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及教育功能探讨

2015-05-09 08:03:19董加燕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6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

董加燕

摘 要: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其同新教世俗性包含着一类辩证冲突性以及和谐性的关系。该时期,现代德语文学由形成时期开始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承担了传达真理的重要使命,针对大众开展道德教化。本文针对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与教育功能展开研究,对推动德语文学的优化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00-02

1、前言

18世纪,启蒙运动成为该时期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运动,其在以伏尔泰、卢梭等为首的法国实现了盛行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法国为即将刮起的革命风暴而对大众头脑进行开导的众多大人物,自身便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们并不认可各种类形式的外界权威。自然观、国家体制等各层面均会受到无情批判,也就是说一切均应受到理性审判,这代表第一次见到了曙光,即理性王国真正到来。德国作为启蒙思想的真正传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2、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

康德在1784年撰写了有关什么是启蒙的文章,对于启蒙进行了清晰界定,即启蒙便是人们超脱自我而形成的不成熟。而不成熟也即如果不通过他人引导便无法通过自身的理智,并有勇气加以运用,这便是启蒙。柏林运动中领军人物德尔松也在同年撰写了什么是启蒙的有关文章,其观点明确,即启蒙以及教育文化对于社会生活进行了修正,为大众不断改善其社会状况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不断奋斗换来的结晶。从民族的角度来讲,社会发展需要借助艺术以及勤奋才能越发同人们命运互相和谐,此民族会受到更多教育。恰恰教育包含启蒙以及文化,因而民族启蒙包含下述几方面因素。即知识分量、重要性,同人们命运之间的关系、知识在各阶层的弘扬传播以及同他们职责相一致性。

德国文化具有的特殊性令其启蒙精神有关崇尚理性的态度需要同马丁路德宗教发展改革进程的宗教文化协调融合。基于启蒙为界限,德国天主教同新教文化发展的越发泾渭分明,德国启蒙运动通常选择在新教区组织,该时期宗教性的缩减具体指正统教会其生活力度的减弱,并非普遍宗教文化的缩减。即启蒙运动之后,人们逐步淡化了教会信仰,参与礼拜以及仪式的人群总量降低,然而其宗教虔诚度或是对于集体组织的依赖性却从未消失。实际上是发展成为内心之中默默的信仰,转向对于艺术、文化、科技与大自然的崇尚热爱或是更愿意贴近世俗同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结合成社会团体。在该文化转型阶段中,新教虔诚运动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德国在17世纪兴起了虔诚运动,目的在于实现发展改革。其创始人注重依照自己情感针对上帝做内心虔诚信仰,而非拘泥于路德宗逐步僵化的正统宗教。18世纪以来,虔诚主义更加鲜明的同逐步发展起来的重情主义有效融合。德国,虔诚主义以及重情主义可谓一脉相承,后者为虔诚主义的世俗化内容,其并不赞成将理智作为首要内容,而是看重情感以及直觉上的内容。当然重情主义并非不肯定启蒙运动,而是后者的必然发展趋势,恰恰是启蒙运动以及重情与虔诚主义的交叉作用方形成了德国独具特点的内向性,即注重内在的教化以及修养。

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与新宗教保持着既辩证冲突同时又存在和谐性的关系。首先,启蒙文学要力争一定的独立发展空间,由长久的受神学统治环境中摆脱出来,发展转变成对人性及其生活的全面关注。另一个层面,启蒙文学渐渐独立的阶段中还要依托更加广泛深入的宗教文化语境,因此势必在其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之中呈现出基督教道德与价值观。启蒙时期,更多的著名学者、批评家来自牧师之家,例如毕尔格、克吕格尔等。该阶段新教区域,无论是路德教或是加尔文教均放宽了限定,准许牧师在不触犯正统教义的基础上对世俗文学进行发展创作,在此程度之上推动了一些牧师之家由宗教以及神学发展转变为文学或是人文科学,符合德国世俗化的发展途径。然而宗教以及神学价值观以及思维意识对其后续的发展影响仍旧不容忽视。

