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的着力点在哪里

2015-05-11 16:05盛群力
新教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名师师傅技能

盛群力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涉及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事业,这一观念已渐入人心。目前,大家正在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各种新途径,其中包括创建教师发展学校,创办名师工作室,推行教师同伴研修制度,营建网络或者博客联盟等等,还有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或者“教师学习”,从“教师培养”到“教师发展”等名称上的变化,真有点让人感到这年头计划多不如变化快,点子多不如亮眼球。那么,教师专业成长,基本的着力点在哪里呢?问题恐怕不在于谁比谁做得更强或者哪一种形式更吸引人,哪一种说法更时尚响亮,而是要考虑各种新的形式中有什么基本的特质值得我们去关注,在促进教师成长中有哪些重要的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澄清。

一、认知学徒制比行为学徒制更胜一筹,要倡导教师既会做中学,又能用心想

传统的教师成长方式是师徒结对。师徒结对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及性的“以师带徒”做法——当一个新教师完成职前培养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学校会安排一位有经验的教师给予岗位适应期或者胜任力指导;另一种是提高性的“名师高徒”做法——当一位青年教师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在一位名师的打造下如何使其能够进一步脱颖而出,乃至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是不是采用纯粹的师徒结对(一对一,一对几),传统的做法一般重在“行为模仿”和“风格传承”,可以说这种“行为取向的学徒制”其实质就是模仿、传承师傅的“手艺”,从做中学。以至于许多名师在挑学徒的时候会有一系列的限制——意气是否相投,风格是否相近,材质是否可造,长相是否可亲,等等,近乎于挑演员或者选秀。总之,行为学徒法是相对不重视认知原理的。这是因为有些师傅也是靠日积月累修炼而成的,自己也说不出道道来,还有一种原因是师傅自己留一手,不太愿意将窍门和道理说给别人听,省得将来徒弟来抢师傅的饭碗。同“行为学徒”相对立的是近年来开始受到重视的“认知学徒”。与认知学徒相仿的还有“抛锚法”“支架法”等,其实质是学习者不仅要有行为上的主动表现,更重要的是同时还要有心理上的积极变化。把“用心想”和“做中学”结合起来,不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才可以将教师的素质提升从“时间历练取向”转向“心理结构变化取向”。

二、面向完整任务比聚焦片段技能更为要紧,要鼓励教师磨炼自己综合协调的教学能力

教师专业成长,尤其是新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以往非常重视片段技能的训练,发挥到极致的便是流行一时的“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将教师基本技能分割为一二十种,每一种技能分别予以针对性训练,甚至借助调出拍摄的视频画面一点一点来打磨。但是,微格教学的一大缺陷是陷入原子论的泥潭难以自拔,没有从整体的视野来看影响教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各种因素,而是寄希望于能够娴熟运用各种教学基本技能。实际上,教学技能是难以一一还原的。细节固然决定成败,但是别忘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面向完整任务并不要求在孤立的情境中掌握零散片段的技能,而是强调将各个单一的技能整合协调起来,去达到融会贯通,熟练运用的地步,从而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所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面向完整任务有这样几层含义:首先,要在真实的情境运用本领,所有的新理念新方法都应该在课堂中能够加以落实而不是纸上谈兵。其次,要将具体的技能放在完整的教学情境中来加以评判。某一种教学技能运用的好坏,主要不在于技能本身的长短利弊之别,而是受到了运用这一技能的情境和条件制约。第三,不是简单地以公开课、示范课中的一个课时来作为分析比较的取舍单位,而是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时空序列作为衡量基准,看教师所运用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各种教学设计是不是有常态的扎根可能。第四,面向完整任务,往往还指的是不限于一个任务,而是要将任务形成序列,看教师是不是能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能靠自己悟出其中的奥秘,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五,面向完整任务还要求在一系列任务中实现从扶到放,将基于解决问题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将直导教学和探究发现结合起来,将启发式和算法结合起来,将再生性任务和创生性任务结合起来,将授受主义和建构主义的理念结合起来。

