,两种艺术形式在不知足不觉中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淮剧雏形。

后来,又受徽戏和京戏的影响,淮剧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并大量吸取了当地民间的器乐曲、民歌小调等,最终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讲究各种艺术效果的一个地方剧种——淮剧。

二、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价值

(一)有利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是文化因子中流传时间最长、受众面最广、涉及面最丰富、最易于传播的艺术形式。淮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选择,流传到今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淮剧”就是史书,是江淮人民生活的活生生的教材。

将淮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对淮剧的兴趣,同时可以发现有潜力的孩子,着重培养,有利于淮剧的传承。另一方面课前教师对淮剧进行整合与创新,课中教师与学生对淮剧进行学习与创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淮剧得到了发扬与传播,创新与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操

在《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音乐,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淮剧是江苏的一个地方剧种,他们在唱腔、念白、表演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小学生年纪偏小,缺乏自我意识,他们还不会独立的去欣赏这些美。谢嘉幸教授曾提出: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领域。将淮剧引入音乐课堂,通过富有特色的音乐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对淮剧不了解,不熟悉的现状,通过系统学习之后,学生会唱家乡的歌、会跳家乡的舞。随之提高的除了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外,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实践证明淮剧等传统戏剧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淮剧等传统戏剧在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杂技等方面都具有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堂教学和分析,对比分析流行歌曲与淮剧等传统戏曲之间的差别,那些脍炙人口的名腔、名曲、名段,如:“不是今天在梦乡”、“我忧愁娘欢笑”、“买油条”、“人走留脚印”、“何处是我安身巢”、“悲向长江声声叹”等淮剧经典歌曲会给学生创造美的意境,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会得到丰富和提高。

三、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朱玉江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都不知道淮剧,60%的人听完淮剧经典唱段后都没有感觉,他们不喜欢淮剧的主要原因:一是淮剧的旋律太难,方言太浓;二是流行音乐在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流行或西方音乐听多了,听淮剧觉得不习惯,不舒服。

淮剧历史悠久,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在多元文化流行的今天,可惜的是音乐课堂教育中却没有专门的淮剧音乐的传授,可喜的是现在的学生对淮剧音乐走进课堂并不排斥,许多学生明确希望能够学习淮剧。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学习淮剧,对学习音乐有帮助;因为淮剧是家乡的音乐,在音乐课堂上应该安排淮剧的内容。

从现实情况来看,淮剧的传承效果与《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淮剧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明确目标

个别学校在上级提出的“加强乡土音乐文化教育”的要求下进行了淮剧等传统音乐的传承,但是更多学校在艺术教育上采取的是“尖子生教育”,即重点培养个别学生的专业特长,用个别学生的获奖情况来代表学校的艺术教育情况。主要原因一是学生音乐学习状况考核没有列入升学考试范围,二是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识不够,直接导致学校中能真正受到淮剧传承的学生人数极为有限。

(二)缺乏相应的淮剧的地方音乐教材

国家重视民族音乐的发展,在教育部制定的《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其比例可占教材内容的20%。但在实际教学中,江淮一带的教育部门并没有编写有关淮剧的乡土教材,虽然有的老师积极编写了地方音乐教材,例如:盐城阜宁县的梁亚桥老师编写了《乡土音乐》一书,但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当地音乐教育者的关注。

(三)缺乏淮剧的教学师资

从目前音乐教师的教师背景来看,大部分教师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在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时候没有学习过淮剧,部分教师因为家庭、社会团体或是爱好而自学淮剧。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教师的淮剧知识储备显然不能满足淮剧教学的要求。

(四)缺乏开展淮剧传承的授课时间

虽然《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各个学校应重视本土音乐文化,开展乡土音乐课。但很多学校由于中考、高考升学率的压力,音乐课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总课时经常得不到保证。因此,包括淮剧在内的很多音乐内容只能“浅尝辄止”。

四、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陶冶高尚情操。

淮剧进入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制定应该根据淮剧的特征、当地的音乐教育实际状况来制定。在制定目标时一是要考虑淮剧独有的特性而且要符合国家的音乐教育目标、音乐课程目标。二在受众的选择上,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了解淮剧,然后再对部分有潜力的学生专门培养。

(二)编订相应的淮剧地方音乐教材

金生弦认为,教育只有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才能对每个个体的人生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按规定,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地方民间音乐课程是中间环节,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重视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无缝衔接。

淮剧音乐教材是实现江淮地区本土音乐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实施学校本土音乐教育重要的课程资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广泛收集和利用淮剧的研究成果,联合地方文化部门,召集相关音乐教育理论专家、民间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及一线的音乐教师,并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淮剧音乐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结合本地区的传统、习俗、价值观等,编撰淮剧及其相关文化的本土教材。

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将他们日常所见改变成淮剧剧目,编入教材,寓教于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重要参与者。教师自身的修养、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等决定着本土音乐教育的成败。但在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音乐教育师资,缺少本土音乐视野、民族文化底蕴以及正确的民族音乐教育传承观念。

因此,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构成中既要有一定比例的音乐专业教师,也要有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民间艺术家、表演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同时给音乐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学习淮剧等传统音乐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凌小英.花瑶民歌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价值及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卢琳.扬州清曲在地方音乐课程中传承的文化价值及其实践构想[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朱玉江.盐城淮剧传承的考察与本土音乐课程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2005年.

[4]吕海啸.小学音乐课堂融入淮剧价值研[J].音乐大观,2012,(07).

[5]张毅.论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教育科学,2014,(12).

猜你喜欢
淮剧价值音乐
淮剧小镇:古韵悠悠淮乡情
传承淮剧国粹 丰厚人生底蕴
——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中心小学“淮腔今韵”文化项目掠影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倪家凤淮剧演唱会在宝应举办
小淮剧《金字招牌》
小黑羊的价值
音乐
放大你的价值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