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徐勤良
本文为福建省级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CX-2013016)。
摘 要:语境理论指出人们在日常交流甚至是文学创作中,运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习俗或常识,创设各不相同的语境。在莎士比亚的诸多作品当中,这种希腊神话元素所创设的语境丰富了莎翁的作品,使其文章凸显个性。本文,将依托何兆雄的语境理论,分析莎翁作品中的希腊神话与语境创设。
关键词:语境;哈姆雷特;麦克白;莎士比亚;希腊神话
作者简介:
杨宁(1994-),女,汉族,福建南平人,学士。
徐勤良(1983-),男,汉族,山东淄博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担任杨宁的指导老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01
引言
何兆雄的“语境理论”指出,语境框架是由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所构成。语言外知识由三部分组成:即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背景知识是由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既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共同构成。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富含希腊神话元素的对话依托于谈话者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习惯、甚至是与之相应的习俗而产生。何兆雄的“语境理论”提出了对这类依托于特定文化而产生的语言的解释。神话因素创设的独特的语境对作品主旨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哈姆雷特》中希腊神话元素所创设的语境
在《哈姆雷特》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发现希腊神话以措辞的形式贯穿于其中,如,
“And even the like precurse of the fierce events
As harbingers preceding still the fates
And prologue to the omen coming on
Have heaven and earth together demonstrated
Unto our climatures and country men”
在这段节选中, “the fates”应该被 准确地定位为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纺织生命之线的克洛托、决定生命线长度的拉克西斯、切断生命之线的阿特洛波斯,而非“命运”的简单字面意义,这正是依托于语境理论,从语境角度来说,这一部分的赏析便涉及了语境创设中的百科知识(既常识)与特定文化的惯例。
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掌握着人们的命运,通过肆意编制生命之线、剪断生命之线来主宰人们的幸福、运气与成功等。三位女神是命运中重大事件的决策者,命运一旦决定就无法再改变。根据德尔斐祭司的说法,尽管宙斯是希腊诸神中的主神,但他本人对命运女神的力量与抉择也要唯命是从。
莎翁通过运用“ the fates”一词,代表着主人公对自身悲剧命运的无奈。命运三女神手中个人的宿命无法把握,谁也无法抗拒命运女神所作出的决策,其权威和对他人命运的肆意妄为,正是本节选中所要表达的。 “As harbingers preceding still the fates”中文直译为“命运女神降临的前兆”。正如在墨勒阿革洛斯的故事中所呈现,命运女神的降临即意味着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在以这一希腊神话故事为背景知识的前提下,我们不难推断:面对仇恨、面对爱情、面对亲情,哈姆雷特在无可奈何地挣扎。所以莎翁以 “As harbingers preceding still the fates”,来表达哈姆雷特命运不为自己掌控的窘境,并间接反映出哈姆雷特的受命运驱使、为命运摆布的懦弱性格,某种程度上,也昭示着命运女神的“无理专制”下,哈姆雷特这一懦弱性格的悲剧结局。
在西方惯例中,许多人也倾向于把“命运三女神”合而为一,统称为“命运女神”,并时常刻画为一位双眼蒙着、站在轮子的女性。如上所述,蒙着双眼站在轮子上的命运女神肆意摆布人们的幸福、运气与成功,更可以随意剪断他人命运的织布。“命运女神”这一合而为一的统称也见于《哈姆雷特》中。
二、《麦克白》中希腊神话元素所创设的语境
阿刻戎河的名字被用于《麦克白》中,
可是现在你们必须补赎自己的过失;
快去,天明的时候,
在阿刻戎的地坑附近见我,
他将在那里探询自己的命运。
依据语境理论,对白中的台词依然属于希腊神话为背景知识所创设的语境。希腊神话中,阿刻戎河是地狱五条主要河流之一。阿刻戎河上有一位摆渡者名叫卡戎,负责把刚死去的亡灵送到河对岸的地狱界。据说卡戎对每位渡河的亡灵都要收取少量船费,付不起船费的亡灵只能长期徘徊在河岸边。
而在《麦克白》中,“快去,天明的时候,在阿刻戎的地坑附近见我”表述了亡灵长期徘徊在阿刻戎河岸边上,迟迟不能渡过河岸到达亡灵因前往的地狱界。从《麦克白》全篇着眼,这表明了亡灵因受迫害而死,无法安息,遂迟迟不愿前往地狱界。从受迫害者着眼,阿刻戎(冥河)描绘出含冤的亡灵久久徘徊在阿刻戎河边上,运用这一背景知识所创设的语境,本段昭示着受害者的不甘与怨恨,如亡灵久久徘徊于阿刻戎河边上,无法消散。
三、结论
总而言之,莎翁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依据希腊神话相关的背景知识所创设的语境穿梭于其中,使得文章更富文学价值与可读性。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类的希腊神话措辞的使用与何兆雄的“语境理论”对人们的话语的探讨息息相关,这正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M] 上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2]查尔斯·米尔斯·盖雷. 英美文学和艺术中的古典神话[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八大名剧(上)[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
[4]李楠.古希腊罗马神话十八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5]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黄国彬.解读《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原著汉译及详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7]王磊.希腊罗马神话欣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