3、德语文学教育功能

启蒙时期,德语文学逐步以神学或是宗教为示范,承担了传递真理的使命。18世纪德国政治、经济发展仍旧较为滞后,导致启蒙无法同英国、法国等国家相比,因而导致教育功能成为其必然的选择。19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品之中均对存在本质以及有关终极问题展开探讨研究,足以证明这一点。即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履行神学要求以及承担义务。文学不仅再现了社会问题,包含感性认知,同时又利用虚构以及想象研究存在意义,针对人生做形而上的研究。在这之后,德语文学将更多的注意力用于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问题。

另外,叙事文学在德国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自传性内容,通过自我认识了解世界观。该层面从德国社会发展以及市民呈现的状况而来。神学思维模式则为该类思辨提供了有关范畴与具体应用方式。再者,路德教文化信仰利用虔诚运动融合到德语文学之中,对其功能、语言、具体的思维认识以及情感构成了显著的影響。现代德语小说之中的教育内容显现的正宗以及主体局面恰恰在同英国、法国不一样的宗教神学背景之下构成。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以及宗教世俗同步影响下,德国逐步呈现出市民内部分化的问题,处在社会底层以及受教育有限的小市民或是传统手工业者始终保有集体宗教社会的特征,圣经则始终为其日常读物。他们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仍旧受到教会信仰的长期影响,各类宗教仪式成为人民生活的核心支柱。呈现出显著变化的则是中上层人或是贵族,其逐步对新时期发展环境适应,并转换宗教信仰到内心之中,而不再成为正统教会用户的中坚分子,因此变成对其背离最为明显的阶层。

该类人群探寻了替代传统礼拜、集体仪式的良好方式,也就是拥有相同爱好兴趣的人群组成各类学术团体、俱乐部,发展形成了通过走访联系、互通书信、定期交流为主的全新交往文化。使教区组织发展转变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圈。神的位置则被相同的事业信仰以及文化纲领代替,形成了结成团体的共同行为,他们更加关注文化以及精神,愿意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并重视子女培养教育,还对文学以及艺术产生共同兴趣。将贵族同中上阶层市民进行了有效连接。该类人群职业主要包括律师、政府职员、医生、企事业工作人员以及教育者等。这些人负责的工作完全需要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十八世纪,德国构成了有教养阶层。思想家在对该阶层宗教讲演的过程中如此描述,有教养阶层由以往的宗教信徒发展成为有人文思想的人,他们远离了圣殿、也不再了解瞻礼神性,而是住在讲究的房子中,饱读诗书,国家、文学、艺术、人性充斥着你们的心灵。

由此不难看出教养即代表知识文化核心并非中世纪围绕圣经的宗教或是神学内容,而是发展转变成现代文学、艺术、科学等内容。阅读文化层面,圣经之中的布道文或是宗教歌曲则早已不能符合有教养阶层的文学需要,体现出宗教文学无法契合该阶层精神需求的现实特点。另外,民间幽默故事、体现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笑话等娱乐本位内容亦不能契合有教养阶层的文学心理,后者需要一类与宗教文学有根本区别却同样具备宗教情感,发挥引导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作用的世俗文学。

4、结语

总之,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凸显出了一定的宗教语境,随之不断地发展与丰富,其凸显出了一定的教育功能,我们只有对该特征进行有效分析,方能了解德语文学发展进程,并对其后续发展制定科学策略,继续激发德语文学优质教育功能,实现优质的发展与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1]田俊武.Tian Junwu "冷战"影响下的西方文学及其宗教意识[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3).

[3]吴建广.WU Jian-guang 论德意志文学中的自然主义[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6).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
“坡芽歌书”传承的教育功能探析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3:26:25
幼儿园区角游戏的教育功能分析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39:54
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探讨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19:45:13
文化认同视野下太极拳的育人之道
武术研究(2016年10期)2016-12-15 19:31:01
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围棋教育功能的探索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6:07:08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18:38