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 要:世界各国语言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和多元化,这便凸显了翻译工作的相对性。而一些诗歌的可译性,例如格律诗,也由很少译向大部分可译转变。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在翻译是个的过程中,其矛盾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处理好诗歌翻译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便成为诗歌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诗的音韵美和诗歌本身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本文从《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此书中,节选出例子,试从诗的音美与形美两个方面,阐述音韵美在翻译诗歌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格律诗;翻译;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2
“翻译难,译诗更难,”已经成为很多翻译家的共识。原诗的音韵和格律,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完美呈现。诗歌的音韵美使得诗歌有别于散文,小说,而被称之为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把对诗歌的意境和思想作为首要的翻译对象,而忽视了音韵的翻译。由于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原诗音韵的再现,而导致译诗失去原有的节奏和韵脚,使读者读起来索然无味,从而失去了原诗的价值。真正的诗,都应该是带有韵律的。朱光潜先生就曾说:“诗是一种有韵律的纯文学”。由此可见,作为译者,我们应该意识到,再现原诗的音韵美,才是我们在译诗的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1、诗歌的音美
诗之所以也被称为诗歌,是因为诗与歌的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最常见的两种音韵美就是押韵和节奏(平仄与四声),和汉语相比较,英语多以多音节作为其音美的基础。”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原诗的音韵美,但是译者可以通过把握英译诗歌的特点,将原诗的音美“移植”到译入语中。
例1: Spring
Thomas Nash
Spring , the sweet spring ,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the rain,
Cold do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The palm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old wives a-su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our ears to greet;
Cuckoo, jug-jug, pu-we, to-witta-woo!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该诗属格律体,每行五音步,抑扬格,每节三行同韵,外加模拟鸟鸣之声的第四行。此外,行内韵、单音节词以及叠句等手法被大量使用,对整诗垫下了欢愉的氛围,朗诵起来朗朗上口。
Version 1: 春
T. 纳希
春光,好春光,一年欢乐春为王;
催开百花放,少女翩翩环舞忙,
风停刺骨凉,艳鸟枝头高声唱;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
棕榈绿,山楂美,村舍融融顿生辉,
羊羔乐相追,牧人笛儿整日吹;
鸟唱歌声脆,声声入耳人陶醉: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
田野上,香气飘,雏菊亲吻人双脚,
情侣频频邀,老妇沐浴阳光照;
鸟鸣遍街道,唱得人心乐陶陶,
咕咕,啾啾,噗喂,吐-喂特-呜!
春光,好春光!
Version 2: 春
T. 纳希
春,甘美之春,一年中的尧舜,
处处都有花树,都有女儿的环舞,
微寒但觉清和,佳禽争着唱歌,
啁啁,啾啾,哥哥,割麦,插一禾!
榆柳呀山楂,打扮着田舍人家,
羊羔嬉游,牧笛儿整日价吹奏,
百鸟总在和鸣,一片悠扬声韵,
啁啁,啾啾,哥哥,割麦,插一禾!
郊原荡漾香风,雏菊吻人脚喱,
情侣作对成双,老妪坐晒阳光,
走向任何通衢,都有歌声悦耳,
啁啁,啾啾,哥哥,割麦,插一禾!
春!甘美之春!
鉴赏:这首英语格律诗描述的是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两首诗既压了腰韵,又压了尾韵。比如,第一篇中译文中的“放与忙”,“凉与唱”,“脆与醉”等;第二篇译文中也同样用了音韵美的调试与补充,体现在“游与奏”,“双与光”等,因此不得不说两个中译本都是音韵美在诗歌中体现的典范。相比较文学色彩而言,第一首译的较符合音乐的节奏,读起来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与语言习惯,给人一种邻家妹妹唱儿歌的感觉,亲切感油然而生,这体现在多用叠字上:翩翩、融融、频频等;而第二译文则给人文学色彩较高的水准平体现,语言不如第一首朴素,多用生僻字与有文言诗感的短语,美学层次虽上去了,但是不符合大众的口味,读起来稍稍难理解些,但是诗歌的美感与措辞的尊贵严肃性被体现。两首诗中,对于意象的翻译也都大相径庭,没有遗落原诗的细节。因此,总体评价就是,两个译文在翻译的过程中所强调的点有所不同:一细化了音乐的美感,是音韵美表达的楷模典范,贴近生活;二是语言文学美得表率,凸显文字运用的博大精深。
英文诗歌押韵形式照比汉语诗歌的押韵形式更为丰富,除了汉语诗歌常见的尾韵,还有头韵(alliteration)和中间韵(internal rhyme)。在翻译汉语诗歌的过程中,译者可以将中国汉诗的音韵转变为英诗的格律和韵脚并转变汉诗的格律节奏,使译文更容易让英语读者所接受。
例: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Night Thought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ad, (a)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b)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a)
Then lay me down- 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b)
——Herbert A. Glies
鉴赏:
李白在其诗中第一、二、四句末最后一个字“光”(guang)、 “霜”(shuang)、“乡”(xiang),采用的韵都是“ang”; 在这里,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译者对音韵的处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做到将原诗的意象和思想翻译出来,还要更多的关注原诗的节奏,韵律,并使译文能被读者接受。汉诗常常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英译的过程中,这种节奏性是万万不能丢弃的,这种节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2、诗歌的形美
这里的“形”指的是诗歌的对仗、诗句的行数、长短和排列。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主要解决的就是译者对仗文题。对仗,顾名思义,就是要做到两个句子里面相对应的词应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节奏相同。
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id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许渊冲
这两联对仗工整,译颔联为例,“无边”对“不尽”,都是形容词;“落木”对“长江”都是名词;“萧萧下”对“滚滚来”,对仗工整有序。在英译文中,原诗中有六个意象,译者均一一对应翻译出来,这样的一一对仗,再现了原文的节奏和美感;颔联中,译者也是尽最大努力译出原文的节奏感,使读者读起来不失原文的美感。
由此可见,在翻译英诗的过程中,译者要有足够的能力及素养,并且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段来表现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境界、情趣、韵味和色泽等。诗歌的音韵美作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绝对不能丢弃。译者应该再现原诗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孙宁宁.诗歌翻译中的音美和形美.海外英语.第10期.2011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