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所得税税政及税收筹划研究

2015-05-11 05:37郭滨辉
会计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税收筹划税收政策

郭滨辉

【摘 要】 目前,股权交易市场日趋活跃,股权转让所得税成为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文章从企业和个人两个角度,详尽阐述了居民纳税人股权转让的相关所得税政策,分析了两种纳税人股权转让的避税空间及具体计算方法,并对企业重组中股权收购业务的纳税筹划思路提出了见解。文章不仅关注股权转让的具体避税方案,更注重对各方案所依据税政原理的深入剖析。

【关键词】 股权转让所得税; 税收政策; 税收筹划; 股权收购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9-0115-03

一、股权事项的所得税税收政策

股权转让是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份让渡给受让人,使受让人成为公司股东的行为。其中,无论是转让方还是受让方,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本文仅研究作为居民纳税人的企业和个人,转让境内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情形。股权事项涉及的所得税税收政策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股权计税成本的确认,表现在股权投资环节;二是股息,红利收入的征免税规定,表现在股权持有环节和清算环节;三是股权转让所得的确定,表现在股权转让环节。股权转让环节的税收筹划有赖于另外三个环节的税收政策。

(一)股权投资计税成本的确认

股权投资时计税成本的确认方法直接影响股权转让时的应税所得。计税成本的确认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适用于企业作为股东的情形;二是以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为计税成本,适用于个人作为股东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企业权益性投资资产的成本在转让或处置时,准予扣除。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股息、红利收入的征免税规定

该方面的税收政策遵循的原则是:若投资方为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相当于股息、红利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若投资方为个人,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相当于股息、红利的收入须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投资者股息、红利收入有三个来源,一是以留存收益直接分红;二是以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的方式间接分红;三是清算性分红。

1.直接分红。即被投资企业将除法定盈余公积外的留存收益分红。其征免税的基本依据是《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对股权持有环节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分回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须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企业投资者的股息、红利所得之所以免税,是因为作为股息、红利分配基础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来源于企业税后收益,若不免税,会导致重复征税;个人投资者之所以纳税,是因为股息、红利虽来源于税后收益,但前一环节缴纳的是企业所得税,并不是个人所得税,不会产生重复征税问题。

2.间接分红。即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该方式下企业投资者免税,个人投资者不免税。其征免税原理仍是直接分红的基本规定。

间接分红的实质应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被投资企业先将留存收益向投资者分配,即直接分红;二是投资者将取得的上述股息红利再投资,进而增加注册资本。由于企业投资者在直接分红时是免税的,所以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亦是免税的;同理,个人投资者在直接分红时不免税,被投资企业将留存收益转增资本时,仍须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企业的法定盈余公积不能用于直接分红,但其转增资本时,征免税的原理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是相同的。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8〕333号),分别强调了用盈余公积金派发红股和转增注册资本,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也强调,对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要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3.清算性分红。股权清算是指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撤资或减少出资。若投资者为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份额,视作股息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若投资者为个人,上述部分须计入财产转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分为三部分,一是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回;二是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确认为股息所得;三是剩余部分,确认为资产转让所得。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1号),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上述公告可知,股权转让收入全部计入股权转让所得,不得扣除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留存收益份额。股权清算环节,由于个人所得税中的“股息红利所得”与“财产转让所得”税率皆为20%,因此,上述公告对个人撤资或清算,未区分两个具体税目,一并按照“财产转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股权转让所得的确定

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股权转让时,转让价款不得减去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份额,上述两个份额一律视为股权转让收入的一部分处理。

1.企业投资者确认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第三条规定,“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

2.个人投资者确认股权转让所得的税收政策。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个人确认投资转让所得时,“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盈余积累应一并计入股权转让价格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四)税收筹划空间

上述股权转让所得税税收政策,对于企业投资者,其在股权持有环节和清算环节从被投资企业直接分红、以转增资本方式间接分红和清算性分红免税,减少了税收负担;其在股权转让环节确认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留存收益份额,增加了税收负担。因此,企业投资者转让股权,纳税筹划的关键是将应税所得转化成免税所得,将股权转让收益中相当于股息、红利的部分转化为股权持有收益和股权清算收益。对于个人投资者,上述环节无免税规定,不存在税收筹划空间。

二、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

假定股东甲以450万元货币资金和股东乙投资成立了联营公司华胜公司,股东甲占有华胜公司30%的股权。后因股东甲经营策略调整,终止了对华胜公司的投资。终止投资时,华胜公司资产总额5 000万元,负债总额1 0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4 000万元。所有者权益中,实收资本1 500万元,盈余公积1 000万元,未分配利润1 500万元。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是1 200万元。

(一)股东甲是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存在四种终止投资的方法,其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计算如表1。