三、分析应用情境比单纯追求正确答案更为合理,要砥砺教师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育领域是最复杂的领域,教育问题是最难以解答的问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艰巨性一点都不可以低估。百年树人,培养一个名师绝非轻而易举之事。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是一种情境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是一种需要灵活运用的专长。所谓分析应用情境,是指教师要学会如何诊断和解决两类教学问题。一般来说,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按照心理学的分类,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良构问题,另一类是非良构问题。前者只有一个答案,只有一条找到这个答案的路径;后者则存在多种合理的答案,能找到某一合理答案的路径也不止一条。解决良构问题的程序是激活图式表征问题,搜寻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结构性知识与具体领域的知识是解决良构问题的主要成分。解决非良构问题的过程包括了解问题的陈述,确定问题是否存在,确定问题的本质,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识别与澄清不同的看法,生成与选择最优问题解决方案,评估与实施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说,学会诊断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不是试图寻找权威的说法,不是遴选一劳永逸的现成答案,而是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欣赏别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愿意随时放弃任何偏见。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将生活的智慧运用于教学中,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作为职业的追求,改进教学的效能,提升愉悦生活的幸福指数。

四、积极利用网络比遍寻名师亲临指教更为便捷,要吸引教师将网络作为最重要的成长平台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面向21世纪人类生活的最重要技术,已经并将继续彻底改变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中国的网民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但是将网络甚至移动工具作为娱乐和信息手段的人远远超过了作为学习与发展工具的人。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谁能够将网络主要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工具,谁就能更快地脱颖而出。认知学徒观照下“师傅”并不好做,这是因为原来只有师傅才拥有或者垄断的学习资源现在完全开放了,师傅不知道的,师傅没有见过的,师傅没有精力去关注的学习资源,徒弟完全有可能先入为主或者有先见之明。所以,有了网络,师傅无法再将自己打扮成学术权威居高临下吓唬人了,无法再为自己是行家里手拥有独门一技而津津乐道了,学习者之间是否能够彼此分享交流、质疑辩护、对话沟通、求同存异、扩展视野和反思实践等将成为最重要的成长标识。更重要的是,有了网络,彻底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得名师名家的资源有可能唾手可得,亲近无限。网络!网络——像RSS内容聚合/推送技术,维基百科,博客、谷歌协作分享平台等零技术障碍和费用障碍的资源,将是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福音,恐怕也是一切处于资源相对缺乏和地域相对不便的教师加快成长的捷径。

五、通晓理论比学会叙事更有后劲,要推动教师努力实现由外入内和由内向外的良性循环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就是发展,其本质是保证内部心理结构的完善和外部行为表现的绩效相统一。内部心理结构的完善是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也就是将外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内部的感受与体验;外部行为表现的绩效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也就是将内部的感受与体验转化为外部的动作或者行为。只有完成了由外入内和由内向外的循环,心理结构或者心理模式的演进发展才成为可能。

以内养外,以外表内,这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秘诀。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怎么来理解呢?不妨简要分析一下现在很流行的“默会知识说”。据说,默会的知识是难以言传的,一线教师的经验是默会的知识,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怎么意会呢?办法之一是学会叙事,从案例中学习。所以,许多教师愿意采用生动的事例或者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别人从他的叙述中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理念。谁的口才好,故事包装能力强,自然是运气。但是我们认为这样是不够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指望单从或者主要从叙事中获益,这恐怕是眼下的一种误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一线中小学教师人人都会叙事,个个都有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的经验走得远,有的人的经验却难以言说,这恐怕不是什么“默会的知识”在起作用,而是理论概括能力欠缺,说不出道道来罢了。不是说没有默会的知识或者实践性知识,而是说即使是默会的知识在适当的条件下完全应该是可以言传的。当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甚至师傅对教育理论的吸收还没有完全能够到位,还无法将从别人那里吸收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说法,还不能将内化的东西再外化出来时,那么,这样的师傅一旦很快被徒弟超越,就不是简单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能够自嘲的了。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名师师傅技能
高级技能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秣马厉兵强技能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