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获取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研究及信息素养教育*

2015-05-10 08:41朱伟丽
图书馆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移动信息检索学术

朱伟丽

(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80)

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及无线网络的兴盛,深刻改变了人们日常的信息获取行为与学术信息获取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手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使用频率进一步上升[1]。同时,在学术信息获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D13CTS02。取领域,一方面,从信息的载体形式上看,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展现出来,比如图书馆移动网站与移动APP的普及,商业数据库提供移动兼容的网站或是开发专用APP,特别是科技期刊摆脱数据库出版商的中间环节,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科技文献APP等;另一方面,从信息的内容形式上看,多媒体、视频化、微型化信息内容日渐丰富,相比较图文静态的呈现方式,未来的学术信息

表1固定信息行为与移动信息行为异同

将以其全感官触动、可控性播放和多样化内容重新塑造科研人员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可以说,一个移动信息获取时代已经来临。在移动环境下,人们的信息行为有哪些新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这些变化对信息素养教育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信息服务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拟以此为着眼点,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国外近期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供研究与实践参考。

关于移动环境下的用户信息行为,已受到国外学者较多的关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方式、信息检索内容特点以及学术信息获取行为三个方面。

1 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方式研究

1.1 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评价

总体来看,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获取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甚至“凭空进行评价”[2]。移动搜索中,人们总是显得缺乏耐心,桌面电脑时代的“关于页面”“来源分析”等评价方法不再起作用。根据学者研究,移动环境下常用的信息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依赖对著名搜索引擎的信任。在移动搜索中,用户期望通过搜索引擎快速与容易地找到答案,用户尊重搜索引擎的可信性,对于搜索引擎的第一条结果相当信任。而且,无论是对于搜索APP还是移动搜索引擎来说,检索步骤本身就代表着可靠性与精确性,品牌效应在移动搜索的信息评价中作用明显[3]。二是依靠自身的经验或前人的评论。移动搜索中大多数用户倾向于信任先前使用过的站点,甚至于在移动搜索中,质量检测的唯一标准就是相信先前知道的信息,这与传统网络信息检索有很大不同,例如,大多数的智能手机用户通过前人评论去判断APP的可靠性。

1.2 移动环境下的信息检索方式

移动环境下的检索方式呈出多样化与社会化的特点。因为技术的发展,用户检索方式已不仅仅限于文本检索,而是扩展到语音关键词、地理位置、相机图片与条码或二维码检索等多种方式,有多位学者的研究中表达了上述观点[4-5]。检索方式社会化是指不同于传统“一问一答”人机对话式的检索方式,而是通过在移动社交网站上采用类似同伴互助、信息推送的方式获取信息[6]。作为一种检索方式的社交网站,不仅仅为朋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而且成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社交网站中用户的需求表达充分,网站成员会主动推送有价值的信息。

1.3 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特点

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呈出即时性与辅助化的特点。即时性是指移动环境下的信息检索可能发生于产生信息需求的任何时刻,从而打破传统检索设备及网络的限制。有学者发现,对于那些积极应用移动网络的用户来说,所有外出时产生的信息需求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加以解决。更有趣的是,即便是在桌面设备近在咫尺的家中,仍有35%的用户选择利用移动设备查找信息[7]。移动搜索的辅助化是指它更可能是一个额外的行为,而不是专门做的事情。因此,移动搜索受正在从事的事情的影响[8]。对于移动搜索与“固定搜索”的异同,2012年,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图书馆馆员Andrew Walsh作了归纳,详见表1。

2 移动环境下的信息检索内容特点

2.1 日用常识性

根据研究,用户在移动中查找信息的类型经常是事实型的、小块的信息,如列车时刻、公共交通、日历信息与职员名录等,而不是对事物原因的考察。甚至有研究者直接指出,移动搜索就是用于节省大脑空间,避免记忆一些事实性的东西,以便更多的从事批判性的思考与创新,并形象地称之为“记忆外包”。因此,从目前来看,移动搜索行为中涉及的信息大多具有常识性的特点,通常是容易理解的事实,而不是那些需要深入阅读或是进一步分析的信息。

2.2 环境相关性

多位学者的研究都表明,移动获取的信息具有明显的环境相关性或者位置相关性。特别是对于带有GPS功能的移动设备,有相当一部分的用户会选择地理位置搜索,在这类搜索中,用户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在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形成一个连接。如悉尼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移动书目查询服务,结合RFID技术创建智能图书馆应用,通过移动设备搜索图书的结果不单单是图书索取号,而是图书在图书馆内的确切位置[9]。

3 移动环境下的学术信息获取行为

3.1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利用行为

相对于在馆舍内或利用桌面电脑来说,在移动设备上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国外已有多所大学图书馆对此开展调查。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应该制作移动专用的指南,特别是要结合位置数据,根据用户位置展示不同的信息[10]。同时,有研究者也发现,移动环境下为登录授权数据库而必须完成的校园网内外转换过程对于数据库的使用形成障碍[11]。此外,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移动环境下无时不在的移动设备改变了图书馆在学生心目中的模样,图书馆员也必须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并且在用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3.2 移动环境下的学术信息需求