四种终止投资的方案是:

1.按普通方法直接转让股权

根据前述规定,股权转让环节,无论是企业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转让价款不得减去投资者享有的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份额。企业股东甲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为187.5万元。该种方法下,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对应部分均未享受免税待遇。

2.以直接分红方式避税,即先分配再转让股权

华胜公司先将1 500万元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企业股东甲收回450万元(1 500×30%),然后以750万元价格转让股权。该方案实质是将450万元的股权转让收益转化为股权持有收益,分配的450万元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股东甲最终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75万元,较普通转让方式节税112.5万元。本方案中,企业股东甲享有的华胜公司未分配利润部分享受了免税待遇,享有的盈余公积部分未享受免税待遇。

3.以间接分红方式避税,即先转增资本再转让股权

华胜公司先用625万元盈余公积和1 500万元未分配利润增加注册资本,之后企业股东甲以1 200万元的价格转让股权。该方案的实质是将637.5万元股权转让收益转化为持有收益并增加股权计税成本。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法定公积金。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本例中的“盈余公积”属于《公司法》中的法定(盈余)公积金。由于法定盈余公积不能用于直接分红,所以,本方案采取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同时转增资本的方式。华胜公司实收资本为1 500万元,盈余公积最多只能转增资本625万元(1 000-1500 ×25%)。企业股东甲享有的部分为:(1 500+625)×30%=637.5(万元)。其应缴纳企业所得税28.13万元,较普通转让方式节税159.37万元。本方案中,企业股东甲享有的华胜公司未分配利润的全部及盈余公积的对应部分享受了免税待遇。

4.以清算分红方式避税,即撤资方案

企业股东甲从华胜公司撤资,直接收回货币资金1 200万元。其股权转让收益750万元转化成清算环节股息性质的所得。该方案中,投资收回450万元,股息性质所得为:(1 000+1 500)×30%=750(万元),投资资产转让所得为0,企业股东甲无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较普通转让方式节税187.5万元。企业股东甲享有的华胜公司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全部享受免税待遇。

(二)股东甲是居民自然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

由于个人投资者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股息、红利无免税规定,因此,其终止投资应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亦不存在纳税筹划空间。四种方案下,个人股东甲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计算如表2。

三、企业重组中股权收购业务的避税思路

企业重组中的股权收购属于特殊的股权转让。股权收购支付方式分为股权支付和非股权支付。若采用股权支付方式,在收购企业支付的是其控股企业股权的情况下,股权收购行为中又包含了股权互换的行为,使股权收购行为产生了两个股权转让主体和两个股权受让主体。尽管如此,其税收筹划的基本依据如前所述,原理是相同的。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不同税务处理方式下,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思路为:

(一)一般性税务处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无论是股权支付,还是非股权支付,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应确认股权转让所得和损失,收购方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

股权支付方式下,如果收购企业支付的是其控股企业的股权,重组双方皆涉及到股权转让交易。收购企业转让了被支付的股权,被收购企业的股东转让了被收购的股权。收购方和被收购企业的股东都要就股权转让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非股权支付方式下,仅被收购企业的股东转让了股权,就股权转让所得纳税。

一般性税务处理的避税操作同前述股权转让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原理相同。重组之前,拟转让股权的一方应采用直接分红、间接分红等方式减少被投资企业净资产,以降低拟转让股权的公允价值及应税所得,才能取得较好的避税效果。

(二)特殊性税务处理

根据上述文件,资产重组业务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并选择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股权支付方式下,如果收购企业支付的是其控股企业的股权,则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是被收购股权的转让方,同时是收购企业支付股权的投资方;收购企业是支付股权的转让方,同时是被收购股权的投资方。

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无论是收购企业,还是被收购企业的股东,两个主体作为投资方时,均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作为新投资的计税基础。其实质是以新投资的计税基础确认了旧股权的转让收入,而不是以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这就使股权转让所得相应减少,进而少缴或不缴股权转让所得税。但另一方面,新股权再次转让时,会相应增加应税所得,须多缴所得税。所以,该种方式仅能产生递延纳税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规避股权转让所得税。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非股权支付部分,仍应在交易当期确认资产的转让所得和损失,并调整相应的计税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S].国税发〔1997〕198号,1997-12-25.

[2]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盈余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S].国税函〔1998〕333号,1998-06-04.

[3]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S].2011年第34号,2011-06-09.

[4]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1号,2011-07-25.

[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S].国税函〔2010〕79号,2010-02-22.

[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23号,2013-05-15.

[7]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S].财税〔2009〕59号,2009-04-30.

猜你喜欢
税收筹划税收政策
基于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浅谈营改增之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
营改增对混凝土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讨
商业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的分析
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税收政策选择
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