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峰
摘要:小学是孩子们学习起步的重要阶段,对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的素质化,生活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使孩子们对数学有一个具象的认知,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抵消孩子们对于数学的畏难情绪。这样,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活情境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伴随教育形式的发展变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过程中问题的调整而提出的改革要求。尤其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成功的改革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因此,将教学生活化,直接明了的反应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改标准下的重中之重。
一、新课改大背景下的生活化要求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与生活关系的阐述,“数学是帮助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也许,小学生受其心智发育的影响,对于这段话理解还不够到位,但是教师可以从中体味出,国家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因此,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纯理性的说教式教育,要善于创造生活情景,直观反映生活中的数学,让小学生对数学有一个立体的感性的认知。这也是一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条件。
二、以兴趣培养为前提
其次是兴趣的培养。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小学生在小学刚接触数学时就对数学理解不深,产生畏难情绪,并严重影响了其学习态度,导致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產生抵触感。因此,数学在初、高中教育中往往成为教育的老大难。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十分关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设置简单易懂的生活情景,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变成每一个孩子生活中都能经历的事情,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有了代入感,学生自然能融入生活情境,更加容易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教师此时也不必拘泥于课堂环境,让生活的气息涌入课堂,解放孩子们的天性,允许他们就问题进行讨论,交换意见,畅所欲言。但与此同时,这对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数学思维养成为目标
第三是数学思维的养成。数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是认知世界的手段,是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尤其如此。它不仅仅是要培养孩子们的运算能力,更是要帮助孩子们建立一种“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这种数学思维的养成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还要看发展了多少智力,学习了什么样的技能,养成了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品质。这些都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养成,才是数学教学的“本”,而学生究竟会算多少道题则是“末”。数学教师们在教学中千万不能舍本逐末。这也凸显了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设定了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活经历的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融入教师的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举个例子,小学数学中“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讲十分抽象。受到年龄限制,大部分孩子不能理解“循环”和“无限”的意义。江苏盐城的一位小学教师就在课堂上创造性的引入击鼓传花游戏,全班同学一起打拍子,每七个数一循环,大家都打得十分整齐。当老师问大家问什么可以这么整齐的时候,大家都说是因为有规律。老师又问,如果老师一直不叫停,你们一直打下去,要打多少次拍子啊?孩子们纷纷说是无数次。这样一来,孩子们就理解了“循环”的意思就是“有规律的重复”,而“无限”就是“不停地,无数的”。
四、以尊重个性为理念
最后,是个性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理,这个世界上也不会存在两个相同的学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更显得突出。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生活情境。从大方面来讲,对于同一道题的思维带入,农村地区要设定农村地区的生活情境,不可能照搬城市地区的生活情境设计。从小方面来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学习能力,数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都是不同的,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不同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差异,引导个性。教师设定的这个生活场景可能对某些学生来说理解困难,那就应该针对他们在设定一个符合他们思维能力的生活场景,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带入,去解决问题。对于性格不同的孩子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生性活泼好动的可以多组织讨论,平时羞涩内敛的可以多鼓励读书。孔子说:“有教无类。”教师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的个性,才是教育生活化的根本,是教育贴近生活的妙药。
五、结语
只有真正做到了激发兴趣,锻炼思维,尊重个性,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让数学脱离枯燥抽象的课本,以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形式来到孩子们面前,小学数学的新课改才有了意义。只有全体小学数学教师真正意识到数学生活化对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可以起到的作用时,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才有了成长的未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数学永远都是生活的数学,不数学家的数学。
参考文献:
【1】 屈永燕. 如何更好地在新课改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0年7月
【2】 康琼海. 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的三种方法[J],教育革新,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