虽然目前移动环境下学术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还未充分展现,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将移动电话作为一个学术资源非常感兴趣。美国斯克兰顿大学图书馆数字服务馆员Kristen Yarmey认为,用户期望快速容易的移动搜索,而利用移动设备调用复杂数据库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对于易用的学术信息仍有需求,并且对于高质量的教育APP及学术信息资源有较大需求,甚至愿意为此付费。同时,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用户在移动环境下的资源选择与学术行为需要来自教育者的培训与指导。

4 基于移动信息行为的信息素养教育变革

4.1 从信息素养到移动信息素养

了解用户信息行为特点是认识移动信息素养的前提,对移动环境下用户信息获取、利用及评价等行为方式的研究,也往往是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起点。在移动环境下,信息获取与利用行为的变化引发了对信息素养内涵的重新定义。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学术馆员Andrew Walsh认为现存的信息素养评价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早于万维网,但如今非常脆弱。类似巨大的“标准”列表,与真实的信息素养模式有差距,一个单纯的列表对于测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是不够的。英国e-learning领域著名学者与评论家Beetham等也认为,仅仅采用能力基础上的视角并不全面,甚至将数字化能力表示为单一模式是错误的[12]。基于类似认识,有不少学者认为传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在移动环境下不再适用,移动环境下的信息行为与信息获取方式已经突破了原有信息素养的内涵。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采用德尔菲法具体研究了移动环境对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RCL)2001年发布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影响,对《标准》中的多条指标针对移动环境做了重新解释[13]。美国斯克兰顿大学数字服务图书馆员Kristen Yarmey则针对《标准》中的每一条具体指标提出了移动环境下的思考,同样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4.2 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适应移动时代学术信息获取的新变化,针对移动环境下学术信息的检索与评价是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总的来说,教育内容还未形成明确的体系,一般会包括学术性APP的使用及通用移动检索知识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David Parry将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理解与实践移动设备的信息获取;二是有效地使用移动社交网络,如推特;三是移动设备带来的新的空间感觉[14]。根据国外相关文献,移动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专题讲座、专门课程、特制指南、特定服务、专题活动等。此外,英国贝德福德大学图书馆员Peter Godwin认为,随着移动信息环境的发展,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开展信息素养的方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15]。比如将iPad应用于信息素养教育课堂,可以在iPad上展示教育内容,同时对于i-Pad使用本身也提高了学生的移动信息素养水平。

5 结束语

对用户移动信息行为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为移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目标与指引,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更重要的是,国外学者发现用户对于开展移动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强烈需求,研究者一致认为,无论是传统网站还是移动网络,无论是桌面电脑还是移动设备,教育者都有责任就信息的可靠性、精确性、权威性等开展教育,有责任正确理解移动搜索策略的变化,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当中[16]。本文提到的关于用户移动信息行为的研究也仅是变革浪潮的开始,对移动信息行为的深入挖掘,对移动信息素养内涵的探索及移动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式的研究,将成为移动时代图书馆的新课题。

[1]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2014-11-0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 wbg/201408/t20140826_47880.htm.

[2]KRISTEN Y.Stud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Mobile Environment[EB/OL].[2014-11-02].http://www.educause.edu/ero/article/student-information-literacy-mobile-environment.

[3]ESZTER H,et.al.Trust Online:Young Adults'Evaluation of Web Cont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0(4):468-494.

[4]KRISTEN Y.When Students Go Mobile:Smartphone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Higher Education[J].Pennsylvania Library Association Bulletin,2010(4):13-15.

[5]JOEL C,ALEX M,STECE B.The Use of Handheld Mobile Devices:Their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Services[J].Library Hi Tech,2010(1):22-40.

[6]WALSH A.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a preliminary outline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in a mobil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2012(2):56-69.

[7]HEIMONEN T.Information needs and practices of active mobile Internet users[C]∥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Technology,Application and Systems,Mobility'09.New York:ACM,2009.

[8]HINZE A M,CHANG C,NICHOLSD M.Contextual queries and situated information needs for mobile users[EB/OL].[2014-11-02].http://www.cs.waikato.ac.nz/pubs/wp/2010/u ow-cs-wp-2010-01.pdf.

[9]SOPHIE M,JEMIMA M.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ubiquitous learning[EB/OL].[2014-11-02].http://conferences.alia.org.au/online2011/papers/paper_2011_C2.pdf.

[10]WALSH A.QR Codes-using mobile phones to deliver library instruction and help at the point of need[J].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2010(1):55-63.

[11]CANUEL R,CRICHTON C,SAVOVA M.Tablets as Powerful Tools for University Research[J].Library Technology Reports,2012(8):35-41.

[12]HELEN B,LOU M,ALLISON H L.Thriving in the 21st century:learning literacies forthe digital age[EB/OL].[2014-06-02].http://hdl.voced.edu.au/10707/128276

[13]LIN Peng-chun,et.al.A Study of the Mobile Technology Literacy Indicators in Taiwan[J].Emerging Comput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Education Advances in Intelligent and Soft Computing,2012(146):391-398.

[14]PARRY D.Mobile Perspectives:On Teaching Mobile Literacy[J].EDUCAUSE Review,2011(2):14-16,18.

[15]GODWIN P.Information literacy gets mobile in Vancouver[J].Journa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2009(2):91-95.

[16]STEFANIE H,ALEVTINA V.Let’s use an app for that![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12,(1):22-23.

猜你喜欢
移动信息检索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微时代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创新
黄梅戏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传播途径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高职院校移动信息门户发展模式及应用技术研究
基于情境感知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